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露出纳粹战舰,中国露出六百年佛像,潮水褪去,才知谁是文明

芦花深深 2022-08-24 11:40:52

今年的这个夏天着实不太正常,北半球的许多国家都在酷热和干旱中苦苦煎熬。亚欧两大州各自的第二大河——长江和多瑙河,如今的水位都已经降低到了历史的低点。

对于依赖这两条河流生活生产的沿岸居民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干旱,却也意外地让世人得以看到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东西。

美国政治学家伊恩·布雷默注意到,受干旱影响,在潮水褪去,河床干涸之后,长江露出了三尊古代佛像,而多瑙河则露出了纳粹战舰的残骸。

布雷默将反映了这两组情况的照片,分别发到了推特上,它们引起了为数众多的英语用户的共鸣。这些外国网民的评论以讨论气候变化为主,他们普遍担忧,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再这么持续下去,世界上干涸的河流还会越来越多,许多原本应该隐藏在水下、远离人们视线的东西,也将再次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

而在中国这边,国内也有网友注意到了这两组情况,并且也在我们的社交媒体上贴出了这两张照片。只不过,它们在中国的中文用户当中所引发的讨论,画风和西方的英文用户迥然不同。

中国网友所探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同样是遭受了干旱、褪去了潮水,为什么中国的河流里露出的是明清时期的佛像,而西方的河流里露出的却是二战时期的纳粹战舰残骸呢?

要想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把视角放得更大一些。

中国露出的这三尊佛像,其实是三龛摩崖佛像,它们是在长江重庆巴南段佛爷梁岛礁的礁石上被人发现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同志认为,它们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个世纪以前,古人修建它们的初衷,可能是为了保佑江上过往行船的平安的。

既然是为了保护过江船只平安的,那么在当年,佛爷梁岛礁上的这三龛摩崖佛像,应该还是能被江上往来的船夫渔民看到的。

那为什么后来它们被江水给淹没了呢?研究院的同志对此没有作出进一步解释,但依我个人的浅显看法,这或多或少应该都和三峡的建成有关。

因为在重庆及周边地区,由于三峡工程而搬迁的文物古迹,实在是太多了。

举个例子。一些生活在重庆的朋友应该知道,渝东北有一座古寺,名叫弥陀禅院,这座古寺坐落在山上。它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明朝,和佛爷梁岛礁上的那三龛摩崖佛像一样悠久。

但弥陀禅院并不是自始至终都坐落在山上的,它最初其实是建在山脚下的。90年代以来,三峡工程如火如荼地推进,建成之后,长江的水位势必上涨,届时弥陀禅院很可能会被淹没在水下。国家和政府出于保护文物古迹的考虑,最终才把弥陀禅院迁到了山上。

知名度远没没有弥陀禅院那么高的那三龛摩崖佛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后来完全浸没在了流淌的江水里。不过,考虑到古人修建它们的初衷,本来也是为了庇佑过江的行船和行人,既然后来三峡已经建成,江上行船的触礁风险大大降低,它们的历史使命其实就算完成了。最后以这种方式淡出历史舞台,佛祖们江下有知,想必也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相比之下,多瑙河上露出的那艘纳粹战舰的残骸,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功用上来说,和长江上的那三龛摩崖佛像都差远了。我查阅了一下相关资讯,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这艘纳粹战舰残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4年。纳粹德国当时已经日薄西山,为了防止苏联大军沿江而上,纳粹的黑海舰队在多瑙河上凿沉了数百艘船只当做拒马。而且为了取得更好的拒止效果,纳粹在凿沉它们之前,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炮弹和炸药。

这些沉船最后当然没能挡住苏联红军的步伐。时至今日,虽然纳粹德国早就被揉成一团,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但是多瑙河上的这些纳粹战舰残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失。

不少沉船残骸坐落在流经塞尔维亚东部普拉霍沃的多瑙河流域,德国政府显然没那个善心帮助塞尔维亚把它们打捞起来,而多瑙河上又没有三峡这样的高效调水阀。所以,即便没有碰上今年这样极端的旱灾,哪怕是在平常水位稍低一些的年份,多瑙河上的纳粹战舰残骸,也时常会给过往的船只安全构成不小的威胁。

如果不是因为机缘巧合,长江上的佛像和多瑙河上的纳粹战舰,恐怕也不会在几乎同一时间露出水面,更不会被东西方的民众帖到网络上议论纷纷。

气候变化无疑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这一点我相信东西方民众可以达成共识。

但是,气候变化是导致我们今天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吗?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气候变化只是表象,文明底蕴才是实质。

我们中国人说“天灾”的时候,后面往往会带上一个“人祸”,而且我们一贯认为,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如果西方真的有那么重视环保,以德国为首的老欧洲们,早就应该把沉在多瑙河里的纳粹战舰残骸给打捞起来了,而不是冠冕堂皇地向世人夸下海口,宣称自己要在20XX年实现“零排放”。结果,把俄乌冲突拱起来了,从俄罗斯输入的天然气被断了,立马又灰溜溜地把自己说出过的大话再吞回去。

要是西方国家都像这样办事,我相信,就算没有遭遇像今年这样的极端气候,多瑙河上往来的行船,恐怕也安全不到哪儿去,至少和长江上的行船没法比。

潮起潮落,护民的佛像还是护民的佛像,纳粹的残骸还是纳粹的残骸。

我始终都有一个想法:将“文明”二字和农业、工业这样的名词搭配在一起,是不太合适的。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并不总是呈正相关的,20世纪40年代的纳粹战舰,科技含量和600年前的石刻佛像显然没得比,但是谁能说前者相比后者,就是更文明的象征?

刘慈欣在《三体·黑暗森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我对此深以为然。

0 阅读:17
芦花深深

芦花深深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