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华人去欧洲打工,留下30万混血后代,如今为什么还不回国?

赢梯说事 2025-04-01 05:03:18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学到的最深刻的教训。

当初一战二战中我国都是战胜国,然而每次都分不到利益,反而还成了被瓜分的对象。

一战中虽然我国没有派出军队,但实际上也出动了14万华人劳工前往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做后勤工作,在有些国家他们甚至上前线与德国军人硬拼。

战争结束后,大部分的华人劳工回国,少部分留在当地生活繁衍后代,可惜这些后代与中国的联系逐渐淡化,为什么他们不回国呢?

14万华人劳工

在我国还是封建制度、农耕文明的19世纪,外面的世界已经悄然产生了帝国主义,各个经济强大的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英国、法国、俄国,甚至日本、美国、德国等都加入混战,弱小的国家都成了他们的殖民地,无数的财富和物资都被掠夺。

然而这些列强之前也会看不顺眼,

到20世纪初十欧洲各个国家的矛盾已经十分明显,德国看英国这种老牌强国不顺眼,法国看德国太嚣张也不服气,各个国家的战争一触即发。

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

此时的中国刚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没几年,北洋政府虽成了执政政府但重心也只是在争夺国内的领土,因此虽然是协约国但并没有派军队参战。

在战场上伤亡惨重的英法两国,看着每天锐减的人数头疼不已,比如在1916年的索姆河之战中,英国军队伤亡就高达40万人。

这样下去,战争失败是必然的,必须从其他地方调集兵力,这时候英国一个军官就注意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

“为什么不用中国人?他们人多又不会反抗。”他向领导提出这个建议,立马惊醒了英国两国的高官。

于是北洋政府接到了劳工招募的要求,虽然知道是去送死,可是北洋政府根本不敢拒绝,于是向中国社会发出了招募通知。

在这些招募公告中,只要去外国工作的都能得到高额的酬劳,家里人也能得到丰厚的补贴,回来就能过上奢靡的日子。

当时很多国人因为军阀的压迫吃不上饭,前途也堪忧,看着招募的公告是越看越高兴,果断报了名。

当然不是想去就能去的,这些招募公告一般都是在北方发布,大部分是在山东、湖北等省份,少部分是吉林、辽宁、江苏等省份。

法国报纸是这样描述的:“华工是通过精挑细选才能到法国工作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北方,比安南人更能适应我国的气候。最重要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的体检报告都显示身体健壮,这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在那里招工。”

事实证明,当时的招募条件确实很严苛,有眼病、肺结核、性病或者牙病的都一律排除在外。在出发之前,还要集中在威海卫做简单的军事训练。

1916年5月,第一批华人劳工坐上了邮轮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他们从事的都是挖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繁重的工作,不仅条件艰苦还有生命危险。

1917年,一艘运送华工的邮轮被德国的核潜艇击中,邮轮上的543名华工还没能知晓具体的工作内容,就丧失了生命,葬身大海。

尽管如此,这一年中国宣布参战,此前半官方的招募公告变成了官方公告,北洋政府挑选更多人前往英法等国家“以工代兵”。

虽然在协议中约定华工只是做后勤工作,不会上到前线去,但实际上他们绝大部分都是被安排在前线上,挖战壕、抢救伤员、挖掘尸体、清扫地雷等。

什么脏活累活没人愿意干,就交给华工。

在1917年的皮卡第战役中,英军士兵全部负伤的情况下,是华工拿着工具在阵地上与德国人搏斗,争取时间。当援军赶到时,华工已经死伤了一大半。

有些在前线看到了太多惊悚的画面,导致精神失常,就被关进专门的疯人院。

1918年一战结束,在英国的华工都被陆续遣返回国,他们拿到了12个月的工资补偿,回国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慰问。

在法国的大部分华工也陆续回国,只留下来3000人在当地定居,并且成为法国华人社会的核心。

为什么不回国?

这些人不回国,有些是想在当地扎根,觉得法国的生活比国内好,有些是和当地的法国姑娘、寡妇有了牵绊。

华工在当地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且那时候白人普遍看不起华人,为什么这些华工还能找到法国老婆呢?

原因很简单,军人大多是男性,而军人在战争上阵亡也是常有的事,当时经历过一战的法国损失了近200万婚龄男子,性别失衡十分严重。

所以女性也得加入国家建设中,各种工厂中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少有的男性就是这些华工。

原本有丈夫的妇女成了寡妇,没有结婚的姑娘找不到对象,于是勤劳、质朴的华工就成了她们的目标。

刚开始时法国姑娘和华工结合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引发法国社会反对,还将那些与法国姑娘通婚的华工称为“黄祸”。

不过在爱情面前,法国人还是一如既往的浪漫,坚持结婚的人占到了约1/3。

比较著名的就是化工张长松,和法国妻子结婚后生了13个孩子,婚姻持续了60多年。

留下来的华工在法国逐渐适应法国的社会,同时也保留着华人的传统,形成华人社区,在唐人街等地方都还保留着很多华人的文化。

他们一代代繁衍,如今人数已经扩大到30万人左右,在法国普拉托市、巴黎十三区等都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地区。

虽然这些后代的外表还能看出是华人,但他们的国籍、受的教育也都是当地国家的,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归属感并不是很强。

此外,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生活水平相比于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差得多,各种社会福利也比不上,所以那些华裔不愿意回国也无可厚非。

曾经英法国家得到华工的帮助,却不愿承认,在中国方面的坚持下,终于化工的付出陆续被承认,比如1988年法国首次承认华工的贡献,建立诺莱华工公墓,2018年马克龙在公开场合提及化工历史。

2018年在利物浦安菲尔德墓地举行了纪念最后一名离世华工的活动,伊丽莎白女王还现场致辞。

虽然华工的后代对中国没有太多的归属感,但不能否认他们的先辈来自中国,世界也不能否认中国人的付出。

参考信息: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参战:与德军搏斗 约2万牺牲

0 阅读:0
赢梯说事

赢梯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