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学杂志》2023年第58卷第6期,《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对用药行为的影响研究》
2.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年第37卷第9期,《中西医结合视角下慢性病用药依从性分析》

真不是吓唬你,药这玩意儿,用得对,是救命仙丹;用得不对,那就是慢性毒药。
医保政策一改,很多人就跟着慌了神——药怎么买?钱谁掏?吃得安不安心?
有人说:“我看大夫给开药我就吃呗,医保能报销不就得了?”兄弟,您这想法太天真了。医保不是你的提款机,药也不是糖豆儿。
政策一变,背后牵扯的是上亿人的健康、几千亿的医保基金,还有无数个你我他吃药的命门。
这不,2025年开年刚过,国家医保局就甩出了新规:医保药品目录再次调整,部分药品被调出,有些则限制使用人群,有的则要求严格开方条件。

这可不是儿戏,稍不留神,轻则花冤枉钱,重则误了病情。
那到底怎么用药才算“对”?医保买药有啥门道?这“六要六不要”,你得烂熟于心。
且听老中医给你慢慢道来要按医嘱用药,不要跟风乱吃药。民间有句话,叫“隔壁老王吃啥我吃啥”,这在买菜行,在吃药就坑人。
药是对症开的,不是哪家广告打得响你就能吃。比如治疗高血压的药,常见的有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厄贝沙坦等,不同体质、不同病因,药效天差地别。
中医讲“同病异治”,你是肝阳上亢,他是肾阴虚衰,用药思路压根不是一回事。

真实案例就发生在山东济宁,一位李大爷听邻居说“那药好”,自己没问医生就买来吃,结果血压非但没降,反而引发头晕、心悸,住了院。
后经医生诊断,是药不对症,还损伤了脾胃阳气,导致气虚血瘀。
要留意医保目录,不要一味追求进口药。新规之下,医保目录又有大调整。
2024年末调出目录的药品多为临床价值不明或重复性强者,比如某些抗病毒口服液、部分保健类中成药。尤其是一些进口药,价格高昂,却未必疗效更好。
老百姓可得擦亮眼:医保能报的药不一定是最贵的,但一定是经过论证、安全有效的。
要重视中医辨证施治,不要盲信“万能神药”。

老百姓常有一误区:药越多越好,药越贵越灵。可中医讲究的是“药贵在精而不在多”。
肝郁化火、肺燥咳喘、脾虚泄泻,这些症候在现代病名里可能对不上号,但在中医手里却是千锤百炼的经验总结。
比如慢性咽炎,西医常开含片、喷剂,可不少人用了多年也不见好。
可中医从肺肾阴虚入手,用麦冬、玄参、沙参等养阴清热之药,配伍得当,不但缓解症状,还能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要有长期管理意识,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慢性病用药,最忌讳断断续续。
医保新规也强调了“长期处方管理”,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可开具最长三个月的处方,方便患者持续治疗。
可现实中,很多人吃几天药觉得好了就停,结果病情反弹更猛。这就如同水漫金山,你筑了堤却不守,迟早被冲得干干净净。
中医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养病当如养兵,贵在恒久。
要配合医生复诊,不要自作主张加减量。医保虽好,但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划算”。
新规明确要求:定点医疗机构需对用药进行动态监管,医生责任加大,患者行为也要规范。
我坐诊时常碰到病人偷偷换药、减药,问他缘由,他说:“我感觉不难受了,干嘛还吃?”殊不知,很多药物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撤得早了,反而功败垂成。
尤其调理脾胃、养肝护肾的中药,需时日见效,不可操之过急。

要关注身体反应,不要忽视副作用。药有三分毒,医保药也不例外。
国家虽筛选了安全性高的药品,但个体差异巨大,体质不同,反应各异。
以抗抑郁药为例,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虽进了医保,但服用初期易引起心悸、失眠、乏力等副反应,若体质属“心肝火旺”,更要慎用。
中医在此可通过加减柴胡、栀子、远志等药物,进行个体化调理,减轻不良反应。
再说个实打实的事,2023年《中华精神科杂志》刊登一项研究,指出超过40%的抗抑郁药使用者,因未能及时监测副作用而中断治疗,导致复发率上升近65%。
你看,医保买药不是走形式,更不是凑热闹。

医保给了我们一张“护身符”,可怎么用、怎么搭配,才是关键。
这“六要六不要”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护命口诀。
总结如下:六要:
1. 要按医嘱用药
2. 要留意医保目录
3. 要重视中医辨证
4. 要有长期管理意识
5. 要配合医生复诊
6. 要关注身体反应

六不要:
1. 不要跟风乱吃药
2. 不要追求进口药
3. 不要相信万能神药
4. 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 不要私自加减药量
6. 不要忽视副作用
一剂良方,不如一念明辨。
老百姓想得明白点儿:医保是帮你省钱的,不是让你乱花的;医生是替你诊病的,不是给你背锅的;药是治病的,不是买心安理得的。
这年头,信息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可你得用一盏灯照亮自己,那盏灯,就是对健康的敬畏、对规律的尊重、对生命的珍惜。

你若不轻慢身体,身体自然不辜负你。
记好这“六要六不要”,保你药到病除,少走弯路。
文末寄语:药房如江湖,医道似修行。愿你我皆能在这纷繁人世中,识真药、明真理,安然健康,长乐无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