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以为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没有个体户的,这当然是不对的。在改革开放前,个体户也是有的,只不过人数少、行当也少而已。那时的个体户仅仅限于城市中极少数实在没法安排正式工作的老弱病残人员,或是一些实在没有办法公私合营改造的服务性行业。对于大多数城镇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想要做个体户是没有可能的。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到了岁数,如果没工作,那你只能去下乡插队。
当然,那个时候有黑市,但黑市是不合法的。比如以“傻子瓜子”闻名的年广久在七十年代就有百万财产了。但是他做的行业在当时是不合法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抓起来,因此,严格来说,他并不能算是那个年代的个体户。咱们今天也就不说他们这些人。
在那个年代,真正合法的个体行业非常之少,几乎是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下面就给大家列举一下七十年代个体户的行当,看看那时候都有些什么合法的个体户。
(一)卖冰棍的
说起卖冰棍,很多人想必还是有印象的。七八十年代的城市中,几乎每个街口都有个推着车子卖冰棍的老太太,口里吆喝着“冰棍儿,三分五分”。三分钱一根的冰棍是糖水的,五分钱一根的则是带奶油的,还有的冰棍居然带着一股臊味,那是国营冰棍厂用来制冷的氨水泄漏的结果。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有从妈妈那里讨来几分钱,颠颠地跑去买冰棍的记忆。
卖冰棍这个行当基本上都让老太太们给承包了,实际上这个行当就是为那些没有依靠的老太太们设置的。我们家邻居有个老太太属于孤寡老人,她就拿到了卖冰棍的执照。她和其他老太太一样,每天都要到国营冰棍厂去批发冰棍。一天也不多给,据说就200支。据她自己讲,干上一个夏天,才挣一百多块钱。具体能挣多少,这个已经没人知道了,但是估计也不会太多,那个年代不让人发财的。
在电影《黑三角》里,著名演员凌元扮演了一个卖冰棍的老太太,可惜还是个女特务
(二)崩爆米花的
崩爆米花这个行当,老太太就干不了了。因为你要带着压力锅、炉灶、风箱、煤块等家什,老太太没这个体力,所以都是老头来干。
崩爆米花的老头带着自己的全套工具走街串巷,有人要崩爆米花,他就坐下来支起炉灶,一手转着压力锅在火上加热,一手呼哒呼哒地拉着风箱升火。压力锅加热到一定程度,就拿到一个密封的箱子或胶皮袋子里猛地揭开,随着“嘣”的一声响,锅里的玉米粒就变成爆米花了。
那压力锅除了能崩玉米,也能崩大米花,粉条也能崩。那年头邻居们关系都密切,一家去崩爆米花,邻居家的小孩都能跟着捡一捧,其乐融融,乐在其中。
(三)修鞋匠
现在基本没有修鞋的了,鞋穿坏了,大家就把它扔了,再买双新的。那时候可不行,一双鞋必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才可以。因此街边就有修鞋的。你穿皮鞋,他给你打个铁钉子;你穿布鞋他给你贴块胶皮。谁家的鞋要是没修过,那邻居会说你太不会过日子了。
(四)磨刀师傅
磨刀师傅基本都跟样板戏《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一样,扛着条板凳,上面放着磨石,挂着小水桶,然后走街串巷地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你有菜刀要磨,他就放下板凳,坐在上面给你磨。现在也有干这个的,不过基本都是给饭店的磨刀,一般的人家做饭少,都用不着磨刀了。
(五)焊洋铁壶的和锔缸锔碗的
焊洋铁壶的
那时候,普通人家的铁壶铁锅搪瓷盆什么的,如果漏了,都是舍不得扔的,都要找个焊洋铁壶的把漏洞补上。焊洋铁壶的拿着焊锡把有漏洞的地方焊好,滴水不漏。有的锅、盆连底都快烂没了,焊洋铁壶的师傅就给你干脆换个底儿,当然那个价钱贵点。
用金刚钻锔瓷盆
瓷器陶器要是摔裂了什么的,当时的人们也不舍得丢,要找锔碗的把它再锔上。锔碗的师傅都有金刚钻,可以在瓷器上打眼,然后打上锔子,摔成八瓣的瓷器就能再用了。所以这个就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锔好的水缸
(六)剃头匠
剃头的有两种,一种是走街串巷流动的。很早以前,这样的剃头匠肩上都有一副剃头挑子,挑着炉子和热水,那叫“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过到了七十年代,这样的剃头挑子已经没有了,毕竟暖瓶已经普及了。所以剃头匠就是背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理发工具。同时,他们的手里还都拿着一种叫做“唤头”的东西,一手拿的是两条弯的却又贴在一起的钢片,另一手拿着一根铁棍。铁棍在钢片中间猛地一划,钢片就会发出“锵——”的一声清脆而又悠长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你就会知道,剃头的来了。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私人的理发店。私人的理发店一般都不能烫头,只能理发。想烫头,你得去国营理发店。
(七)收废品的
严格地讲,收废品的老头已经不能算是个体户了,因为他们收来的东西都要卖到国营的回收公司去。不过,他们在收废品的过程中,还是自己一个人拉着一辆板车(板车上有编号),摇着一个拨浪鼓(现在都改敲塑料桶了),吆喝着来收废品,也算是一种单枪匹马的工作了。另外,那时候牙膏皮、啤酒瓶子盖,旧电池都能换钱,比现在能回收的东西样数多了许多。
(八)开水铺
开水铺就是烧开水、卖开水的地方。那年头夫妻都上班的双职工家庭多,同时家里的煤炉子烧水很慢,要等着炉子把水烧开,那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所以很多人就去开水铺里买开水。
上海那边管这种地方叫做“老虎灶”,北方当然不这么叫。不过南北方的开水铺基本都是一样的。一个有着很多灶眼的大炉子,每个灶眼里都坐着一把底部凸出的特制水壶。老板坐在炉子边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水壶“噗噗”地吐着白气。
左邻右舍来打水的人拎着暖瓶,互相打着招呼,到屋子里来打水。我记忆中一般都是二分钱一暖瓶。拿着这些开水回到家里,无论是吃喝还是洗涮,都会比自己烧水方便不少。
有人可能要问了:开水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煤来烧水啊?那时的煤不是定量供应的吗?
其实,开水铺一般都不用煤来烧水的,他们用的都是从木器厂搜集来的锯末、刨花之类东西。政府既然批准了他们干这一行,自然会给他们一些便利。木器厂里的这些东西就是这种情况。
(九)小人书铺
小人书铺就是出租小人书供人阅读的地方。
小人书铺当年都是在室内经营的。老板把小人书的封面撕下来高高挂起,让你选择到底读哪一本。按照书的薄厚不同,看一次有二分钱的,有三分钱的,个别还有四分五分的。
你选中了书了,把钱给了老板,在屋里找个地方就可以坐着看。屋子里到处是一溜一溜的桌子和板凳。来看书的当然以小孩居多,不过大小伙子也不少,大家一人捧着一本小人书,坐在那儿聚精会神地阅读,那情形也挺让人震撼的。
至于小人书的内容,则完全都是1921年至文革前,我党我军的革命故事。古代内容的没有,外国内容的也没有。即便如此,这也已经比样板戏丰富多了,所以还是观者如云,小人书铺的生意一直都不错。
(十)裁缝
如果要问那个年代,行当极为有限的个体户行列中,哪一行挣钱最多,我认为是裁缝。
那个年代,国营百货商店里卖的成衣样式单调,价格又偏高,所以很少有人到商店里去买成衣,都是买块料子,然后找裁缝给做。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年年长个头,那就更不能买成衣了,不然今年买来明年就穿不得了,那多浪费啊!所以更要去裁缝那里做了,而且还要把尺码故意做得大一些,为的就是这件衣服能多穿几年。因此,现在老照片上,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往往都穿着面口袋一般肥大的衣服,显得很滑稽。
由于大家都要做衣服,所以裁缝的生意就好了。一般做件上衣,做条裤子,就要花个三块两块的。做一身衣服五六块钱。如果要做那个年代最高档的衣服——呢子大衣,要花十块钱甚至更多呢。
而对于裁缝来说,他连个门面房都用不着,就待在自己的家里,有个缝纫机、码边机、电熨斗就可以了。因此,裁缝的收入在那个年代里就比较高。赶上过春节,大家都添置新衣服的时候,裁缝们一下子收入个千八百的,应该不成问题。我们家当年住的那个大杂院里,第一家买电视的,就是个裁缝。
以上我列举了改革开放前,七十年代时期社会上的个体行业。由于我是东北人,所以讲述的实际上是东北那个时代的情形。不过应该和全国其他的地方都差不多。其他的地方,特别是南方,或者由于地域之分,有一些北方没有的个体行业,但也不会多出很多。那个年代的街面上就只有这些个体户,想要更多的行当,实在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