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本地论坛上有个很火的帖子:
一位丈夫问,给全职带娃的媳妇一个月 6000 生活费够不够?
从男人的表述来看,他认为这笔钱足够花了。
以至于妻子觉得钱不够用,刷了信用卡没跟他说,两人大吵一架。
男人还补充,自己月薪 2 万,刨除车贷、房贷,日常开销就没剩下啥,过日子当然要能省就省!
言语间的意思很清楚了——妻子不会过日子,花了不该花的钱。
但 3 口之家 6000 的月生活费,真的够吗?
这事儿同在杭州当妈的人,应该比较有资格回答——
翠姐拿出当天中午买水果的小票,因为最近秋燥孩子咳嗽,她特意买了两只秋月梨打算回家给娃煮梨汤,就这两只梨 39 块;
叉姐晒了自己前一天的外卖送菜订单,买了牛肉、蔬菜、酸奶,近 200 块就没了;
讲句公道话,生活开销本身会因为地区、物价、家庭生活习惯而异。
但只要当妈的都有数,如果对营养稍微重视一些,肉、蛋、奶、海鲜、蔬菜这些平时都要吃到。这种情况下,再按照帖子里说的“吃饭 3000,买点水果护肤品 1000”,考虑到沿海发达城市的物价水平,确实就有点不太够。
原帖里也有人说,这些压根儿都不该算上护肤品,也不能包括外出吃饭,因为加上这些就更不够了。
但比起这个数字本身,更让人苦恼的则是这对夫妻对待家庭支出问题的认知。
虽然孩子都已经 4 岁了,但双方连正向的财务沟通都无法达成,各自在意的问题也根本没在一个层面上。
2这位丈夫在帖子里回复的一个评论,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划个重点,关键词“老婆说我不体谅人、不懂钱有多不经用”。
他的语气里带着委屈、埋怨——
月薪 2W 的自己也抠抠搜搜,怎么老婆就不能好好算支出?
而为什么一个人会觉得钱不够,另一个却觉得钱给多了?
因为一道看上去只是生活费 6000 元够不够的简单计算题,但放在充满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生活里,就不再有标准答案。
6000 的生活费真的有这位丈夫想象中那么多吗?
如果他对妻子多一点关心、对家里的日常多一点留意,也许能发现这背后的不合理;
水费、电费、燃气费、电视网络电话费、物业管理、汽车保养加油,家里老小的一日三餐、衣服鞋子、沐浴露洗发水这些碎钞票于无形的生活费用。
被简单粗暴地归结到“其他”里,背后就是不了解家庭的支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而妻子呢,对算账也表现出反感,也许出于“被查账”的不舒服,也许出于平日积累的沟通问题,总之觉得“丈夫这样就是不理解自己”。
这种不愿讨论的陌生感,才是矛盾的核心。
就像网友说的,这对夫妻最该做的事情,是坐下来谈。
重要的不是钱多钱少,而是两个人有没有把规划摊开来讲。
3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女性成为全职妈妈,对钱这件事,确实不太会主动去谈。
有读者给我们留言说过:“想买件冬天的大衣,有点贵。跟老公要钱吧,还没开口先觉得自己矮了半截儿。想来想去,还是不买了。”
这样的“懂事”让人心疼。
但是,回避谈钱,从来不会让婚姻关系变得更好。
谈钱伤感情,避而不谈更伤感情。
读者@戚风 跟我们倾诉过,自己最终离婚,跟当初没有把钱的问题理清,有很大关系。结婚时两人都年轻,觉得不需要谁管钱,大家各花各的就行。到有了孩子,戚风在家全职了一年,因为丈夫给钱不算主动,表现得没有责任感,她有点生气。宁可跟父母要钱,也没再跟对方张口。孩子大一点,戚风直接上班自己赚钱去了。
但是之后回想起来,戚风觉得,就是从那开始,他跟丈夫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冷淡。两个人对“钱”的回避,让他们错失了为彼此行为纠错的机会。
哪怕当时吵架,两个人把不满都说出来,结果会不会更好一点?
而身边生活幸福的过来人,你会发现她们对家庭财务都有着比较顺畅的沟通。
@小月 说自己全职时,会直接要求另一半:“工资卡要归我管,你拿 20% 当零花钱。这样我有安全感,心里踏实。”而对方的理解,也让自己对关系更确定。
@大媛 家里是老公管钱,但是每个季度,两人都会好好讨论最近存没存下钱、信用卡账单有没有太多。两人甚至还互相监督,给对方定目标。
不管生活费多少,最重要的是丈夫和妻子的沟通,有认可这个支出是“合理 or 超标”的共同基础。
能好好谈钱,真的会让亲密关系更好更稳固。
亲密关系里的两个人,谈钱谈的不仅仅是财务,更是婚姻里不可缺少的沟通,是两个人生活愿景和价值观的再度匹配,也是平凡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付出与认可。
有句话说“钱、性、孩子,有关这三者引发的冲突可以摧毁世上最牢固的婚姻。”
但是反过来,如果钱这么敏感的问题都理顺了?你们的亲密关系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所以当你跟另一半好好谈钱,其实那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想跟你更好、更长久的在一起”。
开诚布公没什么不好,最怕揪着几千元的支出各怀心思,这才会把生活变得苍白。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和日剧《坡道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