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关于诸葛亮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三顾茅庐”,围绕着“三顾茅庐”人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和争议。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争议是“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 是襄阳市还是南阳市,不但民间争论激烈,两地官方也下场参与辩论。
双方各有观点也各有史料论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实际上双方都没有错,他们说得都对。因为在遥远的三国时代,襄阳和南阳某种程度上就是同一个地方。
现今的襄阳市和南阳市在地理上同属于南阳盆地,而南阳盆地还有个名字更能说明这两市的地理关系 – 南襄盆地。
南襄盆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信息在这里就不复述了,历史上它是公认的战略要地。只要占据了这个地方,北可谋中原、西可觊汉中关中,南可图荆湖。因此自春秋战国起,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楚国吞并盆地中的邓、吕、南申等国后,就以南申国都城申邑(今南阳市市北地区)为核心,将整个南襄盆地打造成进击中原的基地。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在南襄盆地设置了南阳郡。整个南阳市和襄阳市的主体部分都属于南阳郡,只有汉水以南的小部分地区被划入了南郡。两汉时期,南阳郡(治所宛城)和南郡的行政辖区基本都保持不变,只是在行政上给两郡设置了一个共同的上级 -- 荆州。
所以说刘皇叔三顾茅庐那段时间,现在的襄阳市和南阳市都属于南阳郡。从郡的范围来说,他们其实就是一个地方。而且那个时候人们所称的“南阳”指的既不是南阳也不是襄阳,而是将他们全部揽括的南阳郡。
赤壁大战后荆州分裂,北归曹魏、南归孙吴(最初归蜀汉)。襄阳、南阳所属的南阳郡在曹魏控制的荆州北部,但是襄阳成了前线重镇。为了便于边防,曹魏提升了襄阳的级别将南襄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南阳)重新划定为襄阳郡,其余部分设南乡郡。
三国后中国很快就陷入了极其混乱的大分裂时期(南北朝),由于各朝你方唱罢我登场,南襄地区的行政划分一直在变化。但基本都是以襄阳为治所,尽量揽括整个南襄盆地。也就是说襄阳和南阳并没有分家。
之所以会这样,源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 -- 山川形便。
“山川形便”的主要规则是以自然山川、河流来做各行政区的边界。这么划分的好处是,各行政区内生活习俗相近、交通相对便利,利于管理和集中物资、人力。但是这么划分也有个意料之外的缺点,皇朝一旦没落,地方势力容易借地利割据称王。
到了唐朝,整个皇朝在行政上被划分为十道,南襄盆地隶属于山南道。唐玄宗时期山南道虽然被拆分为二,但是南襄地区并没有被拆开并且襄阳还成为了山南东道的治所。
其后藩镇割据、五代时期,南襄地区也一直以襄阳为治所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赵宋重新统一中原后,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路,南襄地区也还是一个整体,治所为襄阳。
综上可以看出,从秦到宋历时一千三百多年,期间经历了两次大分裂,南襄这个兵家必争之地,还始终保持为一个整体。不说是个奇迹,也确实很难得了,但是该来的终归会来。
北宋覆灭后,中国再次进入南北对峙,南襄地区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分家。绍兴十一年,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襄地区被一分为二,北以南阳为主归金国,南以襄阳为主归南宋,具体的边界差不多就是现在湖北省和河南省的分界线。
虽然元朝攻灭金、宋后又将南襄地区重新合并(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但是分家的理念已经被植下。朱明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就将南襄地区再次一分为二。北边的南阳府隶属河南布政司,南边的襄阳府归湖广布政司。
太祖拆南襄的原因其实就是之前提到的行政划界“山川形便”的弊端 – 地形容易被利用起来割据。也正是从明朝开始,“犬牙相入”成了行政划界的主要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将地形险要、容易据险割据的地区从内部拆分成几块,不但互相掣肘,互相之间也全都无险可守了。
这也不是太祖太小心、敏感,而且千年的皇朝史已经向太祖证明,皇朝的敌人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入侵的外敌,而是来自内部,来源于自己。太祖没能力从根本上去解决皇朝内乱的问题,就只能从别的地方下手尽量去降低内乱的可能了。
注:太祖不但将南襄一分为二,还将边上的荆襄地区设置为禁区,不允许平民擅入。根本的原因还是地理、地形特点导致这一地区不但易于耕作,还易守难攻不便治理。其后流民的汇入,荆襄成了明朝的毒瘤,也在事实上旁证了太祖的想法是正确的(只是他的方法太烂,解禁设置郧阳府后才解决问题)。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行政区域划分,同时也继承了明朝的行政划界原则,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里也一直在贯彻这一原则。这也是现今地图里我们看到各行政地区犬牙相入的原因,不是规划者无聊,这是历史留下的界线。
正是从明朝开始的被迫分家,造成了一些人为的分裂和隔阂,这也才产生了诸葛亮的躬耕之争。实际上去过两地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出来,襄阳和南阳方言、习俗、饮食文化方面的相似度实际高于和湖北其它地方,因为五百年前真的是一家。
砍不烂的猪
阿头山变隆中,泥嘴镇[捂脸]变卧龙镇,古隆中不古,襄而不阳,南阳郡没管过汉江南岸离南郡二十几的阿头山这块飞地。南阳捍卫躬耕地,打击盗贼厢咩人
星星 回复 08-12 17:48
你既然都说小地方了,有什么好看不起别人,不是前两年湖北省被全国支援的时候了[笑着哭][笑着哭]
初见独木 回复 星星 08-12 22:45
那敢看不起你们!你们全球第一!宇宙最强!羡慕都来不及
欢喜佛
只有南阳盆地,哪来的南襄盆地?[汗][汗][汗]
兜里揣着钱 回复 07-29 15:01
之前地图写的就是南阳盆地,这是事实
悠然修史 回复 07-23 20:19
绝大部分专业地理期刊和论文用的都是南襄盆地,你可以去图书馆检索佐证。
beyond 回复 07-31 00:36
襄宛盆地
山水云烟
南阳武侯祠是蜀国故将黄权所建,蜀国故将闹不清位置吗?所以几百年后后人闹清了!
山水云烟 回复 你大爷突然 08-18 08:51
分清后人建和时人建的区别再说,时人因某地发生某事可设神祠,不许无因设祠庙,查一下各朝礼部会典祭祀议制再说话。所有的关帝庙只有关林是在清朝以前所设,别的都是清朝封武圣人后所设。
你大爷突然 回复 08-18 07:48
关帝庙全国都有,日本都有呢,说明啥?
策煜
懒得吵架,有本事把出师表的南阳改成襄阳就行了。
红旗飘飘 回复 08-19 12:29
湖北有钱啊,可以再进京买嘛[得瑟][得瑟][得瑟]
鹏鹏 回复 红旗飘飘 08-19 13:53
你们改个中原市不更牛逼
败家の乞丐→我
其实我没想进来看文章 我是来看你们发评论掐架的。。。
修改昵称就为留言
自己去查一查南阳襄樊之争起自何时,何人所为?源头就是一个襄樊人写的野史,后边的人为此争论不休。我来问几个问题请作者和襄樊说的支持者回答:1.东汉末年荆州郡的治所在哪里,也就是说省会在今天的哪儿?2.襄樊名称的由来是襄阳和樊城两座城市的合称,南阳郡如果管到汉江北岸,是不是意味着樊城归南阳郡管?襄阳归你说的那个南边的郡管?3.襄樊的隆中在汉水南岸,没去过可以查地图,很容易就看到了,哪位出来解释下,难道南阳郡的管辖范围到了这里专门跨过汉水拐了个弯?4.襄樊在东汉末年是和南阳地位相当的重镇,关羽打下樊城威震华夏,这样一座城池出了门就是别人的地盘?岳飞北伐留宿南阳武侯祠手书出师表一文,为何不在襄樊写就?他可是从襄樊出发的。
修改昵称就为留言 回复 悠然修史 08-21 16:36
我提的几个问题你一个也没解释清楚。襄樊说的理由就是东汉时期南阳郡管辖范围很大,把今天的襄樊也管了,但这一说从来也没说清当时的南阳郡到底管到哪里,是把南襄盆地都管完了,还是以汉江为界,或者是今天的襄樊市北边的几个县?反正就是模糊处理,这样才能把水搅混,要不然位于襄樊城西,汉水南岸的“隆中”就明显是假的了。
悠然修史 回复 08-08 18:05
一:文中的襄阳和南阳指的是现今的襄阳市和南阳市。二:关于南阳郡和南郡的划分有人认为是汉江为界,有人认为不是严格的汉江为界,而是依山划分(看看地图,也就沿着南襄盆地的边界)。不管是那种东汉时期“现今襄阳市”的主体部分就在南阳郡的范围内。三:东汉后直到明朝该地区行政区域变迁,但是整个南襄盆地基本还是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在一起,这也是本文主要表述的内容。四:现在民间、网友们关于诸葛亮共耕地的争论其实并不是躬耕地到底是在三国时的南阳郡还是南郡,异或是襄阳郡,而是现今的南阳市、襄阳市。笔者只是觉得这种争论没太大意义,因为之前它们就在一起。
只想过不愁吃穿的生活
当时就有襄阳和南阳!史记里只有南阳,为何不写襄阳?说明小编是湖北人!无耻之徒
葵花成海向阳而开
有什么好争的,我是黄帝后裔,能给我补贴吗?河南是汉文化发源地,人杰地灵,出现过很多优秀人才,襄阳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抗金,抗元,牺牲了无数名将,都是中华好儿女
中国正能量 回复 08-21 19:39
请不要说河南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河南还不配,如果你说中原是汉文化发源地,不说什么。因为中原包括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不要以为中原就只有河南[笑着哭]
颍汝散人
据载,刘备驻新野,西去几十里里访诸葛亮,新野西正是今天邓县
用户16xxx46 回复 08-19 23:56
够恶心人的,卧龙先生居住地在襄阳,这个大家都认,无论是南阳人还是哪里人都认,躬耕地在南阳就是南阳,但是就是出了一帮子无耻之徒,把卧龙先生的居住地,躬耕地非要扯成是一个地方,没有比这还恶心人的了,合着我们南阳人祖祖辈辈拜了千年的武侯,结果还拜错地方了不成?有这么恶心人的吗?
beyond 回复 07-31 00:38
穰县
007
元明朝之前只有躬耕襄阳说,哪有南阳市说。查查正史。
红旗飘飘 回复 08-23 12:05
诸葛亮自己说,我躬耕于南阳。你丫非说他自己说错了,牛逼![得瑟][得瑟][得瑟]
你个渣渣 回复 08-17 09:13
南阳不是你说的南阳市求你了你这无知到可怕的人也是少见[得瑟]宛城里面有个南阳伏牛山以北有个卧龙岗从古至今都没改过[横脸笑][横脸笑][横脸笑][横脸笑]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可惜如今的现代人眼中只有经济利益,要争个你死我活!
用户92xxx62
如果他是个叫花子还会争吗?
红旗飘飘
干脆河南让出南阳,湖北让出襄阳,共同成立南阳省,这样不就可以了啊[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红旗飘飘 回复 用户16xxx46 08-21 23:35
怼回去就完了[呲牙笑]!
用户16xxx46 回复 08-20 00:27
我们作为南阳人,现在有人在这里辱骂侮辱我们的祖辈,这如何能忍?
60000000
终于看到一个正常的了
孤海
小编这地理扯的乱呀!南阳郡从未辖过汉水以南,治所也不可能到过襄阳?
子漸
成都笑而不语,诸葛亮不管是在南阳还是襄阳,观光旅游还是去成都武侯祠[得瑟]
红旗飘飘 回复 08-23 12:14
南阳武侯祠不比成都武侯祠更有名气?你丫怕是忘了成都所谓武侯祠的正门写的可是“昭烈皇帝庙”!
城南旧事
南阳郡再大也管不到襄阳城外二十里,为了一己私利,难道连出师表也想篡改吗?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人!
平淡是真
有毛用啊
疯言疯语疯男人
意思襄阳以前也是归河南管辖了
嘟噜嘟嘟 回复 07-28 23:21
襄阳还管过北京呢!乱肉肉
兜里揣着钱 回复 07-29 15:03
真是胡扯八道,那一年管过南阳郡?拿史料出来看看,南阳郡管汉江以北所有辖区,包括武当,谷城。襄阳是南郡在汉江以南,从来就不是从属关系。南阳是东汉陪都,你襄阳什么地位自己不清楚?
望断天涯.看红尘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宛城人老是混淆视听.用了古代南阳郡的名字就能代表以前整个大南阳郡了.老是抱着南阳诸葛庐
望断天涯.看红尘 回复 07-30 15:46
小宛城连自己以前叫什么都不敢承认了
嘟噜嘟嘟 回复 07-30 22:58
就你哔哔的,嗯是我小宛城,你大行吧,哔哔不知道是谁了。
中国正能量
山东琅琊,笑而不语。
佲門侽ん
阳者,山南水北也!既然都是以山川河流为界,无论襄阳还是南阳都不可能管到汉水以南,说古隆中在汉水以南本身就是错的。襄阳位于荆襄古道北口,当时军事意义更大。
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不想吵,反正教科书写的襄阳城西二十里
Ő๑簡簡單單ヾ 回复 08-03 06:54
教科书就是个笑话
夏洛克教授 回复 08-14 10:40
教科书错的地方还少么???
蒋 阳
你这和稀泥用的盆也太大了,能盛得下南襄[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自画像
这个锅好大。南阳人背不起。但不背。
用户36xxx48
诸葛亮是山东人有个毛争头,还死了快1800年。
扶桑太上皇 回复 08-17 15:25
06年还在襄樊参加了诸葛亮出山1800年活动[笑着哭]。就在鱼梁洲
亮本布衣
荆楚荒蛮,野草丛生,林木茂盛,人烟稀少。
光芒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南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跟湖北置换一下比较好。信阳换过去,这样生活习惯大家都一样了。
黄师傅
说在荆州就行了
小太爷
争这玩意儿干嘛,有补贴?
用户14xxx82
诸葛亮祖籍山东琅琊人,定居于成都,封地武乡。襄阳南阳,再挣有何意义。在南阳郡留下了千古名篇隆中对,出师表人家在成都写的。
珍惜现在
襄阳人真有意思,和韩国人有的一拼 好多地方都一样,韩国有襄阳郡也有汉江
cl
诸葛在襄不是布衣,在宛才是布衣。
天下
干脆一人一半,把孔明雕像一劈两半,一半放南阳,一半放襄阳,双赢!
用户10xxx38
没有六百年前襄阳的正当阻隔,湖北乃至南方早就河南化了、面食化了。
左边
经济搞不起来,挣得头破血流也没鸟用!
王怀
雷克萨斯美国电影
自画像
我这是回复湖北的
天喧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郡
用户33xxx19
是不是应该写臣本布衣躬耕襄阳?
不忘初心
诸葛亮是山东人,最后死在四川,人家两省都不吭声,这俩倒是挣得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