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不管是想青史留名,还是想势倾天下;不管是想让人民丰衣足食,还是只贪图个人享受,他们的初衷可能都希望本朝强盛。中国历史上也出了几个有名的皇帝,创造了一些鼎盛的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这些时期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浩瀚时空之中,灿烂辉煌,熠熠闪光,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人,为了江山永继,日夜操劳,为汉王朝的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在政治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进一步削弱同姓诸侯王的政治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帝王集权的思想基础;经济上打击富商大贾,国家垄断冶铁、煮盐铸币,充实了经济实力;文化上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坑儒浩劫之后又趋复兴;军事上抗击匈奴,移民屯边,开拓疆域;外交上经营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特别是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崇文宣武,建立了不朽的历史伟业,使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鼎盛时期。因汉朝的强大,少数民族一直称中原人为汉人,古代的华夏族被称为汉族,中国也以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形象而闻名于世。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能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虚怀纳谏,任用贤良,制定了一系列进步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措施,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称祖,继嗣的君主一般为宗。但后世对于有治国才能的继嗣君主,也有称“祖”的,像清朝就有“三祖”。客观地讲,李世民本来也可以弄个“祖”来当当,但其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赶父下台,总是不大光彩,所以只能称为“宗”了。其后,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贞观以来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
武则天死后不久,唐玄宗李隆基掌握了政权。在前期统治中,他不愧是一位英明君主,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正确的选择,顺应历史的潮流前进。恩威并施、宽严结合,有效地调整、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稳定了政局;大力革除弊政,拨乱反正;注重发展经济,对经济、军事、政治等各项重要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
当时社会安定,天下殷富,民间粮谷丰裕,布帛充盈,唐王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长安也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性大都会,四方来朝,史称“开元盛世”。当时,日本、朝鲜等国也不断向中国派“遣唐使”学习,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留学生”一词。由于有了唐朝的兴盛,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人还自称“唐人”,外国人也把华人聚居的地方叫作“唐人街”。
清圣祖康熙皇帝,据说因其父清世祖顺治帝出家而即位,时年仅八岁。他亲政后,智擒鳌拜,奖励农耕,整治黄河,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势力,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传说康熙是因为看上了孙子,才选四子胤禛做皇帝的(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时严惩时弊,加强集权,平定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叛乱,勘定中俄边界,的确是一位承上启下的明君。
据说,雍正帝不仅是整饬吏治的铁腕人物,而且是勤奋工作的楷模。他在位十三年,不像他的父亲康熙帝、他的儿子乾隆帝那样南巡北狩,巡视祖国大地,视察大江南北,他十三年都是在紫禁城的办公桌上度过的。
十三年如一日,天天都工作十六小时以上,批阅奏章十多份,并亲笔朱批,从不假手他人,有时仅一份奏章朱批的字数就达一千余字,而且每天都要上朝研究政事,聆听大臣面奏,商讨各种建议,处理突发事件。另外,他还严禁奢侈浪费。广东为了讨好表忠,进献了象牙席,他严词斥责。一是自己坚决不用,二是发布禁止进献象牙席的谕旨,并要求民间也不许购用。
乾隆帝也不负爷爷的期望,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抗击入侵,发展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财政收入的丰盈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均倡导汉学,修史编书,为后世留下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旷世典籍,使清代学术也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当时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文化繁荣,史称“康乾盛世”,中国也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清帝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辉煌的中华文明无疑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这些业绩固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也与有作为的皇帝们未明求衣、辨色视朝、勤于政务的励精图治有一定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都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恰恰相反,而是给予充分的肯定、恰当的评价。
盛世的“创造者”——政绩赫赫的皇帝们,大都具有非凡的才能,博大的胸怀,勇于进取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他们都没有大的胡乱折腾,而是儿子跟着父亲学,孙子照着爷爷干,并认真总结前朝兴衰的经验与教训,铭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兴利除弊,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为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国力也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从而创造了鼎盛的文明与辉煌。
———讷言 [读史漫笔]系列之3
王华旭,西安市鄠邑区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77年冬考试入学,从医数年获主治医师职称。后又在乡、县、市机关供职。退休后任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顾问、西安市象棋协会会长。出版有《往事如风》、《远方有约》(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风花雨花千树》等作品。
——————————————————————————
那时我们年少
曾把青春当作鲜衣怒马
而今我们渐老
愿从容岁月依旧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