外国人眼中不一样的延安

文诩历史 2024-11-24 12:43:44

1944 年夏季,一支由 21 名中外记者组成的西北观察团代表民间来到了延安。随后,代表官方的美军观察组亦抵达延安,该组组长由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包瑞德上校出任。其职责主要涵盖搜集共产党所获取的日军情报、了解共产党军队的相关情况以及开展诸如营救美军飞行员等军事合作事宜。

美军观察组的住所是一排八孔窑洞,就边区的居住条件而言,这已然算是颇高规格的住房了。然而,依他们自身的说法,此处太过简陋,简直堪称一处斯巴达式的居所。在盛夏的多雨季节,暴雨带来的湿气致使窑洞的墙皮开始剥落,屋内环境潮湿阴冷,这般湿气甚至会让屋内的皮革制品发霉变质;夜晚就寝时,倘若遗忘关门,地上的爬虫与天上的飞虫便会成群结队地前来滋扰。

待至冬季,屋内更是寒冷刺骨,他们唯有取用脸盆烧些炭火以取暖。但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又不得不开启门窗,于是便只能在吹着冷风的状况下,一边烤火一边瑟瑟发抖。

颇为有趣的是,历经多年之后,当谈及当年在延安所历经的种种艰苦状况时,他们每每都会怀抱着一种欣喜之情,以一种美好的回忆口吻来叙说那段往昔岁月。

美国国家档案馆悉心珍藏着一份报告,其日期标注为 1944 年 7 月 28 日,恰是美军观察组抵达延安的第 6 天。这份报告系由组长包瑞德申请发送,作者乃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其中记载道:

“我与观察组其余成员的初步印象别无二致,此地着实极其讨人喜欢。外国记者中,至少有两名记者亦持有相同印象,且这两名记者在来到延安之前,决然不可能是所谓的‘亲共分子’。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魅力持续散发着。”

那么,这些外国记者以及美军观察组的成员们,究竟在延安目睹了何种景象,以至于在短短数日之内,竟会觉得条件颇为恶劣的延安是如此讨人喜欢呢?而且在初来乍到的第一天,这些美国人便与八路军官兵打成一片,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机场修建工作中,这又是何种缘由所致呢?

原来,由于延安机场长期处于空置状态,且设施极为简陋,当美军观察组的飞机抵达时,因跑道凹凸不平,险些酿成飞行事故。故而,在他们平安下机之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便赶忙调派了一队人员前来整修机场。美军观察组起初只是在一旁围观,然而不久之后,他们便发觉,叶剑英竟然也现身于干活的人群之中。

叶剑英身为八路军参谋长,其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然而,这位身居高位的将军,竟然亲力亲为地干起了粗活。

叶剑英的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美国人,他们相互商议之后,便纷纷挽起袖子,加入到了干活的队伍当中。一时间,机场上空回荡的劳动号子,愈发显得豪迈激昂。

外国人参与修机场之事,使得延安城内那些平日里从未见过外国人的老百姓听闻此消息后,皆欲一探究竟,于是纷纷扶老携幼,前往现场围观。最终,就连毛泽东也亲临现场。

就在这一日,于这片机场之上,“延安精神” 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些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尽管尚无法透彻理解 “延安精神” 的深邃精髓,但他们对于延安的感受却是相同的,即此地是一个与他们此前想象全然不同的世界 —— 官兵一致,满含希望。

0 阅读:22

文诩历史

简介:爱好历史,关注历史,尤其喜好三国时期与唐朝时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