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国展杨凝式的《韭花帖》很火,细品一下,看看到底美在哪里?

四海易文字 2024-05-23 06:29:43

外部空间明确地进入审美视野,是《韭花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章法疏阔如此,通篇气脉却浑然一体而不涣散。进一步分析,这种章法的形成跟结体取势不无关系。作品中“寝、正、甚、忽”等字,都有明显的空间块面,“花、羞”两字的长笔画在尽力外展,更多的单字则以较为隐晦的方式透出虚白来。

如此种种,作者的用意何在?帖中字结构的紧束特征,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从这里也可以证实杨凝式的书法渊源中欧法的影响。向内弯曲的竖线条使字形趋向峭拔紧束的同时,也易导致拥塞。作者通过前述做“活眼”的办法,巧妙化解了可能发生的拥挤,受挤压的字结构被导向通脱,与此同时,字形的稳定性并未因此受到破坏。经过造险、平险,求得优雅不失风度的平衡。虽然每个字所积蓄的内势仍然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但疏朗的字外空间为之准备了恰到好处的伸展余地,故整体上取得了离而能聚的效果。由此可见,作者的谋篇布局是有理可循的,在特定的时间流程中,字的结构形态与大章法是相形相生的关系。

从作者对大空间的留意,不禁使人要问:是否会因此导致点画质量的下降?事实上这样的疑虑对古代大家而言无异于杞人忧天。但大家也是凡人,想必一心二用对谁都是难事。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笔下功夫的娴熟、精深早在作者的能力储备之中,到写这封书信之时只需信手拈来而无不中意了。看起来轻松,作者此前下过多少功夫,谁人得知?所谓“形具而神生”,成就《韭花帖》的既在于她特有的艺术意蕴,更离不开具体的艺术语言。作为书法技法的组成部分,点画形质的锤炼至关重要,她犹如人的体质。体质取决于先天禀赋和后天摄养;点画基于用笔而关乎气格。二者于生命力的体认是一致的。黄庭坚诗云:“俗书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地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大抵是推许杨凝式的用笔真正体现了晋人风骨,而并非仅有妍媚的一面。试看此帖点画的温婉、果敢、劲健都达到相当的程度。黄庭坚一贯主张强其笔力并终生追求不懈,他对杨凝式推许若此,诚非虚言。

中和之美在古人的审美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韭花帖》堪称中和美的典范之作。章法的疏而不散,结字奇而能安,点画刚柔互济,跟随着这些表象,思考被引向多个方向,而每个方向的引申都可能是无限的。

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二个部分:

一是提出了点画与气格的关系。此问题古人与今人虽多有论述,但是很难到位,关键原因还在于点画与生命力的内在关系、气格与生命力的内在关系还难以体认。很多书家手上是有感觉的,但还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既近且远,若有还无,这也是制约书艺提升的一大关捩,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研究、跨越。能够提出此问题,是于惠生此文的价值所在。

二是文中再次提到了书法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在表面上似乎表现为疏而不散、奇而能安、刚柔互济,但是如何能够自然生发地达到中和之美,我们在此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目前理论界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了作品的几何(或者说空间)分析之上,使作品的形式难以逃脱做作的樊篱。在此我们进一步提出思考:“中和”究竟体现出了书家怎样的精神状态?如何达到这种状态?

0 阅读:192
评论列表
  • 2024-07-22 03:29

    看到此类文章想到了现代语文教育的阅读理解,总是比作者本人理解还要深刻,掰开了揉碎了的分析分析再分析…………[笑着哭]

  • 2024-07-22 23:20

    杨凝式:我就随便随手写了几个字,你们还真是人才,都是山珍海味吃多了,突然吃口咸菜就成世间绝品了啊。[静静吃瓜][笑着哭]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