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相神似毛主席,贺子珍认定他是主席儿子,伟人却说:交给组织

吕涛明轩说事阿 2025-02-20 11:39:17

革命那会儿,中国到处都是打仗的,老百姓的日子就像无根的草,到处飘。就连那些大人物的家,也没能躲过这乱世的风雨。

解放以后啊,有这么个孩子,大家都说他可能是毛主席和贺子珍不小心丢了的儿子。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孩子的长相,简直就跟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

可是大家心里都盼着的“团圆”场景并没出现,毛主席干脆决定,把这个孩子交给上边安排。

这娃到底是谁呀?到底是啥原因让这位大佬做出了这么让人吃惊的选择呢?

1932年那会儿,毛主席和贺子珍的第二个小子来到了人世,他就是毛岸红,因为这孩子是在打仗的时候出生的,大家就都叫他“毛毛”。

为了照顾好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家伙,夫妻俩琢磨着,决定把他交给毛主席的亲弟弟毛泽覃,还有贺子珍的妹妹贺怡他们夫妻俩来带。

现在局势挺紧张的,苏区老被敌人偷袭。毛泽覃心里明白,带着个孩子就像带着个定时炸弹,太危险了。所以,他琢磨着得把孩子送到瑞金那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找个特别靠谱的警卫员家,让孩子先躲躲。

但是呢,苏区被敌人占了之后,毛泽覃就在打仗的时候牺牲了。从那以后,毛岸红到底去了哪儿,就成了个解不开的谜。

解放后,贺子珍费了好大劲,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叫朱道来的小伙子。

他来历不清楚,就连养爸妈也承认他不是一般的孩子,说是以前红军留下来的小孤儿。

朱道来看起来特别像年轻时候的毛主席,这让他说的话让人感觉更靠谱。他手里有件小棉袄作为信物,血型也跟贺子珍对得上,这些事儿把贺子珍的希望都给勾起来了,觉得他就是自己找的那个人。

但是呢,等朱道来和贺子珍认了亲后,毛主席却说,要把这孩子交给组织上管。

1953年的时候,上海有个挺特别但又挺普通的年轻小伙子,被上头的人给盯上了。这小伙子名叫朱道来,也就二十多岁,他是从江西朱坊村那边过来的一户人家的养子。

有人说他长得跟年轻时候的毛主席有点像,这事儿没多久就让贺子珍给知道了。

贺子珍在打仗那会儿,好几个孩子都没了,可心里头就是放不下毛毛。等到新中国成立了,她跟组织说了,就想找找这个好多年没消息的儿子。

江西省政府特别上心这事儿,专门派了个干部叫王家珍去查查清楚。王家珍跑了好多地方,问了不少人,最后总算是摸到了一条挺重要的线索。

朱道来的爸妈,朱盛苔和黄月英,在1934年那会儿,是收养红军留下来的孤儿的一户人家。

当贺子珍拿到朱道来的照片时,一看这小伙子,嘿,长得跟毛主席还真有几分像。特别是那双眼睛,透着一股子坚定和深沉,简直就是小毛毛的翻版嘛。

贺子珍跟组织说,想见见朱道来。后来,在养爸妈的陪同下,朱道来头一回见到了贺子珍。

贺子珍抓着朱道来的手不放,瞪大眼睛好好瞧了瞧他的脸,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嘴里不停念叨:“毛毛啊,你可不就是我心心念念的毛毛嘛!”

接着,黄月英掏出一件挺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那就是一件灰色的小棉袄,据说是贺子珍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而且还特地交给了照顾她的人,当成了唯一的纪念品。

瞅着这件衣裳还有那些个线索,贺子珍心里头更加确认了,朱道来肯定就是她的亲骨肉。

为了保险点,组织给朱道来做了血型检查。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种能确定亲缘关系的鉴定技术,不过通过血型检查,发现朱道来的血型跟贺子珍是一样的。

看起来,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事实,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可能就是毛泽东和贺子珍丢失的那个娃。

照片送到北京,毛主席那儿也收到了朱道来的相片。周恩来跟主席说,主席拿着相片看了好一会儿,最后说了句:“嘿,这孩子,长得跟他叔叔毛泽覃年轻时候一模一样。”

这句话让朱道来的身份更受大家认可了,就连组织里面的那些领导都觉得,这么多年找亲人的路啊,总算是有了个着落。

大家伙儿都以为这事儿算是板上钉钉了,没想到南京那边,有个中年阿姨突然跳出来,说她是朱道来的亲妈,还拿着自己的一套“证明”,直接给这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场面添了把大火。

南京有个中年大姐,叫朱月倩,她突然间就跑到中组部去了。手里拿着一封长长的信,还有一堆她说能证明自己的东西,到那儿就喊,说她是朱道来的亲妈。

这个大姐说她老公是以前打仗牺牲的英雄,那时候因为到处都在打仗,没办法,只能把儿子送走。现在好不容易知道了孩子的消息,她就立马赶过来,想要把孩子认回来。

朱月倩说话那叫一个真心实意,甚至还豁出去了,说要是不行就以命相拼,一边抹泪一边喊着,说啥也不能再把这儿子给弄丢了。

早先时候,贺子珍就凭着脸蛋儿、送的东西,还有验了血型,心里头就确定朱道来就是毛毛了。

不过呢,朱月倩说的那些话,让人搞不清楚朱道来到底是谁,特别是去问朱道来的养父养母,朱盛苔和黄月英,他们也给不出个准话儿。

在那战乱的岁月里,好多红军的孩子都是急匆匆地交给乡亲们带。那时候,把孩子交出去的人,大多也就留个简短的话儿就走了。

因为没有确切的记载,好多孩子的来历都成了个谜,就连朱道来的身份也被搅和进了这趟历史浑水里,弄不清楚到底咋回事。

碰上这档子突如其来的事儿,贺子珍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多少个黑漆漆的夜晚,她都在巴巴地盼着孩子能回来,可眼下这一切,好像又把她那点念想给狠狠地踩灭了。

她跑到中组部去,就想再核实一下朱道来的身份。但那时候技术不行,连做个准确的亲子鉴定都办不到,能靠的也就那点信物啊、血型啥的间接线索。

不过朱月倩硬说自己手里也有个“证据”,还一五一十地说了当年孩子不见的那些事儿。

这时候,毛主席对那件事情给出了个板上钉钉的态度。他沉住气听完周恩来的汇报,然后斩钉截铁但又有点惋惜地说:“甭管是谁家的娃,他都是咱革命人的血脉,干脆就交给大伙儿,交给组织去处理吧。”

在他看来,朱道来的这辈子啊,不光光是一个小家的事儿,那可是跟咱整个国家,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扯上关系了呢。

按照领导的安排,朱道来被接到了革命老前辈帅孟奇家里头,由她来照顾。帅孟奇啊,那可是咱们国家妇女运动的领头人,新中国成立后,她收养了不少革命烈士留下的孩子和革命家的后人。

朱道来在新的地方慢慢长大了,他不再整天想着自己是从哪儿来的这些事儿,而是把心思全放在了学习和让自己变得更强上。

但是对贺子珍来讲,这事儿她心里头一直过不去。她还想再瞅瞅朱道来到底是不是那个人,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怀疑的人越来越多,可真正的底细却一直像蒙了层雾,怎么也看不清。

在那个不一样的岁月里,好多小孩子因为打仗走散了,有的被送到别人家养着,还有的就被丢下了。时间一长,这些孩子的亲生父母是谁都成了个谜。那时候,为了大局着想,那些参加革命的人也只能先顾着更大的事情,没法子顾得上这些小事儿了。

除了朱道来的事儿,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呢。就像那个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李鹏,他后来还当上了国务院总理。他爸牺牲后,他也是被送到地方,跟着养父母长大的。

新中国一成立,有关部门就忙活着帮他找到了失散的家人。就像邓小平的几个孩子,那时候战乱不断,他们被送到不同的家庭寄养,东奔西跑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大家子才算真正团圆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里人之间的感情只能先放一放,得给革命事业腾出地方。这种为了大局不得不做的牺牲和心里头的无奈,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写照。

毛主席的那个决定,说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有点狠心,但其实他心里头对下一代那是充满了希望。不管是谁家的小子丫头,他们都是咱们国家以后的顶梁柱,得让他们回到老百姓当中去锻炼成长。

朱道来被安排到组织里后,就到了帅孟奇家里,跟其他那些革命烈士留下来的小孩子一起过日子。他在这儿得到了很多关心和照顾,还接受了教育。

朱道来一开始是在清华大学附中好好上学,后来呢,他就考上了清华的工科,这在当时的中国,可算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了。

毕业后,他直接去了个搞国防科研的地方上班,给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出了不少力。

这个挺平常但又挺不一样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啥叫“革命家的孩子”,真没给毛主席丢脸。

可没想到,朱道来在南京突然生病了,然后在1970年那会儿,他就早早地走了,当时才38岁呢。

他这辈子虽然不长,但是把革命家庭遭的罪和盼头都给经历遍了,也反映了那个年代好多家庭都经历过的欢喜忧愁。

在打仗那会儿,有不少革命家的孩子跟他一样,遭遇了身份上的混乱,命运也是东奔西跑的,没个定所。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好多革命家都放下了自个儿的私情,靠着巨大的付出,给国家换来了自由和进步。

毛主席的那个决定啊,真的显示了他作为大革命头头的那种大气和远见,还有就是他对孩子们那种深深的希望。

革命那时候,亲人被迫分开,真是让人心里难受。但那种革命的精神,一直到今天都还在。那些肩上扛着国家大事的孩子们,他们使劲儿干活,给国家建设帮忙,成了历史里头、时代里头的重要人物。

就是因为这种一直传下来的精神劲儿,才使得后来的人们一直往前冲,给咱们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提供了不断的动力。

0 阅读:45
吕涛明轩说事阿

吕涛明轩说事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