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各有其优劣,各有其英雄。
然而,在后世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三国的形象却有了很大的偏差。尤其是在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作者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不少曹魏的将领都被刻意地贬低,甚至被描写成草包或小丑。
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曹魏的大将军曹真。
在真实的历史上,曹真非但没有如此不堪,反而是一位智勇兼备的名将,作为诸葛亮最强劲的对手,曾力挫其两次北伐,委实难以对付。本文对比《三国演义》和正史的记载,揭露曹真被三国演义黑的有多惨,还原曹真的真实形象,为曹真平反昭雪。
01曹真,字子丹,曹操的族子(一说原姓秦),其父战死后,曹操收为养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的大将军。曹真幼年丧父,被曹操收养,力大勇猛,授虎豹骑。因讨伐灵丘的贼寇,封为灵寿亭侯。曹真从小就有着超群的才华,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武艺高强,曾经在曹操的帐下担任过司马、裨将军、偏将军等职,参与了许多战役,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曹真在曹丕继位后,担任大将军,镇守西北边境,抵御蜀汉的诸葛亮的北伐。曹真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水平,多次击退了诸葛亮的进攻,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屡屡受挫,无功而返。曹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也是一位忠诚的臣子,他对曹魏的皇室有着坚定的忠心,他曾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地区。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国将领孙盛,后升迁中军大将军、给事中。
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封邵陵侯。率军继续抵御蜀国诸葛亮进攻,后面曹真官至魏国大司马,曹真位极人臣。
02而在《三国演义》中,曹真被塑造成一个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武夫,在政坛上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在战场上则被诸葛亮连番戏耍,作为备受倚重的皇室宗亲,真是给曹家丢尽了脸。
在曹真与诸葛亮的对峙,是曹真被黑的高潮。在《三国演义》中,曹真的形象是如此的不堪,以至于让后人对他的真实历史有了很大的误解,认为他是一个草包或小丑,而不是一个名将。在演义中曹真被诸葛亮打的屁滚尿流,次次战败,还衬托出司马懿的光环,无论打什么仗都需要司马懿来对其擦屁股,打仗也毫无主见可言,基本上都得靠司马懿来进行谋略一番。
还被莫须有的安排了几场不存在的败仗,阳平关被赵云死死的堵住,著名的空城计,直接吓退曹真军队。最后被一封信写死,不可谓不憋屈。
而历史上曹真,有勇有谋,爱护部将,体恤士兵,有不凡的军事眼光和才能。
曹真在蜀军第二次北伐前就推测出了其北伐的路线,提前派郝昭、王生修缮陈仓的城防,果然不出曹真的预料,诸葛亮就进行了二伐,目标正是陈仓。而因为曹真的提前预判,守军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用一千守军拖延了诸葛亮的数万大军。后面曹真来援。诸葛亮只好再度撤军。并没有演义里写的那样,听到诸葛孔明的名字都吓破胆。
03那么,为什么罗贯中要这样黑曹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威名,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更加辉煌和伟大。
二:是为了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而曹真作为曹操的族子,曹魏的大将军,是曹操和曹魏的代表之一,自然也成为了罗贯中的黑色目标之一,被罗贯中用尖酸刻薄的笔触,描写成一个无能和可笑的人物,以达到贬损曹操和曹魏,赞扬刘备和蜀汉的目的。
三:是为了符合读者的心理和期待。《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不是一部正史,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和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而不是为了还原和传播历史的真相。
因此,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不仅考虑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考虑了读者的心理和期待,根据读者的喜好和偏见,对三国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选择和处理,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和社会影响。
结语:通过对比《三国演义》和正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曹真在《三国演义》中被黑的有多惨,他的形象和功绩都被严重地歪曲和贬损,与历史的真相相去甚远。
罗贯中之所以这样黑曹真,主要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威名,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符合读者的心理和期待。
然而,这种黑法也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它不仅损害了曹真的名誉,也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损害了读者的判断力。因此,我们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不能盲目地相信作者的描述,而要结合正史的记载,辨别真伪,还原历史,认识人物。曹真是曹魏的名将,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的功绩和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他的形象,不应该被《三国演义》所遮蔽,而应该被历史所昭彰。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写得对曹真文韬武略乃孔明劲敌尊刘贬曹跟作所处的年代有关出一个爱民如子的君主老罗写得三国刘备是正统跟陈寿的三图志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