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谬误,是一个人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一个结论,有意或无意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常见的一共有17种,现在分别介绍如下,今天再介绍6种。
1、稻草人谬误
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2、人身攻击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试图用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1:
小迪:我认为参加女生联谊会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小莉:你当然会那样说了,反正什么联谊会都不欢迎你。
小迪:不说我自己,我会举一些例子证明我的看法。
小莉:那些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反正你就是个输不起的人。
例子2:
电视剧《在远方》里面,姚远被大学老师发现蹭课以后,两人之间的对话,非常值得欣赏:
老师:站住,这位同学,我的课,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请说出你的学号。
姚远:“我就是送快递的。我来蹭课。”
老师:“你不是本校学生。那你是怎么混进来的?”
姚远:“我刚才进来的时候跟那保安,我就用了刚才老师您说那谈判,我就说我,我从特别远的学校赶过来的,就是慕名,专门想来听您的课。如果要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得到的话,再回去,还得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而且我没吃饭,挺饿的,这其实就实话,老师,我还给他看我上堂课的笔记来,这证明我真的是想来听课的。
老师:“那他就让你进来了?”
姚远:“没有。其实上一堂课我是骗他,我才进来的。他记住我了,没让我进。那我就跟他实话实说呗,一聊发现我们俩是老乡,而且他以前也是干我们这个的。后来就聊,聊到他家,他父母啊孩子什么的,后来想怎么办呢?我就给他,我给他买了根冰棍。”
老师:“你的方式还真多呀,我看你不单是示弱,还有行贿吧。”
(有同学说:“应该告诉保卫处,把那个保安撤职。”)
姚远:“这不叫行贿啊。老师,我不觉得这叫行贿。
老师:“那你觉得,这不叫行贿,应该叫做什么?”
姚远:“这是人之常情吧,老师,我觉得这是人跟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我上次我骗他,我确实错了,我给他买个冰棍,就当是赔礼道歉了。
而且其实对我们来说,我们送快递的这种事家常便饭。抢单、收单、送单,免不了别人白眼啊、笑话、嘲笑啊什么的,那现在怎么办?那就点头哈腰笑呗。比如说买冰棍,买大西瓜,那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儿。其实啊,老师我们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能争取别人的信任,争取别人支持就行。”
老师:“信任,理解。何其难哉呀!”
姚远:“是。我们生活中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其实生活中啊谁也不比谁啊,真正聪明多少,你要把别人当傻子,那就危险了。你就在别人眼里,你就变成真正的小丑了。”
分析这段对话,老师出现了两个思维谬误。
(1)老师:“你不是本校学生。那你是怎么混进来的?”
老师用了“混进来”,实质上是出现了思维学上的“人身攻击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提出了论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老师认为这个人是送快递的,不是真心学习,进教室会扰乱课堂秩序。所以对姚远用了“混进来”这个词。
如何客观公正沟通,应该去掉人身攻击谬误的字眼“混”,直接问:“你不是本校学生,那你是怎么进来的?”
我们平常与人沟通,也需要注意这些细节用词,避免出现人身攻击谬误,造成对方反唇相讥。
破解人身攻击谬误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充分详尽的论据,回答疑问,支持自己的论点。
姚远的论点是:我是慕名专门想来听您的课。
而且列举出6个充分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论点:
●我刚才进来的时候跟那保安,我就用了刚才老师您说那谈判,
●我就说我,我从特别远的学校赶过来的,
●就是慕名,专门想来听您的课。
●如果要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得到的话,再回去,还得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
●而且我没吃饭,挺饿的,这其实就实话,
●老师,我还给他看我上堂课的笔记来,这证明我真的是想来听课的。
(2)老师:“你的方式还真多呀,我看你不单是示弱,还有行贿吧。”
这句话老师用了“行贿”一词,犯了思维的“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指的是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犯了稻草人谬误的人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自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可以负面歪曲别人的观点,别人也可能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张:“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在远方》中,老师:“你的方式还真多呀,我看你不单是示弱,还有行贿吧。”
这里老师出现了稻草人谬误。把姚远和保安之间人之常情,歪曲为行贿。
所以,姚远既反驳了老师的论点,也提供了自己的论据理由。
姚远:“这不叫行贿啊。老师,我不觉得这叫行贿。
老师:“那你觉得,这不叫行贿,应该叫做什么?”
姚远:“这是人之常情吧,老师,我觉得这是人跟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我上次我骗他,我确实错了,我给他买个冰棍,就当是赔礼道歉了。
而且其实对我们来说,我们送快递的这种事家常便饭。抢单、收单、送单,免不了别人白眼啊、笑话、嘲笑啊什么的,那现在怎么办?那就点头哈腰笑呗。比如说买冰棍,买大西瓜,那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儿。其实啊,老师我们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能争取别人的信任,争取别人支持就行。”
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姚远提出了总结性的新的论点:我们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能争取别人的信任,争取别人支持就行。同时,这也是论据。
3、错误归因谬误
错误归因谬误,是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例子:小王在公司里的是上零点到早八点的大夜班,小王的上司小李早八点检查工作,发现小王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于是认为小王夜里偷懒去睡觉。其实,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不一定是偷懒造成的,也可能是夜间光线不足、工具出了故障、工作中出现了难题等等,都会影响小王完成小李布置的任务。
这里,小李犯了错误归因谬误。
解决方法,是直接找到强关联的原因,明确告诉对方。
小王直接把原因说明,同时这个原因一定是导致工作没有完成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比如本来是按照正常操作流程,但随着操作深入,小王发现了从未遇见的难题,不得不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处理,所以导致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小王没有识破小李的错误归因谬误,如果小王不停地反复辩解:“我没有偷懒,没有睡觉。”这并不能解决上司小李的问题,甚至会引起双方的争吵。因为小李要的是工作任务没有按时完成的准确的原因,而不是讨论是否偷懒睡觉的问题。
4、诉诸感情谬误
诉诸感情谬误,是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感恩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
以情动人,是影视剧里面常见的达成沟通目的的方法。当某一方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地讲述时,观众有时也会涕泪横流,感动得稀里哗啦,这样编剧和导演的目的就达到了。
还有,很多情感类文章,也是通过讲述一个痛彻心扉的故事,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以达到传递自己文章主题的目的。
但是,如果单纯诉诸情感,而没有紧跟着用详尽充分的事实、数字、专家、实验、公理等等这些论据,去充分证明沟通的论点。那这就是出现了诉诸感情谬误。虽然对方暂时因为被感动而接受我们的观点,但这只是暂时的,并不是心服口服真正同意,虽然暂时同意,过后却可能完全推翻达成的论点。
诉诸感情谬误,更有甚者,甚至达到了情感勒索的程度。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说:“情感勒索者十分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弱点,更知道我们心底深处的一些秘密,不论他们多关心我们,一旦无法达成某些目的,他们就会利用这层亲密关系迫使我们让步。”
情感勒索,就是为满足一己之需,完全忽略对方的论据。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运用一些间接或直接的手段操控另一方的决定和行为。利用恐惧、责任感和愧疚心理操纵另一方的工作、生活,使得轻易掉入他们的情感陷阱,被控制摆布,变得进退两难。
例如: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逃脱路上,途径华容道,遇到了刘备手下大将关羽。开始时,关羽对曹操冷眼相对,曹操就对他讲当初的收留之情,关羽本就是重情重义之人,知道自己曾受过曹操的恩惠,但又想自己在军师面前立过军令状,左右为难之际,他最终选择放走曹操。
关羽放走曹操虽然报了其曾经对自己的恩情,但立了军令状没有把曹操的人头带到刘备面前,这也是死罪,不过关羽心里明白,凭着自己的刘备的关系,诸葛亮杀死自己的可能性不大,最多让关羽欠着诸葛亮一个大大的人情,所以关羽放走了曹操。
曹操心里也明白,如果自己被关羽所杀,关羽必然会背上一个诛杀恩人的罪名,关羽是大忠大义之人,绝不会那么做。
这里面,曹操利用了自己当年对关羽的恩情,利用诉诸感情谬误,对关羽当前的职责进行了误导,使得关羽放走自己。
同时,关羽利用自己和刘备的桃园三结义的关系,也利用诉诸感情谬误,自己首先自食其言,违背了自己和诸葛亮定下的军令状,而放走了曹操。
曹操的诉诸感情谬误达到了逃脱的目的,而关羽对诸葛亮的诉诸感情谬误,使自己落得个义薄云天的美名。但是,在职场上,关羽却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以职业标准衡量,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
5、诉诸历史谬误
这种思维谬误,不正面回应别人对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有的人,通过批判对方曾经的错误,避开当前沟通的主题,也不提供反驳对方论点的论据,目的是打击对方论据的可信度,以便间接反驳对方论点。从达到沟通效率的标准看,这其实是一种思维谬误。
例如,公司里,经理小明对小王说:“我觉得你今天态度需要认真负责,比如没有仔细检查工作报告,出现了3处错误。”
小王:“你上个月工作报告也出错了。”
对于这种诉诸虚伪谬误,只需要提出过去事情的沟通和处理结论,用事实作为论据化解就可以了。
经理小明说:“上个月的事情,我已经和公司总经理说明情况,并且采取了补偿措施,而且我制定了自我复查制度。现在,咱们说一下你的工作报告吧。”
再举个例子,父亲对上大学的儿子说:“少看一会儿手机短视频,里面的内容碎片化,零散化,逻辑不严谨,时间长了深度思维能力会下降。”
儿子:“你当年看电视连续剧也很多吧……”
儿子就是不正面反驳父亲的论据,没有分析看短视频的利弊,更没有说明自己认为短视频利大于弊。儿子出现了诉诸虚伪谬误,说父亲当年看电视剧多了,所以现在缺乏深度思维,暗含着父亲对儿子沉迷短视频的看法,也是缺乏深度思维得出的。
父亲反驳方法很多,比如,只需要说明过去的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即使如此,自己仍在读书学习。重要的是抓住可以改变的当下,改变未来。父亲还可以请儿子列举出常看短视频的利弊,两人坐下来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仅仅围绕论题沟通。
再比如,这位父亲和儿子首先达成共同价值标准:不论通过电视或短视频,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学到思维方法和工作技能,才是真正的目的。这一点,应该在双方沟通展开前,共同确认一致,
6、诉诸权威谬误
这种思维谬误,是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观点来取代全面有力的论据。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 还要加以分析说明,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或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我们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所以论证一个论点的时候,除了引用权威的内容,还要配合统计数据、科学实验、故事案例、个人经历、具体案例等多种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当然,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观点,因其专业性而具有较高可信度,所以,我们沟通时,不能仅仅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作为论据,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要看对方是否提供了全面的论据。
例子:
小王:“我觉得进化论是对的,因为是达尔文提出的。”
小李:“我叔叔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
这里小王和小李都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都没有提供更多详尽的论据来支撑各自的观点。所以这种沟通,效率是低下的,支撑自己的观点也也是软弱无力的,反驳对方的观点也是缺乏力度的。
我们生活中很多人的时间,都浪费在无效的沟通上,而这种无效的沟通背后,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谬误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