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第二、第三分别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要一说起这句话,大家脑海里想必都有一个画面了:在日常家庭聚餐的时候,父母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搬出这句话,强迫你结婚、生儿育女。
那个场面,想想就让人头疼。
就好像上中小学时期,他们问你的学习成绩一样。
以为步入社会就可以获得解脱,没想到却掉入了另一个“陷阱”中去了。
要真的这么想一想,做晚辈的我们其实也挺难的。
那么问题来了,第二和第三不孝到底是个啥?
其实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理解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错的。
这句话中“无后”的意思最初并不是所谓的“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该有的本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是这样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由来舜帝自幼就因为各种原因不受父亲的喜爱,特别是他的继母过门之后,更是对他百般刁难。
甚至因为害怕舜帝长大之后分家产,他的继母还多次想置他于死地。好在舜帝作为天选之子,拥有主角光环,不仅没死,反而“茁壮成长”。
长大成人之后的舜帝不仅没死,反而还成家立业,娶了两位善良贤惠的好老婆:娥皇和女英(据传说二人都是帝尧的女儿)。
但因为舜帝和父亲的关系极差,所以他就没有通知父亲自己将要结婚的事情。
而且估计就算他通知了,那个害怕他分家产且厌恶他的家庭也绝对不可能出席这场婚礼。
也是因此,孟子觉得舜帝这是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的本分。
老子(指父亲,北方人俗语)可以不来,这是他的过错;而你直接不告诉他,则是你的过错。
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含义第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的“三”为虚数词,是“很多的”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为:不孝顺(长辈的)表现有很多种,(其中)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本分最重要。
第二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舜帝没有提前通知自己的父母就结婚,就是没有尽到他作为后辈应有的本分。
第三句:“君子以为犹告也”。
最后一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句。
前两句话,孟子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同。
这一句,孟子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定论:但君子认为这和告诉了父母没有什么两样。
也就是说,虽然孟子认为这种行为确实不对,但他认同了舜帝在那个处境下的做法。
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告诉这么样的父亲和母亲。
所以说,万一以后长辈们再次使用这句话压迫你的时候,请大胆地使用这篇文章反驳他吧。
那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中第二、第三不孝又是什么?3.第二、第三不孝的由来这还是出自《孟子·离娄上》。
其中记载“于礼不孝者有三,事事屈从阿意者,置亲于不义之地,一不孝也;家贫亲老,而不是仕禄,二不孝也;不娶亲无后子,绝先祖庙宇,此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孟子认为第一种不孝是:对父母没有主见的屈服,只知道一味地服从,这有点像现在的“妈宝症患者”。
父母犯了错也不指出来,不让他们改正,结果使得他们在外边犯错误,出洋相。
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也是作为子女最大的无能。
第二种不孝则是:家里贫穷,而自己却“人穷志短”,没有上进心,不肯努力改变现状,更不可能努力读书。
这是孟子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赞扬,也是孟子对于强者的尊重。
当然,没有结婚,没有后代导致祖先宗庙没有人可以行祭祀之礼也是一种不孝。
只不过这种不孝并没有那么严重,也没有排在首位,反而被孟子排在了第三位。
而且最最最重要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没有这个意思。
我们大可以只对长辈说前半文部分就好,至于后半文部分,大家该怎么做就不用我说了吧。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史记》《孟子》《论语》《孔子》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