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某天半夜12点,表姐一通电话吵醒了我,上来就火急火燎地问:
“你看见小宇了吗?有没有来你家?”
我一头雾水,连忙问她发生什么事了?
原来,小宇在假期里,天天沉迷于玩手机,晚上喊他睡觉都不理人,表姐一气之下,扇了他一巴掌。
没想到小宇含着眼泪跑了出去,表姐本以为小宇只是到楼下转转,可一直到半夜小宇还没回来。
表姐这才慌了,发动全家去找孩子。
隔天早上,表姐给我打来电话报平安:
“小宇找到了,他跑到楼下的网吧待了一晚,幸好有认识的人看见了,也吓死我了……”
接着,表姐又忍不住抱怨:
“你说咱们小时候,三头两头的挨打,可转眼就活蹦乱跳的。怎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呢?”
我愣了愣,好像还真的这样。
40多年前的中国孩子前两天看到一组老照片,一张张照片翻过的同时,又猛然发现,表姐抱怨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这是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拍摄的一本摄影集《你好,小朋友》,记录下40多年前的孩子们可贵的瞬间。
没有高科技玩具的年代,跳房子、抛石子这样简单的游戏,孩子们也玩得不亦乐乎。
老鹰捉小鸡,可以让一群孩子们疯玩一整天。
下课后,几个小男孩,挤在水龙头边,灌上一肚子凉水,来消暑解渴。
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厚厚的眼镜片,眼睛里充满了活力。
小女孩们,穿着漂亮的裤子,手拉着手穿过弄堂,一眼就看到她们明媚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风。
4、5岁的小男孩一人一把玩具枪,在街头追逐打闹,玩得不亦乐乎。
大孩子在胡同里吼一嗓子,不一会儿小伙伴们都聚集一起玩儿。
那个没有新奇零食的年代,小朋友一人一支盐水冰棒,足以换来一整天的快乐。
40多年前的孩子,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那一定是真挚又简单的快乐。
《你就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中写道:
“孩子有种魔力,能够把平凡场所中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变成兴趣盎然的游戏场。”
40多年前的那些疯玩、疯跑的孩子们,浑身上下有着一种活力,更懂得为自己制造快乐,还有释放情绪。
这样的孩子生命力更旺盛,内心也往往更强大。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挨打、挨骂,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的孩子也挨打, 怎么一点事没有我是80后,小时候可没少被我爸打。
挨打后,我出门就有10来个小伙伴一起玩耍,挨打的痛苦瞬间就消失了。就算心里有点不开心,和小伙伴们玩一天,那点负能量早就消耗掉了。
现在的孩子呢,是主动或被动宅在家里,没有体力和情绪的出口,时间长了,就会发酵成各种问题了。
不是孩子心理脆弱了,应该说是现在的环境变了。
咱们姑且量化一下。
过去的小孩,被大人打骂一顿,心理值-5分,出去疯玩半小时,+5分,已修复平衡。再玩两小时,再加20分,故每日正向二十分。
现在小孩,被大人打骂一顿,心理值-5分。无法出门,闷在家写作业半小时,再-5分。再写两小时,再-20分,每日心理值-30分。日积月累,可想而知。
还有,以前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氛围,和现在的条件大不相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前物质并不丰富,但精神气质是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现在物质是丰富了,但人心却变得不一样了。
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分为5层。
下面2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咱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只要有好吃的、不饿肚子就很满足和快乐了。
而如今的孩子呢?生活在一个不愁吃喝、物质丰盈的年代。
所以,他们不再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往上面3层寻找更多的精神需求,比如尊重、爱与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这也是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轻易打骂的原因之一。
时代在变化,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这一代孩子成长中真正需要的东西。给孩子更平和的教育方式,以及更放松的空间,这样才会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有的父母又开始抱怨,那到底要怎么管教现在的孩子?
不管孩子吧,怕孩子将来走歪路;管得重了,又怕孩子想不开。
其实,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一句话:
永远温柔而坚定。
现在的孩子内心需求变了,父母观念也应该转变,我们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粗暴地打骂,只会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痛苦。
所以咱们父母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尊重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成为孩子的心灵支柱。
当咱们把心态放平和,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导孩子的行为。你会发现,那个曾经很难管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温暖阳光的人。
扯淡呢,原来没有心理问题那是因为原来没有心理医生!
我觉得我小时候就有焦虑抑郁惊恐,只是那是心理观念淡泊,我父亲是医生都意识不到我有心理疾病。古代就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了吗?不能测血糖自然没有糖尿病,不能量血压自然没有高血压,这好像是在自欺欺人。
有问题,但被无视了
现再教育特别畸形
当心理疾病隐藏到成年后,人就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