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把“见世面”这个词,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画上了等号。
我有个朋友,她和老公都是普通人,俩人的月收入加起来只有1万。
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儿子见世面。
一到假期,夫妻俩就会给儿子报名各种研学团。
看着儿子参加活动的“高大上”照片,听着儿子说他们听不懂的名词,夫妻俩更相信,钱没白花。
借钱让孩子见世面今年这个暑假,他们又给儿子看好一个去英美名校的研学团。为了凑足报名费,两口子甚至还在朋友圈里借起了钱。
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有多大条件,就怎么养孩子呗,何必打肿脸充胖子?”
朋友气不过,怼道:“我自己没见识,还不能让孩子出去走走?难道让孩子也穷一辈子?”
这几年流行各种研学,一个比一个贵,一个比一个卷……
让不少父母也开始内卷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爸妈的虚荣心作祟,还是真心想让孩子出门见世面,甚至也不管经济条件如何,似乎只要不带孩子出门见世面,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贵的研学团花费好几万,把孩子送到国外名校参观;少的也花大几千,参加国内研学团。
一时间,省吃俭用的父母和参加研学团的孩子,形成了贫富分明的两个阶层。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里面的平民父母,生活刚好够温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变卖家产让孩子上贵族学校。
最后结果呢,孩子没有增长多少见识,那层层加码的花销却把父母压垮了。
用金钱托举孩子,不光苦了自己,更苦了孩子。看了暑假带孩子见世面的父母,我才明白:用钱撑开孩子的眼界,是最大教育陷阱。
金钱,撑不开孩子的眼界前几天,刚好跟一位朋友讨论了这个问题,朋友觉得,像那些马术、帆船、冰球等打卡体验,都应该让孩子去“见见世面”。
我觉得,与其追求根本不符合消费水平的猎奇体验,不如找个便宜项目,让孩子扎扎实实地玩一下。
看到一位网友的提问:
什么才是真正的见过世面?
有个最高赞的回答:见过最好的,且不以物喜,知晓最坏的,且不以己悲。
深以为然。
很多父母都以为带孩子去好玩的、吃好吃的、买贵的玩具,才算见世面。其实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生活,就可以算得上“见世面。”
认识一位妈妈,老师布置了一篇名为“山”的主题作文。她就趁着星期天,开车带女儿去郊外的深山里,去观察山,去登山……
这位妈妈说:“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是让孩子自己在山里走一走。”
你看,不一定要带孩子去世界各地旅行,才叫见世面。孩子来说,和父母一起探索和认识世界,都是增加见识的机会。
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带孩子去各种地方旅行,带孩子见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如果经济条件不足,带孩子去家门口的公园、郊外的一条河、一座山、街头巷尾……在孩子眼中,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也是一种见识。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咱们成年人或许不应该,向孩子抱怨生活的辛苦。可我觉得,生活最真实的那一面,却应该让孩子看到。
我喜欢带孩子去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菜市场,因为,我觉得在这里,能让孩子真真实实感受一下,什么叫“生活。”
这菜市场里,孩子明白了,我做的每一道菜,既要花钱去买,还要费力把食材拎回去,回家后还要耗时把一道饭菜做出来,繁琐也不容易,这就是生活。
只有体会过辛苦,孩子才懂得自己幸福生活的背后,是父母倾心一切的付出。让孩子看见生活的不易,是在对他们未来负责。
培养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辛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带孩子多见世面,通过切身的体会,让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养成不为世事纷扰动摇的定力。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走得多慢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不要停步。这丰富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带孩子见世面,是为了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的天地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
见过世间百态,深知个体渺小,理解每一个人与自己的不同,能够悦纳众生。然后用最真挚、最善良的模样行走于人间。
孩子的一生如何走,父母的引导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