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蜀吴三足鼎立。北方的曹魏占据的土地最为广阔,治下的人口最多。从国力看,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然而,三国演义中奉行的却是尊刘贬曹的思想,将蜀汉看作三国时期的正统王朝。
将蜀汉看作正统,尊刘贬曹可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思想。从三国故事在民间开始流传到《三国演义》的最终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时间。可以说,尊刘贬曹以及将蜀汉看作正统是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之内由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最终决定的。
照理说,魏国接受了汉朝皇帝的禅让,就是继承了汉朝的正统地位,三国理应以曹魏作为正统。然而,在无数人参与创作下,《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却成了正统,曹操成了汉贼,曹丕成了篡逆。《三国演义》中很重视刘备的皇族血统,“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刘皇叔”这些标签都成为了刘备的金字招牌。然而,是不是有了皇族身份,刘备就是正统,就能像东汉光武帝刘秀一样延续汉朝国祚呢?
答案是否定的。东汉末年有皇族血统的不止刘备一人。刘表、刘焉、刘璋、刘豫这些人都是皇族后裔。而且前期刘表、刘焉的实力都比刘备强得多。更何况刘备是汉景帝的多少代孙连自己都说不清楚。演义中的汉献帝查阅族谱认刘备为皇叔并非历史的真实。
那我们要问,东汉末年的汉室后裔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有实力、有名声之人,为何唯独刘备的蜀汉被看作正统呢?答案是:刘备是仁君,在刘备身上,仁体现得淋漓尽致。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仁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本意是友爱、互助的意思,即关爱弱小,扶贫救困、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道德中无不闪耀着仁的思想光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是帝王将相的故事,自然就要把“仁”和“政”联系起来,君主如果爱民如子、施行仁政,就是仁君,自然就会得到老百姓的爱戴。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不体现着施行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然而,真正说出“以民为本的”人却是刘备。
《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仁的自然是刘备了。三国中有着很多关于刘备仁德的描述。“当今之势,唯曹操与我水火相敌:曹以急,我以宽,曹以暴,我以仁”;“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移民为重”。国演义中刘备的这些话正是施行仁政、以民为本思想的反映。演义中还描绘了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大军南下荆襄,刘备携民渡江,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备无德才,辜负兄之重托,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在天之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仁”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
因此,既然刘备是仁君,蜀汉自然也就成了三国之中的正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