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10日,立陶宛新任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Kęstutis Budrys)对记者表示,立陶宛有意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立陶宛需要在北京设立一个正常运作的大使馆。但这位外长仍嘴硬,坚称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不是立陶宛造成的。
近年来,国际政治舞台上,立陶宛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经历了戏剧性的起伏。立陶宛曾在一系列敏感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致使双边关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释放出想要恢复与中国正常外交关系的信号,这一转变背后有着怎样的缘由与挑战?
一、关系恶化的过往
2021年成为立陶宛与中国关系的转折点。彼时,立陶宛政府批准台湾在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这一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迅速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召回驻华大使,将两国外交关系降级为代办级,同时对立陶宛商品进口加以限制。自此,双方关系跌入冰冷的谷底,正常的交流与合作基本停滞。
二、立陶宛外交困境与反思
随着时间推移,立陶宛逐渐尝到对抗政策带来的苦果。在经济层面,立陶宛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本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与发展机遇来源。但因关系恶化,立陶宛不仅失去了拓展中国市场的机会,已有的合作项目也受到冲击,经济发展受限。
在国际舞台上,立陶宛因与中国的对抗逐渐被边缘化。尽管在欧盟内部尚有一定政治影响力,可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与中国的外交摩擦中,立陶宛显得孤立无援。相比其他积极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欧盟国家,立陶宛错失诸多发展契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立陶宛新政府开始反思,试图寻找修复与中国关系的路径。
三、外交政策调整的尝试
1月10日,立陶宛新任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公开表达了与中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的意愿,还提及希望在北京重新设立大使馆。不过,他同时强调会继续保持与台湾地区的贸易联系,并扩大在印太地区的外交合作。这一表态显示出立陶宛外交政策调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从历史角度看,立陶宛与中国曾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过积极互动。但后来立陶宛受西方尤其是美国影响,外交政策逐渐向西方靠拢,在台湾等敏感问题上频频挑衅中国,导致关系破裂。如今其试图恢复关系,一方面是看到中国市场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恢复关系有助于重新打开中国市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希望摆脱国际孤立状态,重回国际合作主流,获取更多外交与经济支持。
四、中国的态度与立陶宛的挑战
对于立陶宛的外交转向,中国的态度至关重要。中国始终坚定捍卫“一个中国”原则,立陶宛此前在台湾问题上的恶劣行径严重损害了两国互信。若立陶宛想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外交关系,必须在行动上切实表明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尊重,停止一切支持“台独”的行为,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此外,立陶宛还需在其他敏感议题上保持谨慎,避免再次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在经济合作方面,要为中国企业和投资提供更多便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实际行动展现合作诚意。
五、结语:外交转向的挑战与展望
立陶宛试图在对华关系上“回头”,这一外交回旋充满挑战。尽管外长表态传达出政府意愿,但恢复正常外交关系并非易事,需要立陶宛在政策和行动上做出实质性改变,用实际行动重建双方信任,两国关系才有望逐步回暖。
从更宏观视角看,立陶宛的外交政策调整置于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其能否成功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不仅影响自身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还会影响其在欧盟和西方阵营中的影响力。只有遵循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尊重他国核心利益,立陶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找到平衡发展之路,避免陷入外交困境,确保外交政策的稳健与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