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9年,千千万万大陆青壮年,因战火背井离乡,渡海来到台湾,与故土亲人隔绝一生,一代人怀揣着浓烈的乡愁却终究被时代的波涛裹挟,未能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
本文故事的主角何灿南便是其中的一员,一生归乡无果,他也只能将这份愿望托付给后人。
源于此,一位名叫何咏芝的台湾女孩,带着祖辈嘱托踏上了寻根之旅,当她重回故土之际,迎接她的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三代乡愁1949年,南方战火未尽,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被动荡撕碎,何灿南才不过十六七岁,不曾想,他的命运在一个黄昏迎来骤然转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天,一群穿军装的壮汉闯进村子,大嗓门吆喝着,挨家挨户敲门搜人,母亲一把将他推回屋里躲起来,可他还是被粗暴地拉上装满壮丁的卡车,从此离开了家乡。
从那天起,何灿南被送往部队,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呼喊号令,拿起了比稻草更沉的枪杆子,身在台湾,他总是无法适应岛上的湿热空气,还有无处可倾诉的孤独。
最重要的是,陌生的环境让他格外害怕遗忘,因为他清楚,一旦忘了故乡的点点滴滴,便意味着从此彻底失去了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匆忙离家之际,他没能带上任何东西,只能时常念叨着老家那些熟悉的风景,村口的大榕树、被水汽润得青翠的砖瓦房,还有午后孩子们光着脚丫追逐的田间小路。
这样一份沉沉的乡愁,何灿南藏了整整一辈子,尽管后来在台湾安家立业、养育儿女,他始终对家乡充满着无法摆脱的思念。
子女们早已习惯听父亲哼着那几句他们听不懂的乡音歌谣,和着烟斗里升起的袅袅白雾,这份思念深刻又无奈,是何灿南这一代台湾老兵心里永远无法痊愈的伤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人家去世后,长子何家祥整理遗物时,翻出了几封泛黄的信件,那是80年代通过一位何先生的中间人从大陆传递过来的。
信笺上的字迹早已褪色,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亲情与期盼,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仿佛看到了素未谋面的姑姑何巧儿握着信纸时的激动与喜悦,然而,这一切终究只停留在文字上。
何家祥曾试图通过何先生继续联络大陆的亲人,奈何这位中间人后来突然离世,信件往来也随之中断,再度隔绝了两岸亲人之间的音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光荏苒,他的身体开始虚弱,口齿也不再清晰,长途跋涉寻根的念头渐渐变得不切实际,心里清楚,自己可能会像父亲一样,将这份未竟的愿望留给下一代去实现。
身体愈发不堪、行动愈发不便之际,何家祥还会常常将父亲的老照片拿出来给家人看,尤其是二弟的女儿何咏芝,每次听着都感觉既新奇又心酸。
“咏芝,你大伯的名字带‘家’,你的名字带‘咏’,这是我们家族的传承,也是你爷爷对老家的眷念,等以后有机会,你一定要去广东,替你爷爷和我,看看我们的家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何家祥的嘱托重重落在了何咏芝心里,每当她看到大伯手中那些珍贵的信件,或是听他哽咽着念出信中的只言片语时,都感受到那份无法被时间冲淡的深沉情感。
“孩子,剩下的,就交给你了。”
每一次何家祥这样郑重嘱托侄女,都饱含着无奈与不舍,这一份跨越海峡的亲情,就这样辗转从一位老人手中交到了年轻一代的肩上。
千里寻根随着两岸关系的向好发展,何咏芝专程联系了帮助台胞寻亲的志愿者团队,对方听完她的讲述立刻开始协助查找线索,首先把目光投向广东省高要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何家祥留下的只言片语,何灿南的家在高要的一个村子里,村口的大榕树和门前的井是家庭记忆中最明确的标志。
在寻亲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无数次的困顿,通过户籍系统查找何灿南的妹妹何巧儿可却始终找不到任何有效的匹配信息,就在大家快要放弃时,一位熟悉当地方言的警官灵光一现。他意识到,方言中“儿”与“如”的发音相近,或许是代际传承中信息传递出错了,导致名字记录发生了偏差。
接下来的日子里,志愿者们继续深入查询,终于在族谱记录中找到了何巧儿的后人,分别是大女儿巫洁华、二儿子巫添华、三儿子巫悦华,以及小女儿巫丽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民警和志愿者的协助下,何咏芝终于与何巧儿的小儿子巫悦华取得了联系,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何咏芝极为紧张,没成想,当对方听到“何灿南”这个名字时,声音立刻颤抖了起来。
“这是我母亲常念叨的名字啊,她说,那是她的亲哥哥,她这一辈子都在等他回来……”
在巫悦华的回忆中,小时候母亲总喜欢带着孩子们去西江边散步,每次眺望着江对岸的高要,母亲都会喃喃自语,说那里是她的家,是她哥哥离开的地方。
“舅舅总有一天会回来,他一定会找到我们。”
就这样,两岸亲人得以重新建立联系,双方都感受到了这段亲情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巨大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巫家后人从家中翻出了一些珍藏已久的信件和照片,信封已经泛黄,纸页的边角也微微卷起,甚至还能看到一些字迹被时间侵蚀而变得模糊的地方。
巫家人说,母亲最爱反复翻看这些信件,甚至常常对着信发呆,用手指轻轻抚摸着信上的字,仿佛那样就能感受到兄长的存在。
“舅舅走了这么久,母亲到去世前都没有停止过念叨他。”
“母亲临终前特别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一定要保管好这些东西,因为这是她唯一与哥哥的联系,她坚信舅舅一家一定会回来,哪怕我们等一辈子,也要守住这一份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何咏芝与巫家人频繁联系,商议见面的具体时间与安排,她的旅途也从一个寻根故事变成了一场带着祖辈遗愿的归乡之行。
迟来重逢2019年冬天,广州白云机场到达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夹杂着一丝不寻常的气氛,接机人群中,巫家三位兄妹的神情里带着按捺不住的期待和几分紧张。
他们的等待,是为了见证一场跨越海峡、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亲人重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端,何咏芝和她的大伯何家祥、小叔何家文正站在机场登机口,心情复杂无以言表,此时的何家祥虽已年过七旬,身穿中山装,挺直了腰板。
作为家族年轻一代的代表,何咏芝小心翼翼地拖着行李,显得有些局促,她知道,今天的重逢并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更是爷爷未竟遗愿的一次情感延续。
飞机降落,何家人抵达到达大厅,站在最前面的何咏芝穿着简洁的白色外套,脸上带着些许羞涩,看到不远处站着的三位巫家人,微微颔首,轻轻喊了一声。
“姑姑,大舅,小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音虽轻,却带着长久积压的情感,巫家兄妹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何咏芝,这一刻,他们仿佛抱住了那流失的70年时光。
“这么多年,我们终于等到舅舅的后人回来了!”
“我父亲何灿南一直想回来,今天终于带着我们的骨肉亲情,回来了。
“你们来了,就好!”
这一刻,他们的思念终于不再是孤立无援的海峡两岸,而是活生生的拥抱和泪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机场到餐馆再到汽车上,他们一路聊个不停,何家祥兴奋地向巫家人讲述父亲生前的故事,那些老家井水、榕树、七星岩的记忆,还有父亲如何通过信件与姑姑联系的点滴。
巫家人也分享了何巧儿的记忆,他们回忆着母亲如何眺望西江、念叨哥哥,如何小心翼翼保管着那些从台湾寄来的信。
尽管何灿南和何巧儿已经不在人世,但两家的交流如同重新燃起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当话题提到祭拜何巧儿时,大家都沉默了,巫家兄妹带着深沉的敬意对何家人说。
“妈妈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哥哥再见一面,如果可以,我们想先带你们去看看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天一早,巫家人和何咏芝一行人便前往何巧儿的墓地,巫丽华一路上为何咏芝讲述着母亲的故事。
“妈妈总说,舅舅走的时候还那么年轻,总觉得他会回来的……可惜啊,她等了一辈子,也没等到。”
到达墓地时,墓碑旁的青松在风中摇曳,几片枯叶飘落在碑文上,仿佛是一种无声的欢迎,何咏芝拿着爷爷何灿南的旧照,将照片放在墓碑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姑姑,我替爷爷回来看您了,他一直记挂着家乡,记挂着您,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我们会把他未竟的愿望继续延续下去。”
祭拜结束后,何家人带着巫家人一同前往七星岩,那是何灿南从小玩耍的地方,也是他一生对家乡的记忆中最重要的风景。
一路上,何咏芝看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田野和山脉,心里仿佛听到了爷爷低声念叨的乡音,轻声对自己说。
“爷爷,这里真的很美,很美……”
两家人站在七星岩山脚下,望着清澈的湖水和郁郁葱葱的林木,仿佛看到了从前的时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小时候就在这里玩过,但一直没想到,原来和台湾的亲人有着这样的联系。”
这场跨越70年的重逢,虽说还是无法完全弥补岁月的缺憾,却为两岸亲人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尽管何灿南无法亲眼见证这一刻,他的思念和愿望已经通过他们的努力延续了下去。
两家人郑重决定,从这一刻开始,再也不会让隔海的亲情再一次被割断,反而要将这份情感如根深叶茂的榕树一般扎根在两家人的心田,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