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钟镒,生于宣德九年,为晋藩庆成恭僖王朱美埥庶长子,正统十二年14岁的朱钟镒被册封为镇国将军。天顺二年七月,因薨逝的朱美埥无嫡子,朱钟镒得以承接父爵,被朝廷改封为庆成郡王。
经过建文到宣德四朝的持续削藩,太祖时代上马征战天下、下马藩镇地方的宗亲们,这时已沦为了朝廷圈养的“朱”。被禁止从事各类社会职业,而且无朝廷诏令不得随意走动,一辈子只能困居于藩地城池之中。
无所事事的宗亲们要么醉心文学、艺术等自娱自乐;要么放飞自我、在藩地胡作非为,各种作死找刺激。朱钟镒则有些与众不同,他不热衷晋藩内斗的老传统,选择了另一种活法 -- “饱暖思淫欲”,安静地窝在王府与自己的妻妾侍女们厮混在一起。
对此朝廷非但不反对,反而十分赞许。毕竟在朝廷看来,混吃等死的王爷比脑子里有“想法”的宗亲安全太多了。
但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也开始慢慢形成。
由于朱钟镒大多数时间都在王府纵情声色并不出来惹事,所以明朝官方文献里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涉及到他的记录,基本都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为他的孩子赐名、赐爵。
甲子,赐晋府庆成王第二子名曰奇涧。
《明宪宗实录》
从成化元年为朱钟镒第二子赐名(嫡长子出生于景泰四年)开始,朱钟镒的儿子们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不停地冒出来。成化十五年时已经赐名到第十子,弘治元年更是一次性为他的七名子嗣赐名。但是这远远没有结束,弘治七年的记录如下:
己卯……赐晋庆成王第四十二子曰奇浇、四十三子曰奇汛。
《明孝宗实录》
弘治九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朱钟镒薨逝,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朱钟镒至少又造了一个小人,因为实录里关于他儿子的数量记载最终为四十四名。
王,恭僖王庶子,母王氏。宣德九年生,正统十二年封镇国将军,天顺二年进封庆城王。至是薨,年六十三,有子四十四人。
《明孝宗实录》
而且,这还只是朱钟镒孩子的一半。按照当时山西巡抚杨澄的说法,他还有至少五十个女儿。这么算下来,朱钟镒的子女数接近一百了。加上古代婴儿夭亡率很高,朱钟镒实际的子女数应该远超一百人。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历史中,子女数能达到这个级别的人,算起来可能两只手都用不完。因为朱钟镒的孩子数量多得让人难以置信,所以杨澄也特别关心,只不过他是怀疑有非朱氏血裔冒充宗亲。
弘治五年,杨澄将怀疑上报了朝廷。仁宗对此也很疑虑,责令礼部严查此事。结果震惊朝野,所有子女都是朱钟镒亲生的。因为过于匪夷所思,后世很多人仍对此表示怀疑,也有很多名人考据过这个事情,例如王世贞、孙能传、焦竑、谈迁等。虽然他们给出的数据有出入,但是都在九十人以上。
可以说朱钟镒在造人这方面,明朝第一人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堪称大明第一人形播种机。不过众多子嗣并没给朱钟镒带来什么天伦之乐,而是给他带来很多麻烦。
这些儿子们并不是个个都愿意像他一样窝在家里不惹麻烦,反而大部分热衷于作死找刺激。
这群子孙不但在封地汾州各种为非作歹、侵扰军民 -- “奸占乐妇、夺人财产、侵害夫役、邀夺粮马”。还重拾了晋藩的老传统 -- 内斗,不但互相争夺家产,动辄就分成几派互相攻讦,牵连的宗亲多达数百。
朱钟镒的嫡长子朱奇浈也不安分,和一群宵小厮混在一起,贪墨晋藩护卫的钱粮物资。为遮掩罪行他们还谋杀了好几名欲告发他们的军卒及其家眷,此事后被孝宗亲裁,处死十一人并剥夺了朱奇浈的冠带(身份)和继承权。
注:弘治四年朱奇浈被定罪后,朱钟镒基本每年都上疏孝宗为朱奇浈求情。弘治十一年朱钟镒丧期满后,因考虑到庆成王爵的继承问题,在王妃的请求下孝宗才同意恢复朱奇浈的身份。
虽然有《皇明祖训》兜底护着自己的儿孙,但是这些儿孙也确实把朱钟镒坑得不轻。不但多次被朝廷训斥教子无方,还被革去了三分之二的郡王俸禄。
既然这么麻烦,朱钟镒为什么一生不停地造人呢?(古代虽然技术条件落后,还是有避孕方法的)除了自身生育能力强大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俸禄上。
按照朱元璋《皇明祖训》定下的规矩,朱钟镒的郡王年俸是禄米二千石。朱钟镒的儿子们除嫡长子日后承袭王爵外,其余可封镇国将军,年俸禄米一千石。他的女儿全部可封“县主”,年俸禄米六百石。
注:明朝男性宗亲爵位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女性宗亲爵位为“公主(含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三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六等。
毛算一下,朱钟镒凭子女每年可以从朝廷获得7万到8万石禄米,这相当于七八个亲王了。对朱钟镒来说生孩子不但不会越生越穷,反而会越生越富。只能说朱钟镒发现了与众不同的财富密码。
这么说是有旁证的,弘治五年山西巡抚杨澄在怀疑朱钟镒用异姓冒充子女的同时,还向朝廷状告了朱钟镒的另一个问题 -- 谎报子女年龄。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往大了报,目的就是为了早点封爵领俸禄(明朝宗亲一般十岁赐爵)。
朱钟镒这么一折腾,也让朝廷意识到一个十分恐怖的问题。
弘治八年山西巡抚顾佐上奏朝廷称,山西布政使司每年承担的宗禄已达七十七万石,山西已不堪重负,希望朝廷早日改革解决。
巡抚山西都御史顾佐言:“山西分封宗室独繁于他省,亲王、郡王、将军至郡县等主毋虑千余,岁禄七十七万有奇。递年修治第宅,工价亦至数万。况地临各边州县供亿刍粮,动以百万计,频年被灾,军民疲敝已极......”
《明孝宗实录》
注:明朝的亲王、郡王由朝廷赐予禄田,他们收取这些田地的粮赋当作宗禄。其余宗亲和地方官员一样由所在地的布政使司从地方收取的粮赋中支付。
朱钟镒只是一个郡王,山西境内有晋、代、沈三个宗藩,郡王一共有近四十家。如果各个都学朱钟镒,山西全省的粮食也养不活他们。如果全天下的宗亲都学朱钟镒,估计皇帝天天吃糠咽菜也付不起他们的宗禄。
洪武之后,明朝的皇帝们除了对自己的亲生子女好些之外,没谁把宗亲当回事儿。更何况他们又一次“威胁”到了皇朝,于是孝宗也毫不犹豫地开始了“二次削藩”。
孝宗的第一个方法就直接针对朱钟镒这类管不裤腰带的人:
亲王妾媵十人,一次选。世子、郡王四人,二十五岁无子具二人,有子即止。三十无子,始具四人。长子至将军,三十无子具二人,三十五无子具三人。中尉三十无子娶一妾,三十五无子具二人。庶人四十以上无子,许娶一妾。
《大明会典·刑部·律例一》
注:“一次选”的意思是只能一次性选出,以后亡故或者休逐也不能补缺。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限制宗亲的法定妾室的数量,你要找多少女人朝廷不管,但超出规定的朝廷不认(这种妾叫做“滥妾”)。更为重要的是,非法定妾室生出的孩子,朝廷不赐名、不录玉牒(不承认宗亲身份),更不会赐爵发俸禄,自己想办法养。
如果说这个方法是针对少数故意钻空子的人,孝宗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对宗亲全体进行无差别打击了 – “本钞折半”。
其郡王以下禄米俱米钞中半兼支,郡主而下禄米俱本色四分折钞六分。
《皇明大政记》
这里的“钞”指宝钞,也就是明朝的“纸币”。由于无储备金的滥发,洪武时代宝钞就开始贬值,到了弘治朝基本等同于废纸。孝宗这个办法相当于将宗亲的宗禄整体性地扣除了一半。
不过已经有一些迟了,因为宗亲数量的基础盘已经被做大了。增长惯性也不是说按就能按住的,到了嘉靖朝宗亲人数已经增长到近三万。世宗也不得不从严格审核宗亲身份(滥妾子女不录牒)、进一步削减宗亲宗禄、提高袭爵要求(例如过继不可袭爵等)等多个方面来降低宗禄压力。
但是庞大的宗室人口,尤其是非常不合理的宗藩管理制度。例如没有主动除爵限制爵位数量的制度,导致爵位总数量一直增长(清朝是每代递减至无爵)。不允许宗亲从事社会职业自养,让宗亲只能寄生于朝廷等。导致这个宗亲宗禄问题始终不能被根治,最终也成为了压垮明朝的稻草之一。
圆石
清朝一辈降一级更合理,不努力数代后成平民。
用户39xxx85 回复 08-16 13:48
清朝是一开始就少,然后又可以减。主要是明朝前车在前,吸取了教训
平心静气 回复 07-29 15:57
降一级合理,还有让他们自谋出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