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表达效果”语言题型的解题策略

老谢语文 2024-10-06 17:26:36

语言文字运用题体现语言建构与信息整合、归纳概括与逻辑推断、审美认知与情感体验等能力的综合考查,命题走向强时代感,近年教(学)考结合,内容丰富,题型考查指向“表达效果”,给予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少点思辨力都容易走偏。

因此,基于所见所想所悟解题就应该转变角色,由过去的“答题者”转变为“解读者”,充分展现考生的学科素养。

一、明确题干见精准

题干呈现的是一种情境命题“模式”,辨识此种模式,可以迅速找到解题路径,确定解题思路。如近年来高考语言应用“表达效果”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这种表达有什么效果?”或“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去掉第✕段的某一句或改为另一句“……”好不好?为什么?或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某词能不能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4.“文中画线句描写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

5.“文中画线句或短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6.文中加点处有两个“✕✕”,一个“✕”,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7.文中第✕段多处使用XXX地方语言,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

辨识题型后,我们就有了第一道题干的“钥匙型”:即指明句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有什么表达效果。这种题型的题干一般是对文本中的某一表达言语情感进行赏析的,它主要考查我们对文本语言情感的感知和时代特点(历史局限性)的领悟能力。

由于表述不同,命题“模式”呈现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但是解题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还要牢记一点,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是在理解文意和感知文本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把握,寻找思考这类型题的答题区域一般在语段中能引起读者兴趣,或者兼顾厘清命题考查的语句或者文段中所领悟的情境下命题的考查意图。

二、构建框架想定向

表达效果有很多方面:如语气(地方语言)的运用,词句的理解,结构层次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手法及语言特色等。

答题时需要针对不同的题型,选取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术语,组织有效的语言进行回答。为此我们设计了几种常见的答题思路作为答题框架:

1.语气上:……的语气,构建了地方特色的语言美,音韵美,音乐美等。

2.语句上:生动、幽默、形象、精准;或准确、严密、科学、合理等。

3.内容上:交代……,点明……,突出……;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结构上:照应(前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5.表现手法上:运用……手法(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的特点。

三、揣摩信息悟深解

我们要将思维触觉伸向句子的深处,捕捉作者的表达心迹,把句子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思维体操:

1.找所见:首先确定描述对象,找准要点的相关信息。

如果考查某个语气,就要考量口语(地方语言)与书面语的区别,或思考语气词的历史局限性;

如果题干是问一句话有什么好处或作用,那就应该考虑这句话是处于何种地位,对整篇文章而言意味着什么;

如果是考一个词的表达效果,也要考虑这个词在整个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特别关注句(段)中关键词语(主要是重点动词和形容词)所蕴含或表现的丰富的信息。

2.析所想:结合时代性的语境,辨析语气、语句(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

找到语境所对应的答题区域以后,不要停留在那些浅层次的文本字面意思的表达上,而要深入开掘句子的深层含义。即联系文章的中心(主旨),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行文思路)做进一步所想分析。

3.品所悟:品析语言表达上的妙处。这里说的是语言应用的准确性、针对性、生动性、形象性。

当然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再去关注一些语言现象,比如语气的口语化(地方色彩)与书面语的差别;

比如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修辞手法等。同时要注意答案简明扼要,不要冗长繁杂。

对于“赏析句子”这类题目一般遵循以下思路:

一是准确把握句子的特点;

二是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是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四是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这样层层深入的答题思路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由局部到整体。这样紧扣文本内容主题、结合文本厘清思路、答案呈现又层次分明,答案自然能得到阅卷者的认同了。

四、规范语言善修正

1.切分信息:将提炼出来的信息切分点分点回答。

2.注意格式:尽量使用术语结合语境恰当表述。

3.注意顺序:答案顺序要与语段陈述的顺序相一致。

4.注意字数:字数要适中,不多不少;若为开放类试题,则要语言精练,言之有物。

五、实战演练乐提升

【原题回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20.文中第三段多处使用儿化音,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①儿化音的使用表现出济南的山水拥有迥异于高峻与壮阔的“柔美”,传达出可爱的意味;②创造轻快愉悦的氛围,也显得亲昵。③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分,1点1分)①的关键词是“可爱的(意味)”;②的关键词是“亲昵(切)”;③的关键词是“喜爱”。如答使文段语言表达更加通俗、活泼,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也应该得1分。

【本题亮点】

引导考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殊效果—儿化音的有效运用,美妙别致,可以提升考生的“家国情怀”和展现传承“人文情结”的青年担当。

1.引导考生思考语言得以达成的独特方式,体会文学语言的地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体会具体情境中的文字蕴含的深厚情感,区别口语与书面语言交替使用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

3.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探究相似的语言形式背后的细微差异,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

4.本题恰恰考了另外一种表达效果,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具体情境中结合文段(结合文本)进行体会分析,能考出考生真实的语用鉴赏水平。

【思路分析】

1.原题题目的解读可以说有“多处使用儿化音”,这是指出并非一处使用儿化音;后续提示说“结合文本分析”,最后强调分析什么?分析儿化音的“表达效果”。

前面两个关键点可以容易解读理解,但是后面的“表达效果”则是我们高考语文考查语言运用的一个大方向,探究近年的“表达效果”题型,我们不难发现—分析语言表达效果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一种创新题,考查的已不局限于考查语句修辞的范围。

2.单从语句表达效果去思考语句使用的修辞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考生不能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点,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则是更灵活且全面考查考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生本互动,情感互见,合理归纳。

3.鉴于儿化语言不仅可以形容小、轻、细、少的状态和性质,有区分词性、区别词义的作用,还可使发音更加舒缓省力,令音色更加柔和活泼,表示喜爱的感情色彩和温和的态度。

思考分析文本中的一个“山影”儿化为“山影儿”则由名词活用为动词,让情景动起来,可谓蕴味有道,也照应了前文“温暖的空气,带着……的香味”,如此天晴地暖,水也“含情”,善解人意。

倒推看看第二段“浣女的影儿,吻……”,微动感强烈又显得温柔多情。透过这万种风情,作者的那份惬意和怜爱,无以复加,字字句句都流淌着温润的柔情。

4.文本作者老舍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写作《济南的冬天》这篇写景抒情类散文时运用儿化音,受自身用语习惯的影响,更是怀着喜爱赞赏的情感和亲切温和的心情将济南的冬天缓缓道来,这样的济南之冬满含着暖意和温情。

思考分析文本第三段,这里的“山儿”和“水儿”,和前面的“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相呼应,贴切地表现其“小”却几呈包围之势环住济南城的可爱形态,真情互动,山水缠绵,山不动水微响的情状凸显眼前,小而可爱,画面感十足,表现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山水唯美,无法推脱。老舍对那些山水柔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5.在汉语方言里,北京话以多儿化语言而闻名。口语儿化语言多在文学作品描述中出现,给人亲切温暖的感受。

儿化节奏就活泼一些,有了儿化音,隐藏着朗朗上口而余音舒缓之感。这样,舒缓与活泼彼此融合,交相辉映,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行文的清丽优雅,节奏的轻重缓急。

【答案猜想】

1.语句形式上,儿化音清丽优雅,节奏的轻重缓急,舒缓与活泼彼此融合,交相辉映。(关键词答对可给1分)

2.语感内容上,区别口语与书面语言交替使用的效果,让情景动起来,可谓蕴味有道(可得1分),让读者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可得1分)

3.语义(写作意图)上,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可给1分)。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热爱之情(可给1分)。

4.儿化音的表现,从写法看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化静为动,聚精显微,人格化拟人手法描写影响情感的互动,给予读者种种亲切(身临其境)感(关键词答对可给1分)。

5.儿化音的使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水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1分),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1分),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无限喜爱,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之情(1分)。

6.儿化修饰色彩,暖色暖调,灵气之景,立足于精微动感出展现宏观美景(1分),足见作者对秀气山水的喜爱和轻松柔和的暖情(1分)。儿化音的使用,也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而饱含暖意温情。可谓暖心暖意暖情,都在字里行间那儿化音里缓缓流动(1分)。

7.儿化音的互动,盘活了第二段最后一句口语化“羡慕死诗人呀!”,读起来亲切可爱(1分);从第三段后面“那中古的老城……是济南,是诗”一句看出,这座老城因为“山儿,水儿”的灵动特别具有山水灵活的诗情画意,是作者的心情关照暖情所致(1分),令人(读者)欣喜温暖接地气,诗化乡土活力,诗情画意在眼前,越读越爱读(1分)。

【题型分享与展望】

1.教考(学考)结合:本题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文本材料来自于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的文段内容,而《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城、山、水、天,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热爱之情。可谓教考(学考)结合特别明显。

2.“表达效果”题型,从语言运用的有效语感讲,“表达效果”题的考查,就是指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所需要表达的某种意思在再现情境或创设情景对象中所产生的语感影响和作用。

比较理想的表达效果是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输出。其作用就是让输入者(读者)便于吸收消化,通俗易懂,产生共鸣,达至以其清新脱俗,移情顿悟,明晰哲理等思想境界。

3.“表达效果”题型,从一定的语言形式来看,可以是词语、句式的选用,修辞、表现手法的使用等作出命题考查,甚至包括刻意为之的语言风格或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效果”等方面的考查。

无论如何,命题者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语言运用“表达效果”题来关照考生的思想情感,并且通过考生解读言语“效果”的解答来窥见考生的思辨力。

4.“表达效果”题型,其命题形式灵活,诸如语气、语义、语感(情)的命题方向,答案开放,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考题,展现“学考结合”的命题方向,体现“乡土情结”,内化“家国情怀”,丰盈“立德树人”的语文学科素养等,一定会在以后的试题中延续。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指向明确但变数也很大,“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因此,备考时我们要做到不留死角,全方位备考;平时基于所见所想所悟来研题查漏补缺,清晰命题规律;教(学)考结合作总结,模拟巩固多运用,这样才能赢取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理想分数。

0 阅读:0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