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名为《上海——冒险家的乐园》的长篇小说。这本小说叙述了一些外国“冒险家”在上海滩上发财致富的经历,其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外号叫“跷脚沙逊”的无国籍犹太人。此人流浪到上海时,全部财产只有一只破皮箱和一件衬衫,但后来却成为上海滩的首富。
这部小说因吸引人的书名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内容,出版后在上海滩畅销一时。许多读过这本书的上海市民都一致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当时人人皆知的沪上首富维克多·沙逊爵士(Sir El-lice Victor Sassoon)。
在当时的上海滩,相继崛起过三家犹太裔富豪家族,他们便是沙逊家族、哈同家族和嘉道理家族。其中以沙逊家族的崛起,最富有传奇色彩。这个家族历经四代人约一百年的苦心经营,终于登上了上海犹太商人盟主的宝座,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沙逊,就没有现在的上海。”
一、
沙逊这个犹太人家族,原来一直住在巴格达。17世纪30年代后,土耳其占领了巴格达,沙逊家族则采取了与土耳其人合作的态度,长期担任巴格达城的首席财政官。
自18世纪后期开始,巴格达的反犹活动日渐加剧,沙逊家族当时的族长塞利·沙逊怕遭到清算,于是携全家出逃到印度的孟买,在孟买创办了“沙逊洋行”,并带着全家加入了英国籍。
由于沙逊家族有着精明的头脑,以及,熟悉中东和南亚的商业行情,因此沙逊洋行很快成为孟买市的最大贸易机构之一。鸦片战争前,沙逊家族的大卫·沙逊,就曾前往广州开展进出口贸易。鸦片战争结束后,大卫·沙逊又于1845年在上海设立沙逊洋行,成为在上海开设的第一个犹太人洋行。
当时的沙逊洋行,主要靠非法贩卖鸦片和销售英国的棉纺商品为主。由于贩卖鸦片的利润极高,沙逊家族很快便牟取了大量财富,成为上海的大老板。
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近一半的鸦片就是沙逊家族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帝国发动鸦片战争,就是为他们家打的。
二、
由于中国人民禁烟呼声高涨,鸦片贸易日趋衰微,沙逊家族于是改变经营方针,将业务重点转向房地产经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沙逊家族以8万两白银取得了南京路外滩一块面积为11.9亩的土地。不久后,又以9.5万两白银的低价,购进天潼路以南、河南北路以东4块土地,成为上海房地产的第一大户。
与此同时,沙逊家族看到上海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而外商在华的银行都是一些分行,其总部远在伦敦、巴黎等地,无法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乃于1864年8月,会同其他洋行代表共同发起创办著名的汇丰银行。汇丰银行也在后来发展成为垄断远东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机构。
汇丰银行成立后,沙逊家族仗着背后有英国人撑腰,向中国的达官贵人们承诺,对每一位储户的存款严格保密,拒绝中国官方进行任何调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时许多军阀、官僚、地主就把汇丰视为财富保险库,将赃款统统送了进去。
汇丰不轻易泄露存款人秘密的良好声誉,驱使王公贵族和封疆大吏们,即使只有很低的利息也愿意将大额款项存入汇丰。有些贪官不仅不要利息,甚至愿交保管费,只求钱财保密稳当。就连清朝的庆亲王、恭亲王、肃亲王等人,也成了汇丰银行的重要客户。
不得不说,沙逊家族极富商业头脑。在打开中国市场后,他们又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比如客户的财富达到一定额度后,汇丰就会为其提供特别的理财服务,例如设立基金,以保障其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生活。
汇丰银行还承诺,他们会帮助客户的子女制定生涯规划,例如是否进入名校读书、是否创办公司、创办什么公司等等,汇丰都会为其进行评估和设计。这样的服务模式使得客户和客户的后代与汇丰银行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另外,成为汇丰富豪客户就等于进入上流社会,可以迅速形成战略人脉。
为了获得客户的忠诚,汇丰银行选派最好的员工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并通过各种活动,和客户进行交流。例如,汇丰银行为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经常为客户举办招待酒会、宴会、邀请少数大客户周末去参加活动,观看演出、运动会等。汇丰甚至将反映客户生活方式、态度、兴趣等个性化数据放入数据库,通过多维的信息重叠来确定目标客户群。
三、
二十世纪初,沙逊家族又成立了一个专职经营房地产业务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把原沙逊家族的许多房地产,用地产公司名义来经营。其后,为扩大房地产业务,又用托拉斯的组织形式,在设立了与房地产有关的公司企业10多家,如凡柏罗打桩公司、中国氰泥砖瓦公司、中华机器凿井公司等等,形成了庞大的垄断集团。
沙逊家族经营房地产业务的手法除了大量兼并和低价收购外,往往喜欢通过抵押放款的方式吃没押产。他们对抵押放款的条件十分苛刻,押价极低,一般仅抵产价的百分之三四十,但利息却很高,欠息不付,要按季加人本金,利上加利。许多押产到期无力归还,只好任其吃没。
用现在的眼光看,沙逊家族就是利用金融杠杆大量收购,通过抵押放款的方式吃没押产。沙逊家族对抵押放款的条件十分苛刻,押价极低,一般仅抵产价的百分之三四十,但利息却很高,至少要8厘,甚至1分以上,欠息不付,要按季加入本金,利上加利。许多押户到期无力归还,只好任其吞没。
据不完全统计,沙逊家族从1914年至1929年的15年间,还用租地造屋期满屋归地主的办法,先后归进里弄住宅和市房760幢、仓库11座、公寓1座、大楼2座,共计面积138338平方米。湖北路的迎春坊、唐山路的润德里、昆明路的原德里、黄陂南路的安义里和泰晤士大楼、华盛顿公寓、静安公寓等等,都是沙逊家族用这种手段弄到手的。
四、
有了地皮后,沙逊家族开始在这些地皮上营造高层建筑。他们认为建高层建筑有许多好处:因为高楼大厦的地价的增长率要比其他土地增长得高;再加上当时上海租界的土地捐是按土地面积估价的,因此楼层越高,则按房屋面积所付的土地捐也就越低。
建高楼大厦需要巨额资金,沙逊家族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以1929年建成的沙逊大厦为例,他们先是将汇丰银行的储户存入银行的钱用来兴建这栋大厦,之后将大厦包租给集团附属的华懋饭店去独立经营,按年收取巨额租金。
由于大厦面临黄浦江和南京路口,因而营业兴旺,而且房间布置豪华,每套房间日租金要20两至70两。因此不到10年,就已收回全部建筑投资。而此时上海的地价也正在不断飞涨,因此算起来,沙逊家族很容易便收获了高额的利润。而他们又用这些利润,又陆续建造了河滨大厦、都城饭店、汉弥尔登大厦、华懋公寓等高楼。有人统计过,至上海解放前,全市高楼的五分之一都是这个家族建造的。
除了银行业和房地产业外,沙逊家族还广泛投资上海的工商业。。他根据上海租界的特点,利用外国商人的特权,采取兼并和控股方式进行工业投资,不走自建工厂、自己生产和销售的道路。这种经营方式可以达到投资少、风险小和获利多的目的。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沙逊家族曾通过贷款和购买股票的办法,兼并了英商开办的安利洋行,达到了直接控制安利洋行所属工业的目的,使安利洋行下属的瑞镕机器造船厂、祥泰木行、瑞记纺织厂、汉口打包公司等4家企业成了该家族的财产。
从大卫·沙逊1845年在上海创办沙逊洋行以来,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到1940年,沙逊家族全部资产达到50亿元法币(当时100法币可以买到一头牛),无可争议地成为上海首富和东方犹太商人中的领袖人物。
五、
抗日战争爆发后,沙逊家族还与汪精卫的南京伪国民政府相勾结,积极购买汪伪政府发行的公债,换取汪伪政府对其在上海贩卖鸦片、軍火、开銀行、做投机、买地产等事上的支持。
抗战胜利后,租界被收回,英国人在上海的势力逐步由美国人取而代之。沙逊家族于是加紧与官僚资产阶级勾结,由公开掠夺转为幕后操纵。
令沙逊家族没想到的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导致政权摇摇欲坠,通货恶性膨胀,沙逊家族感到在中国的好日子要到头了,于是后将在上海的直属公司全部迁往香港,上海只设分支机构,资本额也改以港元计算,同时大量出售产业,进行第二次撤退,千方百計将资金外移。到解放前夕,除留下的那些搬不起、拆不掉的土地和房子以外,其他资金都被该家族转移到了国外。
上海解放后,新中国对私有土地按估定地价比例征税,导致沙逊家族那些房产的收入,抵不上应付的地价税。于是在1950年冬,沙逊家族把侵占的房地产全都用来抵交欠税,自己则灰溜溜地离开了上海。新中国在没有采用任何没收政策的情况下,一举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残余经济势力。
离开大陆后,沙逊家族将商业重心放在了香港,其旗下的汇丰银行将还曾一度获得了港币的发行权。
近年来,汇丰银行不断爆发各类丑闻,甚至被《人民日报》和央视接连点名。《人民日报》称,有证据表明所谓“孟晚舟案”,完全是美国炮制的政治案件,汇丰银行参与构陷,恶意做局、拼凑材料、捏造罪证,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商务部已公布了《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将对危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外国企业采取相应措施。汇丰银行如何继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极有可能会被列为不可靠实体的外国公司,禁止在中国从事进出口活动及投资。这也意味着其背后那个吸了中国人民百年血汗的沙逊家族,有可能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一个犹太人是如何成为上海滩首富的:沙逊家族的崛起》
《一见财经》:《人民日报、央视接连点名,汇丰银行要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