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1. 《我与地坛》(选段)——语句理解
2. (2023北京)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诗句的内涵
3. 基础组合:王熙凤——语句的含义
4. 熊召政《菩提本无树》——解释句子的含意
5.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矛盾句的合理点
6. 《九天神眼》——关键句的含义
【考点研究】
一、语句的理解
1.评论与语句含义对接
2. 语句作用的术语——妙处; 手法;表达效果;作用;用意。
3.矛盾句——两个角度的合理点
【考题示例】
(一)《我与地坛》(选段)——语句理解
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选自《我与地坛》)
问题
[改编]朱光潜在《谈人生与我》中说:“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请结合材料中史铁生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案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完美的世界才更有意义,带有悲剧成分的人生也更有价值,“不完美“本身充满希望与可能,就有趋向完美的可能。(2分)②史铁生因双腿残疾而四处碰壁,他为残缺的人生而痛苦逃避,转而向自然寻求慰籍与破解。他在地坛感受到万物皆有自己轨迹和存在的原因价值,悟出内在可以突破表征的哲理,开始淡然生死,坦然面对过程,于不完美中创造希望与可能。(3分)
问题3
对《我与地坛》这个选段,设计进入文本“文心”的二项模式的核心问题。并对设计问题的思路做一个表述。
答案
《我与地坛》(选段)——①从景物和史铁生两个角度,探究生死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与自我启示。
②从完美与不完美两个角度,探究史铁生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与自我启示。
③从句式与手法两个角度,探究写景艺术的合理性问题与自我启示。
④史铁生从自然生命的生死之中理解人的生死意义。他在观察蜂儿、蚂蚁、瓢虫、蝉脱、露水、草木等生命与非生命的不同生存状态。不同的物象有不同的生存姿态,组合而成就是一个完整的“地坛”生命状态图。“露水”从无到有又到毁灭,似乎是一段生命的生死转化历程;“蜂儿”似乎像人生永远稳当时候的假象,其实人生的稳当都是在停留在空中的短暂稳定,平衡破坏之后会出现大波动的。动植物的生命组合中,有思考、寂寞、烦恼、劳累、稳定、成长、上升等各种阶段。但这种理性的思考是“心由境生”,“境”中之象因人的主观感受不同会不同的,即象征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形象大于意义”,就是这个道理。
他用不同笔法写景,用词上有叠词、语气词“了”,句式有长短句,修辞上比喻、拟人、夸张,表达方式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手法有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写作意图,是史铁生从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悟出生命不论处于怎样的困境都要充满生机。党圣元在《钱锺书的理解修辞理论》一文中,对钱钟书的“阐释之循环”说进行过分析。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阐释循环”是19世纪以来西方阐释学关于理解文本的一种原则。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部分与整体的释义学循环原则,即:理解语言单位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必须先理解整体的意义;而对整体意义的理解必须先理解各组成部分的意义。施莱尔马赫认为:“从根本上说,理解总是处于这样一种循环中的自我运动,这就是为什么从整体到部分和部分到整体的不断循环往返是本质性的道理。”[2 ]狄尔泰将这一论述命名为“阐释循环”。他在《阐释学缘起》中指出:“需从单字及单字间之关系了解全篇之意义,但了解单字又以了解全篇为先设。此圈子不断重复。”后来伽达默尔也赞同“理解的运动经常就是从整体到部分, 再从部分返回整体。”并进一步指出:“这条规则源自古代修辞学,并且被近代诠释学从演讲技巧转用于理解的技术。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循环关系。”
显然,钱氏吸取了西方“阐释循环”的观点,主张对文本的理解要做到:由词至句至篇章及至全书以及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的双向循环。亦即既要做到“积小以明大”、“推末以穷本”,又要“举大以贯小”、“探本以求末”。只有使二者反复往返,才能全面地理解文本,“义解圆足”,避免陷于片面、偏枯的境地。
由物及人,常有一种人对物的模仿。相似与相反,都是模仿。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如此阐述:“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他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免不了和它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缺的,不完美,但他的灵魂是完美。如果身体不残缺,他可能不会有时间在痛苦中思想人活着的意义。身体不幸,又给人带来精神的幸运。人的完美,是历练的结果。但身体的残缺,也曾让史铁生有死的念头。最终,他打消这个念头,认识到死不必急于功成,把死比喻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坚强乐观活下去,他成为困境中的人的精神楷模。
二、语句含义
1.诗句含义判断——主情,主理
2.表层含义——情节义
3.深层含义——主题义;象征义
4. 多重意蕴
【考题示例】
(一)(2023北京)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诗句的内涵
文本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问题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答案
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大意是,惶恐置身天地更怀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战乱过程便甘愿息灭机心不入世。
“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达出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担心随时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
“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真的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吗?不见得,因此这里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
三、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
1. 内容——因材设题
2. 手法——判断手法运用的对错
3. 选择题——内容,手法
【考题示例】
(一)基础组合:王熙凤——语句的含义
【考点解读】
1.语句的含义
2.评论——言行举止表现是否得体
文本
(王熙凤)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问题1
文中划线部分是王熙凤初见林黛玉说的一番话,含义丰富,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
①夸赞黛玉的美貌。②恭维贾府,讨贾母欢心。③对黛玉的身世表示同情。④问候、关心黛玉,显示自己管家的家庭地位。
【考题对接】
一、熊召政《菩提本无树》——解释句子的含意
菩提本无树
熊召政
①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鄂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嗽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下做苦力。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⑦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⑨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
⑫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微笑着。我看到这一幕,忖道: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
(有删改)
1.简要赏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4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2分)
(2)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2分)
一、熊召政《菩提本无树》 【答案】
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2分)描写了大别山中的四座峰的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1分)表达了作者无限向往之情。(1分)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方法、词语运用、分析句子、理解文章几个方面考虑,“观”是视觉,“听”则是听觉,从试听两个角度分别描写峰头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表达作者的向往之情、喜爱之情。
2.(1)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值得研究。(2分)
(2)无论是从世俗看还是从佛教看,五祖寺都有非凡的意义。(2分)
【解析】由第2段“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但自从禅宗产生之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可知,“这种皈依是双向的”是指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因此也是有趣的”是值得研究。“五祖寺”在山中“世间”和“山中”各代指世俗人间和佛教,“卓尔不群”意为优秀卓越。
二、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矛盾句的合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 吴正仪译
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那天,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圣诞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规。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
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但我们的童年是一起度过的,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
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深厚的东西。
“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
“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愤怒地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柯希莫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抗议。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诞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弄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长期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要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从前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有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该考虑许多事情,可是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才能为大家做出贡献。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柯希莫!”我开始对他说,“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
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他的病情恶化了。一天早上他再次爬上树顶,简直是奇迹。柯希莫坐在树上,纹丝不动。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
柯希莫抬起头,注意地望着气球。
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飞行员们抛出锚,锚带着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没想到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
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
“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1.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二、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答案】
1.①“生活在树上”中“树上”指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相反的自由的生活。“生活在树上”是指柯希莫对父亲独断专行的反抗,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维护,用保持距离的方式来看清尘世。
②“热爱大地”中“大地”是指现实的生活。“热爱大地”是指柯希莫并没有逃离社会,他替大家着想、关心世俗、帮助人们。他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③柯希莫“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表达出他追逐自己的理想,也关心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着。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追求自我价值的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在回答本题的时候首先需要解释“生活在树上”和“热爱大地”的具体含义,最后再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①“生活在树上”中“树上”是指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相反的自由的生活。“生活在树上”是因为柯希莫对父亲独断专行的反抗,是他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维护。从原文中弟弟的话“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和原文中他自己说“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可知,“生活在树上”有对朦胧理想的追求,想要通过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
②“热爱大地”中“大地”是指现实生活,从柯希莫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他是关心世俗,帮助人们的,他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③柯希莫“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表明他追逐自己的理想,关心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着,可见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理想的社会中,还要关注现实的生活,这种矛盾冲突的提出,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和谐问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追求自我价值的历程。
三、《九天神眼》——关键句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
三、《九天神眼》【答案】
1.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能力。解答这道题,关键要抓住“大”字做文章。与个人、家庭的“小”相对,“大”表现出来的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解答这类题型还应该有分数意识,分值为6分,一般答三点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