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号冬至,今年冬至不一般,128年难遇,3大不同,早看早准备

老张聊养护 2024-12-19 13:57:11

在中国24个节气里,冬至排在第22位,排位虽然靠后,却是中国不可或缺的重大节日之一。

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神圣的日子,老百姓为它准备了专属的节气仪式感,北方吃饺子、吃羊肉;南方吃汤圆、吃长线面等等。

很快,这个月21号就是冬至了,听说今年冬至不一般,是128年难遇。

可具体跟往年有哪些不同?看完下面的内容就会一清二楚。

一、难得一遇的“最早冬至”

年年冬至,都会在网络上引起一番热议,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

不过今年可能要讨论点不一样的,因为今年的冬至属于难得一遇的“最早冬至”。

什么是“最早冬至”?年轻人估计都是头一回听说!

按公历时间来看,每年冬至基本固定在12月份的21-23日左右,今年冬至也刚好在公历的12月21日。

但冬至是老祖宗们通过农历确立的,所以普通老百姓过冬至,主要还是看农历日期。

不过要知道今年为什么会是“最早冬至”,就得看它的交节时间,也就是某个节气到达的时间。

经翻查历史发现,今年冬至交节时间居然和128年前的冬至交节时间很大程度的重合了!

那一年,冬至交节时间为12月21日15时29分25秒,今年冬至交节时间为12月21日的17时20分20秒。

这样看来,确实是百年难得一遇。

二、早冬至与晚冬至的区别

这个“最早冬至”主要看的是公历时间,可在农历里,也有一个“早冬至”“晚冬至”的说法,这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早冬至”“晚冬至”,其实主要看的也是冬至的交节时间,只不过是依据农历时间来看。

公历的冬至在12月份,农历的冬至在11月份。

但农历冬至交节时间若在11月份上旬,就为“早冬至”,可交节时间若在11月份下旬,则为“晚冬至”。

由于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科学仪器和方法了解节气的变化。

所以老百姓只能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冬至这个节气进行更好的定义。

今年若是“早冬至”,代表春节也会比往年来得早一些,冬天也同样比往年早来,却冷得更快。

但冬天来得快,就意味着春节期间天气反而不会太冷,老百姓过节不用准备太多过冬的衣物。

“晚冬至”就与“早冬至”恰恰相反,春节时间来得晚、冬天也来得慢,春节期间肯定比往年冷很多。

所以老百姓过春节,就要多准备一些保暖衣物,以免把自己冻感冒了。

今年冬至刚好在11月21日,属于“晚冬至”,意味着今年春节天气比较冷,无论南北方都要做好保暖工作。

三、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

每到冬至,就会听到老一辈人把“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挂在嘴边,可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

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冬至的气候。

古代人传统、封建、迷信,尤其信仰《阴阳学》这种东西,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二字。

而“阴阳”中的“阳”对应着“公”“阴阳”中的“阴”又对应着“母”。

冬至,在古代也被称为“交九”,因为它处于数九的第一天。

“公九冻死牛,母九穿单衣”中的“九”代表着“冬至”,“公”和“母”则代表着数字。

如果冬至那天的农历日期为单数,就为“公九”,如果是农历日期是双数,就是“母九”。

今年冬至农历时间为11月21日,属于单数,因此也称为“公九”。

那么“公九冻死牛”,单看字面意思都知道它指的是今年冬至天气会非常冷,甚至足以冻死一头牛。

当然这样的说法,毕竟参杂着一些迷信的成分,不可完完全全相信。

而且现在环境污染、永冻层融化、森林砍伐等等因素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跟过去的气候大不一样了。

所以说要知道冬至这天天气如何,不能全凭老人说的话,还是以天气预报为准。

四、干冬湿年,湿冬干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光是一个节气就足以说上三天三夜。

而且古人又很喜欢发明各种各样的谚语,来传达他们对生活、自然的体会和感受。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关于它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干冬湿年、湿冬干年”,它说的是什么?

这句话并不需要有过深层次的解读,单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它在说什么。

“干冬湿年”其实就是指冬至这天,如果感觉天气比较干燥,又没有下雨、下雪;春节的时候,不是雨雪纷飞,就是阴冷、湿气重。

出门就得多穿点衣服,还要做好防护工作。

“湿冬干年”与之相反,如果冬至这天不是雨雪交杂,就是单独下雨或下雪,出门感觉冷飕飕的,春节的天气可就会好很多。

多数情况下,春节假期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回家、旅游都很方便。

所以,想知道今年冬至究竟是干冬湿年、还是湿冬干年?就要看看冬至当天的天气。

若是12月21日那天,天气晴朗、不下雨也不下雪,春节就要做好准备,随时有可能阴雨绵绵或雪花纷飞。

若是12月21日那天,湿冷的天气中夹杂着雨雪,春节可就不用担心总是下雨,春节出游也能更放心一些。

看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觉得这种说法一定是迷信成分居多,没什么参考价值。

实际上,这一说法已经得到了气象专家的认可。

气象专家对未来天气的推断,需要借助大气环流的特征等因素。

冬至天气好与坏,对当天大气环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意味着未来的天气将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另外,冬天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冬至又刚好卡在冬天的中间。

气象学专家根据当天冷空气活动情况,可更快推测出春节期间的气候变化,给予老百姓更精准的天气预报。

由此可见,古代老百姓对自然、气候的观察有多细致,他们的智慧真的令人佩服。

五、关于冬至的常识

很多不知道,冬至其实是二十四节气里比较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那么,关于冬至的常识,你都知道些什么?

冬至之所以为“冬至”,是因为它具备了白天短、夜晚长的特点,太阳处在了最南边的位置。

古代正式过冬至节则在汉朝时期,朝廷把冬至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并会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迎接冬至的到来。

所以老百姓也会在冬至这天,筹备各种过节仪式感,比如祭祖、拜访亲友、吃羊肉等等。

从汉朝至唐代,冬至节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祭天仪式年年都要举行,甚至还给宫里的奴婢、奴才放假,全国上下都在高高兴兴过冬至。

到了现代,虽然冬至不再是国家法定节日,到过冬至这个习俗仍被保留并重视。

冬至过节,还有一个非常热闹的点,那就是每次过节都会有人探讨“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话题。

其实这个话题并没有太大的争论意义,因为这是根据南北方百姓不同生活、饮食习惯而决定的。

南方人无论冬至还是春节,都是以“吃汤圆”为主,南方人喜欢汤圆“圆圆满满”的寓意。

北方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吃饺子,不仅是因为饺子符合他们的口味,也源于饺子在北方有“消寒”之意,所以吃了饺子就不怕冷啦。

另外,冬至一到温度下降明显,家里有耕种的还得及时关注农作物的生长。

定期给农田施肥、浇水、松土、除草等等,还要给它们做好防冻准备,以免影响来年收成。

有些农作物本身就不抗冻,种植也比较麻烦,冬至一到更是很难养活。

这个时候最好挑选更耐寒、更抗冻、更顽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不仅好养活,还能省去日常管理的烦恼。

担心冬天农作物产量减少,不妨试试其他种植方式,并加强对田地的利用率。

关于冬至,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时时刻刻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所以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用心过好每一个冬至。

结语

关于今年冬至的3大不同,更多是过去老百姓基于对生活的积累,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可能有些不具备科学意义。

但这些经验、理论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流传下来,也证明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以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该听得听、该做也得做!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21日冬至,今年冬至不一般,128年一遇,有3大特点,早看早知道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458841497185749706%22%7D&n_type=1&p_from=4

老话说“干冬湿年,湿冬干年”,啥意思?2025年春节是什么情况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590235613851824&wfr=spider&for=pc

0 阅读:0

老张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