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东吴大将吕蒙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际以“白衣渡江”之计袭取了荆州。随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在临沮为潘璋部将马忠擒杀。公元221年7月,称帝仅两个月的刘备就率军东进伐吴,最终在夷陵为东吴大都督陆逊所败,不得已退守白帝城。夷陵之战的失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不仅昔日精兵损失一空,甚至刘备、张飞也因此而死。从此蜀汉的实力在魏蜀吴三国中垫底的局面始终难以逆转。
关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诸葛亮苦劝刘备不要伐吴的情节:诸葛亮数次苦劝,无奈刘备不从,诸葛亮又与百官一起劝谏,上书言当前大敌是汉贼曹魏,“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最终刘备也没有听进去,还是率军伐吴去了。诸葛亮沮丧地对群臣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演义中的描述似乎刘备伐吴是一意孤行,诸葛亮等群臣皆极力反对的。罗贯中这样写无非是想突出诸葛亮的料事在先,有先见之明。然而,真正的历史真是这样的吗?
正式中的确记载了当时有大臣反对刘备伐吴,反对最激烈的当属秦宓。秦宓以天时不利为由劝谏,称此时不是伐吴的好时机,但刘备未听劝阻,并且将秦宓下狱。此外,赵云也提出了反对意见:“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诸葛亮对伐吴提出反对意见。我们至少可以认为诸葛亮在伐吴的问题上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史书中仅记载了刘备伐吴兵败后,诸葛亮的感叹:“法正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行矣,就复行矣,必不倾危矣”。很多人据此认定诸葛亮对伐吴持反对意见,然而,诸葛亮此话毕竟是在刘备伐吴兵败之后说的,难免有“事后诸葛亮”之嫌。
诸葛亮
以下分析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这一事件中未极力劝阻的原因。
首先,当时蜀汉内部多数人主张伐吴,刘备伐吴绝非是一意孤行。从史料上看,劝阻刘备伐吴的是少数,仅有秦宓、赵云等寥寥数人。多数人,包括绝大多数在蜀汉有影响力的人要么持支持态度,要么态度模糊。尤其是跟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中的人士,失去荆州,相当于老家被抄,此前的家资、田产全部化为乌有,岂可甘心。诸葛亮也属荆州集团,他多少也要考虑这部分人的意愿,没有明确反对刘备伐吴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诸葛亮深知荆州对蜀汉的重要性,他对丢掉荆州也是不甘心的。诸葛亮在此前提出的“隆中对”中曾言:“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白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荆州丢失后,若不夺回荆州,将来出兵北伐只能跨越秦岭北上了。蜀汉要由汉中跨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就要攻打魏扼守的险要关卡,其难度可想而知。秦岭山路崎岖,粮食转运困难,骑兵难以通行。即使突破了秦岭天险,蜀汉以步兵为主的部队进入关中平原面对曹魏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和一座座坚城,也很难有取胜的机会。因此,没有了荆州,蜀汉北伐曹魏两路出兵的条件就不具备了,中兴汉室的希望会变得渺茫。诸葛亮从心底里希望东征伐吴重新夺回荆州。
再次,诸葛亮认为此时伐吴具有有利条件。魏国方面,曹丕即位不久,内部还处于整顿之中,不太可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东吴方面,刚刚夺取了荆州,立足未稳。蜀国方面,刚刚建国,士气高涨,荆州武将、士卒众多,这些人夺回故土,收复失地的愿望强烈。如若久拖不决,东吴经营荆州日久,再想夺回就难了。
最后一点,诸葛亮相信刘备的伐吴会取得一定战果,即使不能全部夺回荆州丢失的土地,也能在与东吴的交战中获得一定有利态势。这样,至少在之后的谈判中蜀汉会分得利益。从战术上说:蜀汉军队顺江而下,粮食运输方便,后勤补给较之东吴的逆流而上有很大便利。从政治上说,东吴背信弃义搞偷袭,蜀汉只有奋起一搏才能凝聚人心,振奋士气,毕竟劲可鼓而不可泄。《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军事才华并没有任何展现,似乎刘备每次军事胜利的取得都是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运筹帷幄的结果。然而,真实历史上蜀汉多数军事胜利的取得主要还是靠刘备。刘备的军事才能在三国诸多名将中虽算不上顶尖,也不是常人可及的。从蜀汉和东吴两国当时的将领来看,刚刚袭取荆州的吕蒙已经去世了,东吴不得不重新任命大都督。当时东吴尚无名气很大的将领,可以说东吴并无可令蜀汉群臣畏惧的将才。从伐吴之战的过程来看,刘备也没有犯明显的失误,所谓的“联营七百里”完全是小说家言。
刘备
试想,如果蜀汉不伐吴,就只能据守西川和汉中,人口、兵源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只会越来越弱,拿《后出师表》中的话来说“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我们可以说,刘备对发动伐吴之战的决策并没有错。
然而,夷陵之战的最终结果确是蜀汉惨败:张南,冯习、傅肜阵亡,黄权降魏,数万士卒死伤,粮食、器械损失不计其数,刘备苦心经营十余年的成果付诸东流。刘备死后,留下的是一个疲敝的蜀汉:无论从兵力、人口都已经在三国中处于绝对劣势。对于刘备和诸葛亮来说,似乎他们对伐吴早已存在心理上的默契,即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或许并非是孤注一掷的豪赌,却是别无选择的无奈。从此,蜀汉兴复汉室的希望变得渺茫,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姜维的北伐也只能是以攻为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