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都城是洛邑,还是镐京?周成王究竟有没有迁都?

痴梅看历史 2024-08-24 03:09:08

如果你问一个生活在西周时期的人,周成王到底有没有迁都啊?他的回答保准就错不了!

可是时间长了,当事人都不在了,后人就开始慢慢地争论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今天就往根上刨一刨,看看到底是从啥时候开始搞不清的?

争议起源

其实这个事,在汉代之前没有争议,直到司马迁作《史记》时写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

你瞧瞧,读书人就是不一样,别人都说了居洛邑,他非和人家不一样,非得抬杠,就显着他会独立思考?

司马迁

在史记之前的典籍都记载着成王居于洛邑,不信可以去翻翻看,比司马迁早一百多年的《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

那么大家都知道,西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都城在镐京,为什么还要建造新的都城?这就是一个乡巴佬进城的故事!

牧野战后,帝辛自梵,姬发带兵进了朝歌,立刻被这座雄伟的城市吸引住了,顿时觉得丰镐简直是猪窝!

一个念头不可遏制地涌上心头,他在心里疯狂地呐喊:我也要建城!建一座像朝歌一样的大城!要把“小邦周”变成“大邑周”!

大邑城

于是立刻派出召公去寻找适宜建都的地方。

至于为什么不在朝歌住下不走呢?他不敢啊!心虚啊!这里是商族的地盘,四周皆是殷商的遗民,他怕人家报仇啊!

更何况伐商成功只是捡漏偷家,大商的主力部队远征东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来了,还是先回去西岐保险。

所以姬发在朝歌呆了没几天,放了火把朝歌城烧了就回去了。

火烧

回去后召公来报,说是发现了一个风水宝地,就在洛水之滨,涧水东边。姬发一看,我去!这不是夏朝都城所在地嘛!可以可以!

他还不放心,又找来周公卜了一卦,大吉!于是在这里营建新都的事就定了下来。

之所以选择在洛邑建城,是因为此处乃是从前夏朝的都城,周人自称是夏人后裔,其实他们祖上在夏朝是种地放羊的,连名字都叫“后稷”,跟夏王族没有一点儿关系!

可惜姬发没等到新都动工,就崩逝了。他的儿子十二岁继位,只好由三弟周公代理执政,这可把老四,老五,老六给惹恼了!

原本姬发把他三个封在商族旧地,监督前朝太子,说是怕人家作乱,结果自己的三个弟弟先乱了,人家反倒本本分分的呆着封地没咋动。

三监之乱

于是周公只好放下手中的事情,先来处理这几个兄弟惹出的破事。他用了三年时间平叛,又用了三年时间安置叛军,最后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筑城。所以到了周成王七年,洛邑才建成。

至于为什么把洛邑叫作成周?大儒郑玄在汉代时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居摄七年,天下太平而此邑成”,故名成周。

那些说什么成周是丰镐的,完全不懂嘛!丰镐什么都不是!成周和宗周是相对应的。周人宗族之源称为宗周,在宝鸡周塬。

周王宫

根据周人的青铜器上刻的铭文记载,成周洛邑共有“京宫”和“康宫”两处宗庙群。京宫供奉周太王以来的牌位,康宫祭祀周康王以下的各王。

康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周天子册立诸侯和任命官员的地方,所以在周人的九鼎八簋金文中,经常出现“王才康各大室”或者是“王才周康宫”的描述字样。

不是胡说啊,这几个青铜器叫做静方鼎、叔夨方鼎、曶鼎、卫簋、扬簋、辅师嫠簋、望簋、伊簋、楚簋……太多了,不信可以去网上找来看看!

这说明,至少是从康王以后的周天子都在洛邑的康宫办公,那么到底是哪一代周王迁都洛邑的呢?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青铜器何尊给出了答案!

何尊

迁都的依据

何尊的铭文讲述了周成王在洛邑建成之后,祭祀祖先并接见一个叫何的宗族臣子的故事。这里首次出现了“成周”和“中国”的字样。

何尊铭文的头一句话便是:“唯王初迁,宅于成周”。这就讲的很清楚了,是周成王把国都搬迁到了成周。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

何尊铭文中又曰:“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意思就是说,周成王在京宫训诫何小子,文中的京室,说的就是京宫。

这下说的更明白了,周成王训话的地点是在成周京宫,时间是成王五年四月二十三。

何尊铭文中还说了:“廷告先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大意是周成王说,我已经先祭告了上天,以此地为中国,来管理民众。

宅兹中国

这个叫何的宗族子弟是谁不重要,关键是他能直接面圣,并被周成王亲切地唤作小子,看来与王室的关系非同寻常!

这个何小子回到了宝鸡,觉得能亲眼见到周王并被训诫,脸上特别有光,很值得大肆吹嘘一番,于是就把这件事刻在了青铜尊上,彰显自己的荣耀,死后带进了坟墓。直到二十世纪被挖了出来才重见天日。

司马迁肯定没想到,还有这么重要的一件物品存在吧?何尊的出现,直接打破了他的谎言!

何尊铭文

没迁的依据

要说也正常,影响司马迁做出错误判断的是另一篇古文,名字叫做《洛诰》。

《洛诰》是秦国的一本史书,出自《尚书·周书》,差不多有一千字,主要记载了洛邑建成后,周公和周成王之间的对话。文中多有语气助词和修辞手法,应该不是第一手资料。

洛诰

文章讲述了周公辛辛苦苦建成新城,并准备好了祭祀之物,一切安排妥当,隆重邀请周成王来新都接见诸侯。

周成王却给他戴了顶高帽,说四方还没有安定,请叔公继续镇守洛邑,完成安抚殷商顽民的事业。自己年轻,就不在这里添乱了,明天一早就回到镐京去。

君臣充分交换了意见,经过了激烈坦诚的讨论之后,达成了高度共识,决定把周公留在洛邑,成王返回镐京。回去后,史官将此次会议记录整理出来,并以王的名义昭告天下,起名叫作《洛诰》。

洛诰

周公拿这个侄子没有办法,只得和召公商议,不行就分工:召公回到镐京辅佐周成王治理关中地区,周公留在洛邑继续经营东方。

两人以“陕塬”为界,把周朝疆域一分为二,周公在东,召公在西。“陕西”的名称自此而来!

陕塬就在今天的三门峡市陕州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青石柱,唤作“分陕石”,是我国最早的界碑。

分陕

后来在洛邑,掌握了文字知识的殷商贵族和掌握了军事力量的西岐贵族相互结合,形成了新的官僚阶层。

周人和商人的矛盾慢慢缓和,社会逐渐稳定了下来。洛邑开始超越镐京成了西周第一大邑。

至于有人说洛邑是陪都,也有人说西周是两京制,这完全是张嘴就来的胡咧咧嘛!西周没有两京!可以去查查资料看,两京制是王莽时期第一次确定的,这个没有争议!

王莽新政

还有人说洛邑是西周关押殷商顽民的监狱,这个更胡扯!哪有能关押几十万人的监狱?考古怎么没发现古代监狱的遗址?

更何况殷商遗民主要留在了宋国,成周附近更多的是被周公强行迁来的三监之乱的族人。

至于周成王到底有没有迁都洛邑?想必是没有的!东方毕竟不是周人的基本盘,七年前他爹号称武王以武立国都不敢久留,他一个在周公羽翼下躲避的小王子,怕是不敢的。

直到二百多年后,关中丢失,周人再也无力收复,最终还是依靠养马的家奴守边,不得不蜷缩于成周等待亡国灭种的降临。

周赧王骂秦王嬴稷

0 阅读:8

痴梅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