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山径•聂世忠)

山径文学社 2025-01-26 22:15:42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山径文学社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于1985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导读】2025年为乙巳蛇年。

·

蛇年说蛇

·

【聂世忠】

·

蛇,作为十二生肖的一员,备受瞩目。它跨越生物学、文化、民俗等多个领域,以独特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在人类的认知中占据着特殊位置。

·

·

蛇起源1.1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祖先或为小型穴居蜥蜴。蛇分布广泛,除南北极外,全球约有4000种,中国有20科330多种。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虽无四肢,却凭借特殊身体结构和肌肉运动自如。其独特的感官系统,对地表振动敏感,嗅觉和红外感应能力出色,助其在多样环境中生存。

·

(世界卫生组织会徽)

·

“蛇”甲骨文为“它”,《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蛇的形象复杂多元。蛇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在我国神话体系里,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蛇象征着长生不老与神圣的创世力量。民间常把蛇视作“钱串子”,认为其进家或入梦是祥瑞之兆,北方更将蛇奉为“守家仙”,寄托着人们消灾祈福的愿望。民间传说的美女蛇,常描绘为拥有美丽女子面容与蛇身的奇异形象,具有迷人外表,或化身妙龄女子诱惑路人,带有神秘且危险的特质。这一形象既反映出人们对蛇神秘莫测的认知,也融合了对未知美好与潜在危险的复杂情感,与传统文学中蛇象征着诱惑、神秘的意象相呼应。但由于蛇的生活习性和部分毒蛇的危险性,它也被赋予了负面形象。“冷血动物”、“蛇蝎心肠”等词汇,体现出人们对蛇的恐惧和厌恶,民间“五毒”之说及端午节避五毒习俗便是例证。

·

(中国海关标识)

·

在西方文化中,蛇同样意义非凡。希腊神话里,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手持的蛇杖,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及现代医学的标志;在埃及和古印度文明中,蛇分别代表着神秘力量与智慧美丽。

·

(阿斯克勒庇俄斯)

·

艺术创作中,蛇是常见且寓意深刻的元素。

法门寺博物馆藏《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代地宫。它钣金成型,柄做扁长条形,素面,头部呈如意云头状,正中錾刻一佛像,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之上。在坐佛两侧各有一供奉童子,面佛半跪于莲台之上,或合十或捧盘,其下有莲瓣团花。广西出土的春秋蛇蛙纹铜尊,见证了岭南与楚文化的交融。广西铜鼓上的蛇纹,与十二生肖文化结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龟蛇石雕、“龟蛇合一”浮雕等,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安徽博物院巡展中的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①

·

民俗文化里,蛇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少数民族服饰上的蛇纹寓意吉祥长寿,侗族银饰上的蛇纹饱含着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广西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故事,就与纪念小花蛇的孝心有关,反映出蛇图腾祭祀与中华孝文化的融合。

蛇在现实生活中价值显著。在生态系统里,蛇是鼠类的天敌,对控制鼠害、维持生态平衡意义重大。其独特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特性为仿生学提供了灵感,响尾蛇导弹等发明便是受其启发。蛇还是环境和气象的“晴雨表”,能对地震、气压变化做出反应。在食用和药用方面,蛇肉营养丰富,全身皆可入药,蛇皮还能用于制作乐器和皮具。

2025乙巳蛇年的央视春晚主题是“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吉祥物“巳升升”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造型憨态可掬富有古意又不失现代感,它的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

·

·

蛇,这一神秘生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在自然生态中发挥关键作用,又在人类文化中留下深刻印记。(2025.1.25)

·

(2025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

·

【注释】①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法门寺博物馆藏。通长50厘米,云头宽16厘米,柄宽2.3—2.9厘米,重762.5克,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代地宫。它钣金成型,柄做扁长条形,素面,头部呈如意云头状,正中錾[zàn]刻一佛像,结跏趺[jiā fū]坐于仰莲座之上。在坐佛两侧各有一供奉童子,面佛半跪于莲台之上,或合十或捧盘,其下有莲瓣团花。

·

【作者简介】聂世忠(1961- ),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邵阳学院教授。

·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