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王维用一首诗告诉我们,男人到了中年,该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

听荷看历史 2025-04-23 16:18:29

普通男人到了中年,在职场中大多数都会出现一个怪相,那就是胆子越来越小,肚子越来越大;膝盖变得越来越软,头压得越来越低。曾经幻想李白的“大风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都化作领导面前的一句:“好的”。当年羡慕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都变成了如今微信工作群里回复:“收到”。

后来,大多数人才发现,自己曾经想像李白那样洒脱,但最终却活成了如杜甫一般的“囊中恐羞涩,留的一钱看。”

事实上,李白代表的是丰满的理想,杜甫代表的是骨感的现实。理想很贵,它需要钱去实现,而现实则是缺钱。

人至中年,大多数人都缺钱,因为上有日渐苍老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童,中间还有随时要面临的职业危机,一不小心就因为卷不过年轻人而被淘汰。

但是,中年男人的人生就真的被这样设定好了,即便已经选择了现实,但仍旧逃脱不了世俗,只能在现实里拼命内卷吗?

大唐的诗人王维告诉我们,如果生活把我们逼到了墙角,我们可以上班当卷王,下班当自己。

对于工作,我们只是公司的一颗螺丝钉,没了我们,公司马上就会挑一颗新的螺丝钉代替我们。但对于家庭来说,中年男人就是家的全部,一旦倒下,对于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而中年时代的王维,早已厌倦了唐玄宗晚年政治的黑暗,同僚的倾轧,一生佛系的他几度想要辞官不做,但是考虑到自己还有母亲和五个弟弟妹妹要养,他只能咬牙坚持。

这是不是像极了如今公司里小人林立,勾心斗角,每天都防着被算计,时不时的还要被老板叫过去骂一顿,在这样的公司多待一天都觉得恶心。但是,当中年男人回身的那一刻,身后都是需要依靠他的人。这时的中年男人便像王维烧掉辞呈一样,在无奈中咽下自己心里想了无数遍的辞职报告。

那么,王维在40岁是怎么解决这件事情的呢?

在40岁那年,在京城任职的王维在终南山买下了几间宅子,取名“终南别业”,并把母亲接过去奉养,开始了半仕半隐的生活。

从此,王维的一只脚踩在朝堂的世俗里,另一只脚却迈向了佛法,诗词,绘画,这些更为广阔的天地。

白天,王维是朝廷的一颗螺丝钉,他不结党,不营私,不贪权,不受贿,干好本职工作,朝廷定点发工资,他按月领俸禄,朝廷里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和他无关,偶尔遭到小人陷害,他也曾面临被贬官。但是,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也能放下身段,舔着脸,昧着良心为当权者写诗以求重回朝堂。

在他的认知里,当官就是为了挣俸禄,挣俸禄是为了养活家人,为了养活家人,对上面说几句好话一点也不丢人。

而下班后,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下班后他就成了一个隐士,一个画家,一个诗人,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纵马游疆。在王维的世界里,唐玄宗算什么,李林甫算什么,大唐王朝又算什么,在大承佛法的世界里,这一切都是虚幻,都是蝼蚁吗,都是尘埃。

王维根本不屑和他们争论对错,也用不着在他们面前证明自己,他王维,只需要这些权贵按月给他发工资。

在王维的世界里,官场是以长安渭水的一岸,终南山是渭水的另一岸,他每天横渡于渭水两岸,渡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睡。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这是王维在终南山半隐半仕多年后写下的一首诗,短短四十个字,道尽了他人到中年,在改变心态之后,超然物外的洒脱。

曾几何时,在年轻的时候,王维也曾是长安城中鲜衣怒马的少年,岐王府的座上宾,玉真公主的偶像,但是在年过40岁的王维眼里,这都已经成为过去。

屏蔽了乌烟瘴气的朝堂,王维的诗变得越来越超然,画变得越来越大气,佛理参透的越来越深邃。而这,才是王维的生活。

至于当官,那只是一份工作。

0 阅读:18
听荷看历史

听荷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