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历史长卷中,苏轼,这位才华横溢、性格豁达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政治经历、深邃的文学造诣,以及深厚的兄弟情谊,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他的一生,是政治起落的跌宕史,是与王安石政治分歧的交锋录,更是与弟弟苏辙深情厚谊的见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自幼聪慧,二十岁便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却充满了波折与坎坷。他的一生,仿佛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政治戏剧,既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困境。
初入仕途,崭露头角:公元1057年,年仅22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他名列第二,弟弟苏辙也名列第五,兄弟二人同榜进士及第,一时传为佳话。考中进士后,苏轼步入仕途,历任凤翔签判、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等职。在这些岗位上,苏轼展现出了卓越的政务才能和深厚的民生情怀。他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治理蝗虫,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乌台诗案”,仕途受挫:苏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丰二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事件起因于苏轼在诗中讽刺朝政,被何正臣等人弹劾为讥讽朝政、不尊君上。苏轼因此获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在黄州,他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等,展现了他的旷达人生观和深邃文学造诣。
东山再起,再遭打击: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因此得以东山再起,历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这一时期是苏轼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积极参与朝政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然而,随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新法中的合理部分,因此与当权者产生矛盾,一再主动请辞外放。但是随着高太后的逝世和哲宗的亲政,新党再度得势,苏轼再次遭到排挤和打压。他先后被贬至惠州、儋州等地,直至晚年才得以安享余生。(其实个人觉得苏轼并不属于改革派也不属于保守派)

苏轼与王安石,是北宋时期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然而,他们在政治理念上却存在深刻的分歧,这导致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多次交锋。
政治理念的分歧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张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如青苗法、市易法等,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增强军事力量。然而,苏轼却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新法过于激进,忽视了社会实际情况和民众利益,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民生困苦。
交锋与故事
“三不足”之争:据传,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时,曾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苏轼对此深表不满,他认为这违背了儒家传统思想中的敬天法祖和重视民意的原则。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批评和讽刺,这进一步加剧了两人之间的政治分歧。
科举考试之争:在科举考试制度上,苏轼与王安石也存在分歧。王安石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增加实用科目的比重,以减少对诗词歌赋的考查。而苏轼则认为,诗词歌赋是文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两人在科举考试制度上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在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上的不同。
个人恩怨的传说:除了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外,苏轼与王安石之间还流传着一些个人恩怨的传说。例如,有传言说王安石曾试图阻止苏轼进入朝廷核心圈子,而苏轼也在诗中讽刺过王安石的相貌和性格。然而,这些传说可能并非完全真实,它们更多地是后人根据两人的政治分歧和文学作品进行的想象和加工。
私人交往与学术探讨:亦敌亦友的关系:尽管在政治上针锋相对,但苏轼与王安石在私人交往和学术探讨上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据史料记载,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曾绕道江宁拜访已隐居的王安石。两人相见恨晚,纵论古今世事,甚至在一些学术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展现了两位文人的宽广胸襟和深厚学识。
苏辙与苏轼的兄弟情深:政治上的相互扶持与心灵上的慰藉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是苏轼的弟弟。他与苏轼一样,也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和政治家。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弟弟苏辙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和最亲密的战友。两人自幼相伴读书、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并同榜进士及第,手足情深可见一斑。在政治上,苏辙更是给予了苏轼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乌台诗案中的生死相托:在苏轼遭遇乌台诗案生死未卜之际,是苏辙挺身而出为兄长求情。他自请降职为苏轼赎罪并上书皇帝陈述利害请求赦免苏轼。在苏辙的不懈努力下以及众多朝臣的求情下苏轼最终得以免死被贬黄州。这场生死相托的兄弟情谊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共同推动文学发展:除了政治上的相互扶持外,苏轼与苏辙还共同推动了北宋文学的发展。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邃。他们的文学作品在后世被广为传颂,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信往来诉衷肠:苏在苏轼被贬谪流放的岁月里苏辙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帮助。每当苏轼被贬到一个新地方苏辙都会设法接济他并经常与他书信往来交流思想。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了兄弟二人深厚的情感也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坚韧与豁达。

共同度过艰难时光:在苏轼被贬黄州等艰难时期,苏辙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也共同分享了生活中的欢乐和喜悦。这种深厚的兄弟情谊,让苏轼在仕途坎坷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
文人傲骨与兄弟情深苏轼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充满波折与坎坷的一生。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见解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伟人;同时他也以其坚韧不拔、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在政治生涯中苏轼经历了从仕途坦荡到贬谪流放的巨大反差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着想、以仁治国的心。而与他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则成为了他政治生涯中最坚实的后盾和最亲密的战友。两人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亲情、友情与理想的传奇故事让后人在感叹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