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小磨蹭”变成“效率王”,家长必看!

不渡 2025-01-27 17:04:11

我带了个 8 岁的二年级学生,这孩子别的都挺招人喜欢,就是有个毛病——拖拉磨蹭,能把家长折磨得“怀疑人生”。

现在的孩子,一上学那事儿可不少。晚上回到家,学习任务一大堆,又是背诵课文,又是做数学题、写作业,还要预习复习;生活上呢,吃饭、洗澡洗漱一样不落,孩子还心心念念想看一集动画片。想在 10 点前睡个好觉,这晚上的时间恨不得掰成八瓣儿用,可这孩子倒好,干啥都得家长三催四请,家长不催,他就跟被施了定身咒似的,一动不动。

每天晚上,家长的精力全耗在他身上了,一会儿催写作业,一会儿催洗漱,跟打仗似的。早上上学也是“老大难”,光叫他起床就得喊好几遍,吃饭更是能把人急死,那早餐吃得慢条斯理,在学校我好几次都被气得大清早血压飙升,忍不住朝他大吼。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循环,家长累得精疲力尽,孩子却跟没事儿人似的,一点改变都没有。家长也试过“放养”,不管他,让他磨蹭去吧,结果这孩子能一直磨蹭到深夜,还不打算睡觉。

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管吧,孩子做事慢悠悠,能拖就拖;严格监督吧,孩子逆反心理上来了,觉得家长啰嗦,脾气还暴躁,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眼瞅着孩子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可做事还是一点主动性都没有,家长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有一天,我偶然刷到一个教育短片,讲的就是孩子严重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我赶紧分享给了家长。家长看完后,那真是“大彻大悟”,原来孩子拖延磨蹭,可不只是因为懒。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学习做事爱拖延,一般有两个主要心理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对抗父母的过度控制。在日常生活里,要是家长对孩子管得太严,孩子就会本能地想反抗。可他们知道自己“胳膊拧不过大腿”,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就只能用拖延这招来悄悄表达不满。

家长们作为成年人,看到孩子做事慢、做不好,很容易就不耐烦了,总是居高临下地带着负面情绪去指导孩子,告诉他们这该做、那不该做。在这种亲子互动里,孩子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会下意识地选择拖延。而且,家长这种教育方式还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孩子心里可能想:“反正爸妈会提醒我,我不用操心;反正他们会教我怎么做,我等着就行。”这样下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只会越来越低。

第二个原因,是孩子追求自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慢慢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随着自立意识的觉醒和自主愿望的增强,他们就会试着跟父母争取决策权。要是父母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孩子就可能通过拖延磨蹭来暗暗反抗。

这位家长一听,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家儿子变成这样了呢。从小到大,孩子一直生活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之下,家长习惯了帮他把一切都安排好,什么都替他考虑周到,孩子只要乖乖听话就行。有父母不停地提醒和催促,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主动性和时间管理能力,他觉得反正有妈妈兜底,自己忘了或者动作慢也没关系。

小时候,孩子事儿不多,学习任务也简单,这种包办式教育还能让一切井井有条。可随着年级升高,事情越来越多,就需要孩子提高效率来应对了,这时候他的拖延磨蹭,就把家长和他自己都拖进了恶性循环,最后就出现了“家长越急,孩子越慢;家长越催,孩子越拖”的尴尬局面。

做事拖拉可不是个好习惯,如果不及时引导,后果只会越来越严重。既然找到了问题根源,那就得想办法解决。

首先,要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指导、安排和代办,鼓励孩子自主思考、规划和反思。很多家长都习惯用这种方式育儿,希望孩子能按自己说的做,按时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可过度控制可不是啥好办法,孩子越大,这方法越不灵。

孩子没按要求做时,家长就会不停地催促唠叨,像“快点起床,你怎么这么拖拉!”“快点儿吃饭,你在想啥呢,吃个饭都这么慢,学习能积极点不?”“你怎么还没准备好?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拖拉的孩子!”这些话里全是家长的负面情绪,孩子听着就觉得是家长在嫌弃自己、不认可自己。听多了,孩子烦都烦死了,心里就想:“你嫌我慢,我就更慢,看你能把我咋地!”而且,家长不停地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干啥都不行,更不愿意动了。

家长要改变策略,减少对孩子的控制,不再没完没了地责骂催促,而是调整了日常生活规则。家长跟儿子说:“宝贝,以后放学回家,什么时候做作业、洗澡,你自己决定。妈妈保证不催你、不骂你。不过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作业得认真做。只要作业认真完成了,睡前时间你随便安排。第二,每天晚上 10 点半必须上床睡觉,就算作业没做完也得停,至于怎么跟老师交代,你自己想办法。”

孩子一听,那叫一个开心,心想只要不磨蹭,就能多一个多小时自由时间玩耍啦。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长期养成的拖延习惯可不是那么好改的,一开始那几天,他一天都没做到。回家后磨磨蹭蹭,好不容易开始做作业,等做完都到睡觉时间了,游戏玩不成,急得直哭;要不就是玩游戏太入迷,到点了还不想睡觉,跟家长闹脾气。

家长每次都坚持原则,但态度很温和地回应:“咱们都商量好的呀,你想想,明天怎么安排时间能更好呢?”慢慢地,孩子发现妈妈是认真的,不会让步,也不会在后面不停地催他。他就开始主动思考,还跟家长讨论怎么规划时间,能让自己晚上自由活动的时间更多。

家长趁机开导他:“宝贝,每个人一天都只有 24 小时,你要是拖拉,该做的事做不完,休息时间也没法好好享受;你要是抓紧时间,啥事儿都能搞定,还不耽误玩,多好呀。”孩子深有感触地说:“妈妈,我懂了,以前我先玩游戏,玩的时候还想着作业没做,玩得都不痛快。现在我知道了,先把作业、洗漱这些事儿做完,换上睡衣,舒舒服服躺在床上玩游戏,太爽啦!”你瞧,这就是“实践出真知”,讲再多道理,都不如孩子自己体验一回记得牢。

另外,家长还要学会适当放宽要求,理解孩子的不足,给孩子更多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家长不知不觉就会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可孩子毕竟不是大人,他们的理性思维、心理成熟度和个人能力都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有些在家长眼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任务,对孩子来说可能难如登天。家长可能都忘了自己小时候学习和适应的时候有多艰难。

所以,家长得适当降低期望,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孩子在追求自立的过程中,犯错、做得不好太正常了,他们不是不想做好,而是能力还不够,或者被情绪影响了。

0 阅读:0
不渡

不渡

向上的生命力比皮囊更有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