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情人节档期不乏批量生产、粗制滥造的“一日游”电影,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是春节档余威尚在且还有《美队4》上映,令那些片名都像是AI生成的小片纷纷撤档,以免沦为炮灰;二是降临今年情人节档期的,是无数影迷心中的经典——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对这部电影,我无意再写长篇大论的影评——若你是影迷,大概无需我来评;若你没看过《花样年华》,它很难解释。
本文只想提最核心的一个问题:王家卫的这个故事,说的究竟是什么?——关于这点,影迷朋友倒是能好好想想。我相信不仅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看,感受也会大不一样。
我就是。
先谈谈我曾经的理解:
一
首先这是个构思精巧、关于“双向偷情”的出轨故事:
1960年代的香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成为邻居。因怀疑自己的配偶与对方的配偶有染,他们忐忑不安地开始靠近,不知不觉中成了和他们配偶一样的关系......最终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女人在香港生下一个孩子,而男人去了新加坡。几年之后,男人跑到吴哥窟,将这段心事诉给一棵大树听......

这个故事是如此纯粹,纯粹到除了欲言又止的爱情什么都没有。时代的风云际会,社会的沧桑巨变、家族的恩恩怨怨、阶层的是是非非......一切能“拔高”一部电影的元素,它都没有——甚至就连《春光乍泄》的同性恋元素都没有。时至今日,我不敢想象还有这样“单薄”的电影。
以前倒是有。很多。如安东尼奥尼《云上的日子》和这个号曾评论过的《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二
这还是部聚焦两个人并由两个人成全的电影:梁朝伟+张曼玉。如今,只是这两个名字出现恐怕就会让很多影迷百感交集又黯然神伤。

毫不夸张地说:在如此的颜值和演技面前,如今大银幕上的演员,扮的都是二维的卡通人物。
就截一组图来说明:临去新加坡前,周慕云给苏丽珍打了最后一通电话,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但他没有等到想要的答案。
下一个镜头,切到周、苏二人曾频繁会面的2046号房间,梁朝伟的表情是这样的:

——这种层次的心理拿捏,必须是戛纳影帝。
从始至终,《花样年华》都将目光锁定在两个人身上,纤毫毕现地呈现了他们“情不知所起——无疾而终”的全过程,它把观众和剧中人拉得极近,近到似乎能闻见男人身上的烟味和女人身上的香气,它拍出了日复一日、乏善可陈的日子里的戏剧性和宿命感,这除了王家卫无与伦比的导演才华外,也与两位伟大演员的表演分不开。

三
这是部技法出众、美轮美奂的“音乐电影”:偷窥似的镜头(与“偷情”的主题相得益彰)和张曼玉那21件绝无重样的旗袍烘托出浮华旧梦的迷离气息与暧昧气质。
周慕云与苏丽珍的配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刻意缺席及随音乐而起的慢镜,将看似喧闹中主角的孤独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昏暗的路灯、斑驳的墙面、狭窄的过道和房东孙太太家没完没了的麻将局)。重复的场景、重复的台词和重复的音乐,既赋予了影片散文诗般的韵律,也与周-苏二人的情感变化深度契合。

片中“雕刻时光”的慢镜+大提琴配乐
若你问是否还有这种能一把将人拉回往昔、缱绻于时光深处的电影,有,梅艳芳和张国荣的《胭脂扣》也是。
——那同样是两张能让如今的演员汗颜、观众唏嘘的面孔。

以上三点,是我对《花样年华》曾经的记忆和领悟,相信和很多影迷大差不差。
但时至今日我突然发现:它们都不重要。
说‘不重要’是因为:我已过了能和片中主人公共情的年龄了,那些“永失我爱”的伤感与愁绪,我不再能体会。
我的共情被疑问取代,我感兴趣的是:这种“爱你在心口难开”、明明彼此有意却都不肯踏出那一步的“无言之爱”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

我来谈谈现在的看法:
《花样年华》其实一点儿不唯美、不有趣,它就是个无聊透顶的生活碎片合集,空洞乏味得宛如生活本身。
何出此言?我们不妨想想:表面上,它讲了两个彼此相爱之人无法跨越世俗成见、放弃眼前生活而走到一起的悲剧。可它没展现出的部分是什么?
——想想同样在片中偷情的周慕云妻子和苏丽珍丈夫吧:他们的关系其实跟影片的主角是一样的:他们同样彼此心动,同样无法逾越道德、放弃一切去勇敢结合,同样不知道这段感情怎么就开始、又为何结束了。
这点儿“其实都一样”的意思,王家卫已借梁朝伟之口说出来了:
“我相信我自己不会跟他们一样的,可是原来我会......以前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现在我知道了。原来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

这两对儿真的一样。影片还有一处细节:当苏丽珍撞破周慕云的妻子正跟自己的老公偷情后,周的妻子随即对苏的老公说:“是你老婆。你以后不要再找我了”——这处情节可与后来这一场景对比着看:当房东孙太太发现苏丽珍频繁外出而对她产生怀疑时,苏立即向周电话表示:“这阵子我都不会来了,我们还是少见面吧”。
——看,“情”一旦被人发现,“情”就要走向结束。
再想想苏丽珍的老板何先生:她也在何太太和情人余小姐之间不断周旋,他也做着和这两对儿同样的事。当他发现自己的苏秘书或许正在跟人幽会后,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他也知道:偷情是不对的。

虽然不对,但“偷情”或“出轨”成了片中人的普遍现象。
一部爱情电影中浓墨重彩的男女主角和其刻画的配角的内在本质和心路历程是一样的。就问你:还见过哪部“爱情”电影是这样的?
因此,如今我认为《花样年华》是一部呈现爱情本相的反爱情电影,它“反”在以下三个方面:
1、“真爱”与“婚姻”就是矛盾的——人性使然。再“真”的爱,也会在婚后的一地鸡毛甚至鸡飞狗跳中逐渐“失真”。到那个时候,你失落的“爱”自会去寻觅更“真”的对象,而倘若你重新择定了“真爱”,你将再次跌入并重复这一“失落-寻觅”的过程。
——这才是梁朝伟和张曼玉都不敢“重新开始”的最大原因,不是流言、不是世俗眼光、不是生活成本,而是历经并看透了一段关系,你就无法开启另一段关系。

2、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一个人很难决定爱情的走向——也就是说无法预测和分析爱情的生发、绽放和落幕。
爱情无法定义、无从描述。它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或“我猜中了开头,可我猜不着这结局”。
——开端和结局都不是你能定的,也不是他(她)能定的。是你们两个不明所以而又处心积虑“共谋”的结果。

3、为什么会这样?
——只因爱情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就像这部电影呈现的那样:精美的形式就是它的全部内容。
这话乍听之下可能有点费解,那不妨扪心自问:你和你的爱人之间,真有什么货真价实的‘内容’么?
爱情是每个人心中的完美理型。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曾在另一个世界见过各式各样完美的理型(Forms),那是尘世并不存在的‘绝对形式’:最美的美、至善的善、最符合数学定义的圆......完美的“爱情”也是。
但生而为人,在红尘里打转,再抽象、再理想的形式一旦有了内容,缺陷和遗憾也就随之而来了。
具体到片中,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爱情是根据他们的配偶先有的“爱情”理型擘画出来的。
所以他们一开始在玩cosplay:假装对方是自己“最爱”的人,而自己是另一个人。他们是在写作玄而又玄的武侠小说的过程中逐渐“爱”上的!
一定要读懂王家卫的潜台词: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爱始于共同营造的虚假身份和共同创作的虚假故事(武侠小说)——他们的爱从一开始就是“虚构”的。

周-苏二人的情感变化与周慕云的武侠小说创作同步
好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么讲不代表周、苏二人之间没有爱,但那不是理想的爱情——即爱的理型。
《情书》中的柏原崇(男藤井树)偏偏选择捍卫这一理型。所以他的爱从未开始,而他死了。

若要生活,那《花样年华》的爱情就已是尘世中最好的模样。所以,还有什么好遗憾呢?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当然不会,当然不回答。
因为,一起走的话,爱情就“完”了。

说到这我们发现:《花样年华》其实并不适合情人节,而它也是部“过时”的电影。
王家卫费尽心机以“无言”去描述的“无言之爱”,时至今日即便还有人懂,也早没人信了。
——我把这类试图描绘爱情变幻莫测的本质的电影称为“反爱情”电影。除《花样年华》外再举一部大家熟悉的:徐克的《青蛇》。
想想《青蛇》的主题曲吧。黄霑为它谱写的歌词都能很好地概括《花样年华》的意旨:
人生如此
浮生如斯
缘生缘死
谁知,谁知?
情终情始
情真情痴
何许?何处?
情之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