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1日教育部批准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设立本科层次的新疆和田学院;这应该说是很多人乐见其成的事情:不仅让和田地区实现了本科院校零的突破,也让南疆甚至整个新疆的本科院校布局更趋于合理。
新疆和田学院这个“新贵”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名字:并非像国内大多数公办院校那样直接以省名或所在地来冠名,而是同时以省份和所在地来冠名;因此也成了继山西大同大学之后国内第二所同时以省份和所在地冠名的公办本科院校。
和田
众所周知,山西大同大学是为了与台湾省的大同大学有所区别、避免中国出现两所大同大学的局面带来区分方面的困扰而在所在地之前冠了省名;那新疆和田学院为何没遵循国内大多数兄弟院校的先例,也在校名里加上了省份名字呢?
可能会有人觉得是由于和田的名气以及认知度方面的局限性而导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与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合并时选择了新疆和田学院之名而非和田学院之名;事实如何并无权威的定论,不过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先从和田的地名由来说起。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和田的古称是于阗,二者是古代南北方民族语言的不同称谓,曾译为曾称豁旦、五端、忽炭、兀丹、斡端;其地名由来有不同的说法:藏语里为玉邑、意思是产玉石的地方,一说为印地语中栅栏、牲畜圈或“碉堡之意,也有观点认为名字源于古代于阗国;这些观点里和田地名因产玉石的地方而来是比较可信的,也符合我国古代以物产来命名地名的习惯。
光绪八年(1882)置于阗县(治今克里雅),因而有于阗(克里雅)与和阗之称;九年(1883)设和阗直隶州,民国9年(1920)设和阗道,17年(1928)改为和阗行政区,三十二年(1943)和阗行政区改为和阗专区,1950年改称和阗专区,1959年将和阗简化为和田,1971年和阗改为和田地区并延续至今;可见和田也是个有历史底蕴的地名。
和田地区
其实作为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枢纽以及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和田除了有多元的文化之外,它也因和田玉盛名在外而广为人知。作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和田玉,它的定名也经历了和田得名类似的过程:秦始皇时期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而被称为昆山之玉,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因此认为和田的名气及认知度有局限而让本来可能成为和田学院的学院成了新疆和田学院的观点是值得推敲的。那么位于和田地区又有和田玉的名气的加持,新疆和田学院在合并时为何没选择和田学院呢?或许当时有更深的考量,比如让新的校名更具有指示性等原因。
这样的命名方式并非毫无根据,此前教育部制订的《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的第五条就有权威的规定: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应遵循规范的第二条是:(二)原则上不得冠以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省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学校可以使用省域命名,其他学校确需使用省域命名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把关,但须在名称中明确学校所在地。
因此新疆和田学院的命名也是合规且无懈可击的,虽然看上去和田学院更为简洁;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所新晋的公办本科院校在未来如何提升实力和办学条件,获得更大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从而为当地以及区域内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