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长梅贻琦去世,只留下了一个手提包,家人打开一看,痛哭不止

小孙盘点 2023-02-22 17:05:58

962年,清华校长梅贻琦因病去世。家人在整理遗物时,从病床下发现了梅贻琦生前一直拿着的手提包。谁知,打开来之后,大家都潸然泪下。

原来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的这个手提包,里面并不是装什么贵重的财物,而是清华庚子赔款的账目。

在1901年八国联军侵占紫禁城之后,中国屈辱地签署了《辛丑条约》,要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给各国。

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校长爱德蒙·詹姆士当时还给罗斯福写了一个备忘录,希望能用这笔钱吸引中国人到美国去读书。

目的很简单,将中国留学生吸引到美国后,从知识到精神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为美国造一批能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的目的。

于是他们想出了,将美国得到的“庚子赔款”分为两部分,一半是“实应赔偿”,而另一半则退还给中国,用来资助中国留美学生。

而当听说可以退款时,清廷本打算将大部分退款用来发展经济,兴办路矿。可美国却坚决反对,强调所有退款必须用来办学,这也是为什么那时候中国会有大批赴美留学的原因。

章太炎先生就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美国之返岁币也,以助中国兴学为辞,实则是鼓铸汉奸之长策。”

但当时出国的大部分人,其实想的都是如何学到本事,为中国效力,比如梅贻琦。

他是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1910年,他前往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5年学成归国后,就在清华学堂担任物理老师。

梅贻琦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发表什么见解,于是在1931年,他被任命为清华校长的时候,许多人都觉得,他恐怕在这个位置上待不久。

毕竟在这之前,已经有三位校长,因为企图控制学生们的思想,遭到了全校师生剧烈反抗,都被赶走了。

梅贻琦临危受命,却不曾想,从此成为了清华永远的校长。

或许话少的人都喜欢多干实事,他和其他将学校搞得乌烟瘴气的人不同,他希望学生们在学校里,能够“致力于学术,将来为国家服务。”

梅贻琦的出现,让清华学子们看到了希望。

而且梅贻琦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即便教书的教授有着不同的政见,梅贻琦也不会将他们解雇。让“流派共存,百家争鸣”。

哪怕一些人学历不够,但只要有真本事,他也愿意招揽进清华。

比如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一开始数学系教授熊庆来找到梅贻琦的时候,梅贻琦就让华罗庚担任了图书馆馆员,后来看他的确是个人才,又破例将他提升为助教,担任讲师。

也正是因为梅贻琦的支持,华罗庚才能够去剑桥学习。

而且梅贻琦也不喜欢败家子,没有仗着校长身份作威作福,反而主动削弱了校长的权利,提升了教授的位置,笑呵呵退居幕后:“我们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茶送水的。”

之后他又在清华设立了34个委员会,让委员会自行管理学校的事务。

这一通操作下来,学校风气得到了改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

随后,梅贻琦想到国家工业发展,必须要培养人才,但不能依赖出国,于是提出清华要“拟向工程科学方向发展”,满足国家的人才和科研需求。

为了筹集经费,梅贻琦和蔡元培等人多方沟通。之后还仿照美国一流大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还准备了一流的实验设备。

然而,正当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七七事变让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学校不得不南下避难,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因为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当时都在重庆,实际上整个西南联大都由梅贻琦一人主持。

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西南联大的教室,都是在土墙上铺铁皮和茅草搭成的,不仅危险,而且一旦刮风下雨,教授上课的声音都听不清。

可尽管条件艰苦,梅贻琦也绝不让师生在纪律和学业上有任何松懈,“穷要穷的有意义,苦要苦的有希望。”

也正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信念,西南联大后来才能培养出8位两弹一星功勋,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171位院士。

而梅贻琦一家也没好到哪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虽然他拿着政府拨款的资金,却没有动过一丝一毫。妻子韩咏华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学着做糕点,沿街叫卖。

等战争结束后,梅贻琦却做出了个让大家差异的决定,他离开了清华园,去美国担任了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

其实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这笔基金也是当初的庚子赔款,在当时,许多人都对这笔钱虎视眈眈,梅贻琦必须要确保这笔钱能够用在研究上。

1955年,66岁的梅贻琦带着资金到台湾创办了台湾清华大学的原身——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此时的他依旧两袖清风,因为没钱租房,只能住在办公室。加上长期劳累,缺乏营养,1960年梅贻琦就因为癌症入院治疗,1962年去世。

去世后,家人来为他整理遗物,这才在床下找到了那个装满基金账目的手提包。

梅贻琦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两岸的清华,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永远的清华校长”实至名归。

0 阅读:8

小孙盘点

简介:从前热爱把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现在热衷做搞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