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正安县·来源正安文旅
芙蓉江上秋将晚,鸿雁天边影渐疏。
渝南宝地,黔北明珠。清朝诗人翁若梅曾用“水送山迎入芙蓉,一川游兴画图中”的诗句来形容芙蓉江两岸的惊艳风光。鹄书认为芙蓉江畔的山水可算是是贵州省内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一,身居其间的正安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也是如此:正安县既有中国最摇滚的小城之誉,也因气候凉爽风光别致而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既被称为中国傩城,又有“神韵仡佬·养生道真”之美誉。
虽然如今她们是风格各异的两座小城,但是同为黔北门户的正安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也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甚至她们的地名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而得来的,那正安和道真是因何人而得名、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问题就得从历史沿革得角度对她们的地名进行溯源了。
道真和正安
相比之下,道真的沿革史和县级建制史比正安县要简洁得多:民国30年(1941)7月才由正安县东北的辖区(第六、第七两区全境和第二、五区之局部)析出来置县,以纪念汉代学者尹珍(字道真)而命名、意在纪念先贤开南域文化之功;由此可知:第一、道真与正安历史上曾长期属于一个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区划体系、第二是道真的确是因为汉代学者尹珍的字得来。
那这种说法能否站得住脚呢,个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民国 32 年(1943 )贵州省政府编纂出版的 《贵州名贤传·尹珍传》 有较为权威的说明和记载:“正安新州地方有个务本堂就是从前尹先生讲学之处,可以说尹先生是贵州文化的开创人,正安是贵州文化的策源地,为纪念这位先贤,特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份,另设一个新县,称为道真县”。
那正安县之名又是因何而来呢,是否同样是因为尹珍的缘故呢;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从地名的由来或许存在多样性这一现象予以审视。民国三年(1914)正安州在当时废府存县的过程中被改为正安县,故而弄清正安县地名之由来,关键在于弄明白正安州是因何而得名。
唐朝·珍州
正安州的前身是唐贞观十六年(642)设置的珍州,当时采纳渝州万寿县人的建议,开山洞而置播川镇,《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其因川中有山名为降珍山(珍山,《太平寰宇记》有“后因州中有隆珍山,乃以镇为珍州,取山名郡也”的记载)而改名为珍州,以此来看珍州以山得名;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贵州省的文史专家王任索等人则认为珍州是为了纪念东汉文化先贤尹珍而命名,当时人们深感尹珍教恩而命名珍州,以此寄托怀贤情思也是极有可能的;正安县政府官网在地名由来部分对此有记载和说明。
珍州地名由来的这两种说法:前一个是以区域内地理实体为名、后一个则是以先贤来命名意在弘扬其教化育人的精神理念;因此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是比较符合中国古代地名命名的规律;因此在无绝对权威可靠的资料推翻之前,珍州既可视为以山命名也可视为以人命名;这就是为何说正安和道真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而得名的主要原因。
珍州之后历经过数次存废更替:长安四年(704年)改为舞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鹤州,次年复名,辖境约相当今天贵州省正安、道真县和桐梓和绥阳两县的北部地区;天宝元年(742)珍州被为夜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珍州,辖境相当今贵州正安及道安等县地;元和三年(808)废,后来又恢复为珍州;北宋开宝元年(968)珍州被改为西高州,大观二年(1108)复名;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踞蜀称帝后又为避讳而将珍州珍改为真州。
明洪武十七年(1384)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改为真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真州长官司改为真安州,取“真州安宁”之义得名,治所思宁里潏水园(今道真县旧城),四十八年(1620)迁三江里毋敛坝(今新州);清康熙元年(1662)首次迁至古凤山麓(今正安县城);雍正二年(1724)真安州再因避讳而改为正安州、取其谐音命名。正安之名始于此并沿用至今,经历两次尹避讳而改名经历的珍州,能演变为如今的正安也实属不易;若是没有这段历程今天可能正安县旧会被称为珍州县等其他名称了。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在平西南夷之后设立了牂柯郡,所辖17个县的其中一个名为毋敛县,毋敛(无敛)之名源自原夜郎国的一个小邑;故址所在地有很多种说法:一说为今独山县北,另一种说法就是被认为今正安县新州镇为汉毋敛坝遗址;比如中国商务印书馆1931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就曾有”毋敛坝即今正安县东北三江里,传为汉毋敛县遗址“的记载。
在190年后的东汉建初四年(79),毋敛县这片土地上迎来了后来改变历史的人;永元十一年(99 )这位二十岁的青年从黔北大地出发,跋涉千万里之后终于到达帝都洛阳,拜得经学家许慎为师,许慎被其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而倾心传授;八年后的永初元年(107)尹珍学成,从洛阳南归毋敛之后,他在毋敛坝建了几间草堂(务本堂)设馆收徒;故后来此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美誉,“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即此。
道真
这对于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和云南两省的文化影响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对此最早提及;南朝范晔《后汉书》也有“郡人尹珍,字道真,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的记载;清代嘉庆年间《四川通志》、清郑珍的《遵义府志》、民国《南川县志》等典籍均有类似记载。
综上,道真与正安这两个县是因为西南文化教育鼻祖尹珍而得名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由于道真是从正安析出,而正安又被视为尹珍先生的故里和办学地,因此道真设县之初沿用先生的字号也能说得过去,不仅有理有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正安和道真的历史传承、同时也能凸显新县份的历史人文底蕴,所以在没有更合适地名的情况下,道真县的定名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除了道真这个地名之外,当时这个从正安县分出来的新县似乎确实没法找到一个更有历史底蕴、大气且能突出当地人文及地理方面特征的县名。因为从现在来看,道真的县域虽处于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但境内却也没有知名度较大的山岳;因此也失去了以山岳命名的可能。
同时境内河流湖泊相对较少:主要河流仅有芙蓉江、梅江(河长65公里)、三江(河长75.3公里)、洛龙河(长26.1千米)这四条;广西已有三江县(即今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情况下,梅江流经南川和道真两地、且知名度不及其他同名的河流;洛龙这个名字当时作为县名倒没有同名的,但实在是河流太短不能有效的代表这片区域;芙蓉江流经更多县份且名字不够大气,作为乌江最大的支流,虽然也可用芙蓉江的古称濡水来命名为濡水县,但后期也可能你因为这个字略微生僻而无法通过或再次被改名;所以以河流湖泊来命名这条路也行不通。
道真
加上道真县的辖区除了唐宋之时曾属于乐源县、以及尹珍先生教学的务本堂曾有一段时间是以乐源书院出现的这两个史料之外,境内有名的历史遗存和历史上存在的古老地名较少;乐源作为县名虽然有历史底蕴,然而由于乐源县的辖区远比现在的道真县大、比如正安县这段时期也是了原先的一部分,而且也没有权威资料能证明乐源县的县治曾经在今天的道真境内;因此如果不叫它不叫道真的话,大概率也不能通过这种思路找到更合适的县名了。
所以说从正安县分出来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巧妙地借用”老东家“家里的资源来命名看似是无奈之举,其实也算上上之选;在同一个地理单元内不仅能避免同一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变化而缠身割裂,也能促进她们更好的合作交流。假如今天的道真在最初设县之时做了其他的选择,她大概率会以什么名字出现在大众面前呢,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