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在晋国朝廷中的地位,是从赵衰开始的。赵衰在晋文公的内政上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或许赵衰也没有料到,赵氏会是晋国文武大臣中,最早被扫荡一空的世家,也是晋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个世家,在扫荡一空之后,还能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
一、下宫之事,文公设三军六卿,既是为了嘉奖有功之人,又是为了将政治与军事分开,六卿掌军,而赵衰则是主宰,使君主不会被剥夺权力。赵盾扶持了晋灵公和晋成公这两个年轻的君主,还让赵氏一脉的人,都成了晋国的正式官员。可这对于赵氏而言却未必是件好事儿,权力的巅峰,常常就是无尽的黑暗。果然,在赵盾去世后,赵氏因为实力太强,被晋靖公和栾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将赵氏连根拔起,此乃后宫之祸。这是晋国六卿之间的首次屠杀,赵氏之所以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家主,而是一个可以藐视一位皇帝的世家。而这也意味着,晋国卿族内部的争斗,已经进入到了最激烈的阶段。好在赵庄姬是金靖王的亲姐姐,所以并没有被波及,赵庄姬腹中的赵武也被救了下来。
赵氏对他的帮助很大,所以他对晋景公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对赵氏的好感,若是对他们过于严厉,会让他们失去对自己部下的忠心。政事本就是一种均衡,所以晋景公虽然被打得头破血流,却终究没有将赵氏斩尽杀绝,可也让他在朝中彻底失去了地位。二、重回朝廷如果说赵氏之祸是由卿族力量失衡所致,那么赵氏之所以重回朝廷,则是由晋悼公府为了维持晋国政权的均势所致。所以,赵武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公元前五百七十三年,晋悼公登基后,对八卿进行了重新排列,忠于赵氏的韩厥成了第一个,赵武成了最后一个。赵武能保住性命,甚至重登尚书之位,固然有偶然因素在内,但同样,赵氏昔日的强势与如今的弱势,也是赵武再次登上晋悼公宝座的关键。也就是说,以前的身份让其它几个世家都不敢多说什么,但如今的身份却让赵武不得不依附于晋悼公,所以晋悼公才会把赵武推上高位。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还是那时候的晋君,还是一国之君。也就是因为晋国的局势,让赵氏重新回到了朝廷之中。更让人庆幸的是,能够从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赵武,在政治上十分老练,并且拥有着悠长的生命。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后,前四位大臣都死了,赵武成了晋国的大臣。而沉寂许久的赵武,则在上任之后,展现出了其谨慎、忠诚、宽容的一面,得到了大晋国乃至世界的广泛好评。赵氏一族,也因为他的名声,在晋国朝廷中,再次站稳了脚跟。
独特的生活理念赵武去世后,晋平公衰微,诸侯权势日盛,使晋国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势。因为资源的匮乏,这些宗门也发生过几次合并的事情。所以,从赵武之子赵成至赵无恤,赵氏四世间大约150年左右的时间,正是赵氏能够成功建国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这段时间里,赵氏一直坚持着一条原则,那就是与盟友结盟,而不是与晋国为敌,以示对晋国的尊敬。到底要联合什么人,要攻击什么人?晋顷公元年,晋国各卿族联手攻打晋国仅存的两个公族——祁氏、羊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如此一来,晋悼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王氏一脉便从晋国政治中退了出来,没有了王氏一脉的支持,晋君自然难逃被架空的下场。
目前晋国只剩下六大卿族,一是兴氏,二是智氏,三是晋文公时代传承的范氏。魏氏,韩氏,在晋哀公朝时,成为了卿族;还有赵氏,还没有彻底复苏。智氏与仲行氏同为荀氏门下,仲行氏又与范氏交好,三族势力相当庞大;反倒是赵氏,魏氏,韩氏,底蕴都比较薄弱,底蕴也比较薄弱。在大晋国的权力斗争中,实力太强的一方,很可能会引起其他大臣的猜忌,从而遭到群起而攻之,这也是最危险的一方。
但也正因为赵氏的这种决定,才造就了如今的赵国。公元前497年,赵氏的族长赵鞅,由于赵午在邯郸的事件,范氏与仲行氏联手,欲将赵氏一网打尽,赵鞅只得退回晋阳,死守不出。谁知韩氏和魏氏利用这一点,打着晋定公爵的旗号,向两位重臣开战,智氏被迫袖手旁观,范氏和行氏不是对手,只好退回朝歌城。过了几年,这两个家族又重新兴风作浪,被赵鞅率领大军打退,一路追赶,最终将范氏与仲行氏连根拔起。
智瑶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五年任晋国尚书。也不知道是出于好意,还是出于好意,智瑶见越国势大,便提出让四家各拿出一部分的田产和人丁,以助晋国重新成为一方诸侯。此时,赵无恤又派遣张孟去游说韩魏两国,联合进攻智氏,并趁此机会把其领土及族人都给吞并了。自此之后,晋国的卿族,便只有韩赵魏三大世家,三大世家的力量,基本持平,不会有任何一方覆灭。赵氏从此跻身于赵国,从此,“春秋七雄”中的“赵国”正式形成。
老宋聊轻改
赵无恤只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把代国灭掉,却吃不下代国,还让亲姐自杀而亡,留下了典故[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