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AI+’,只理解为‘AI+行业’,那就是对人工智能庸俗化的说法。”王坚院士在“外滩大会”上,说了句大实话。“AI+行业”之所以“庸俗”,大概因为这是句永远正确的废话,天天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企业,大概率也是没想好AI怎么“+行业”。
01 很长的过去、很短的历史1983年,大三时候的王坚,听了一次Herbert Simon的演讲。这位大咖既是计算机科学家,也是心理学家,后来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关键是,他还在1956年,参加了那次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
“达特茅斯会议”足足开了两个月,足足两个月的时间都在讨论,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问题: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虽然大咖们最终也没有达成共识,但他们却留下一个名字——人工智能。
因此,1956年也就成为人工智能元年。
又过了27年,Herbert Simon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杭州大学。“你可以想象,我当时有多激动吗?”王坚第一次接触到人工智能时也很兴奋,但兴奋之后就没剩下什么。此后的30多年,人工智能好像又没了动静。
直到2017年。
“虽然人工智能有很长的过去,却只有很短的历史。”王坚说,如果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人工智能确实有很长的过去,但如果从2017年算起,人工智能只有很短的历史。因为哪一年,谷歌提出了Transformer,也是那一年OpenAI公司正式成立。
“过去”与“历史”从此分界。
02 谁行,谁不行?再后来,就是我们都知道的ChatGPT。
这也是王坚现在关注的重点——如果在“人工智能+”的逻辑下,讨论ChatGPT,其实ChatGPT是“Chat”+“GPT”。GPT代表基础大模型,但Chat并非简单的应用场景,而是应用平台。
事实上,“GPT”第一次摆在比尔·盖茨面前时,他也跟OpenAI公司讨论了很多方向,讨论了很多类似于GPT的场景,但最终只有Chat被认为可行,后来也只有Chat被证明是革命性的产品。
所以“谷歌很行,谷歌也很不行。”话锋一转,王坚又说:“微软很不行,但它也很行。”言下之意,“谷歌很行”是因为他经常能完成从0到1的创新,甚至还能做到比“1”更多一点;而“微软很行”则是因为他,总能跑通商业闭环,完成应用和产品创新。
03 AI“小”年以此对照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
中国或许跟“谷歌模式”还有差距,至少我还不知道中国的哪家企业,研究出可以媲美Transformer的架构。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在“微软模式”这块,中国绝对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
尤其在2024年。
2023年是中国的AI“大年”,大模型之年,“百模大战”就是那段时间的写照。2024年,也是中国的AI“大年”,市场规模性爆发,算力资源一卡难求。但2024年,也是中国的AI“小年”,企业开始卷“小模型”、“小场景”,甚至很多应用都带了个“小”字。
外滩大会期间,支付宝就发布了独立的AI生活管家APP“支小宝”。准确地说,“支小宝”从“它”变成了“他”。他可以通过对话,快速订票、点餐、打车、扫共享单车,查询附近的吃喝玩乐等。
例如,打工人总是要上班的。当他们早晨急匆匆地走出家门时,用一句话就唤出地铁码、公交码,或者轻松地找到附近的共享单车;上班路上还能随便让“支小宝”买一杯咖啡,这样到地儿就能取了。
而且“支小宝”还会越用越懂你,第一次你跟他说:“美式热咖啡、少糖。”以后你只要说:“支小宝,老规矩”。
这就是AI“小年”的典型特征。
当然,这样的“小应用”也在“+行业”。安徽黄山与支付宝的合作,可理解为“AI+文化旅游”;支付宝与浙江卫健委的合作的“安诊儿”,可视为“AI+医疗健康”;支付宝与江西赣服通合作的“小赣事”,则是“AI+政务服务”。
不仅如此。
同样是在外滩大会,蚂蚁集团还新版升级了AI金融管家“蚂小财”。升级后的“蚂小财”能更实时解读热点,更能锐度地表达观点,提供有问必答、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例如,询问上市公司财报时,“蚂小财”就能即刻生成图文版财报解读,清晰呈现营收等核心数据的变化和原因。
04 还需要“机制创新”而人工智能的未来呢?他是否如凯文·凯利所说:“人工智能将成为一台连接全球的超级计算机”?
其实,不管是“支小宝”,还是“蚂小财”,都是支付宝平台上长出的“智能体”。或者也可理解为,支付宝就是“Chat”那样的应用平台,有了应用平台,才能有足以改变我们生活的小应用,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AI的能量。
当然,不管是“支小宝”,还是“蚂小财”,也都是我们现阶段,对人工智能的理解。王坚对此的解释是,要想做出更好的产品,至少要突破两个约束:一是技术成熟度,二是问题的理解深度。“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有了GPT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真正的挑战是,找到应用领域内的核心问题。”
但什么是核心问题?
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一面照妖镜,倒逼我们回归价值本源。就像媒体记者的本源不是传播,而是采访获得意见领袖的私有数据,并传递有价值的观点;导游的工作本源不是导购,而是提供知识和情绪价值。否则,这两种职业也很快会被取代。
由此回归到“AI+行业”,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如王坚所说,中间缺了个“机制创新”。OpenAI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一半是非盈利机构,另一半是纯纯的商业投资。这就是OpenAI的“创新机制”,而传统的投资方式无法支持他这种创新。
所以“AI+”的关键不在于“+”什么,而是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实现“AI+行业”。“机器学习泰斗”迈克尔·乔丹在本次外滩大会上,似乎也回应了这个观点。只不过,他更愿意用“激励机制”解释事物的另一面。
迈克尔·乔丹说:“AI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有些不能生成价值,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才能驱动AI智能体贡献和协作。”而王坚则进一步指出,“数据、模型、算力三者的组合,构成了创新机制的核心。当三者的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时,就一定要引入新的东西。
那就是AI的基础设施。
当婴儿的爬行速度被加快1000倍时,他就是喷气式飞机;当事物的规模增加1000倍时,它也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过去数年,AI算力每年增长4倍。10年之后呢?那就是100万倍。所以未来10年,AI还将创造1000个天翻地覆。
“所以未来的这个世界,不但技术在革命,创新机制也在革命,基础设施更在革命。而且没有比这三项革命,在同一时间发生更令人激动的事情了。我想这些革命将创造未来。”王坚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