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身弱之人,少逼自己上进,用力过猛,必遭反噬!

陆小小霖 2025-01-21 08:34:46

01

我们说曾国藩天资平常,这不仅是指他智商平常,也包括说他的身体素质也不好。和普通人比起来,他的体质属于中下水平。

常言三十而立,三十岁正是一个人精力最盛之时。然而身弱的曾国藩,

从31岁起,就经常感到耳鸣疲劳,而且非常严重;

才32岁,他就说自己:“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良可恨也;

33岁起,曾国藩又发现自己患上了眼病:“不能看书,眼蒙如老人”。才36岁就戴老花眼镜了;

35岁起,又得了皮肤病(神经性皮炎),身上大面积长癣,“其色白”,遍布全身,“大者如钱,小者如豆”,奇痒异常,抓烂作痛;

中年之后,日记记录他常年身陷各种疾病,比如脾胃不好、胀肚、牙痛、腹痛、多汗、咳痰、腰痛、脚肿、眩晕、疝气、肝病……

约59岁时,经过天津教案的打击再回两江,他感觉实在是太疲劳了。他的肾脏开始出现毛病,小便不正常。全身上下,几乎无处不病。

02

曾国藩常年受病痛折磨,疲倦早衰,也是有迹可循的。并不全部是先天之故。

他生于1811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起,也就是31岁,试图“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定了“学做圣人”之志。

按照倭仁的建议,每天严厉监督自己,以静坐之法来修身,结果因为搞得自己精神太紧张,不久就得了失眠症,支撑了二十多天后,又突然吐血。

吐血第二天他给诸弟写信,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极为悲观:

如果能获得一笔经济收入,还清家里的旧债,我就干脆回家孝养双亲,不在功名路上奋斗了。这辈子识了几个字,知道了一点儿道理,就可以了,不再梦想成为先哲们那样的伟人。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我之所以不敢再有雄心壮志,是因为身体不行。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吐血是身体出了大问题的表现。曾国藩本来希望迅速脱胎换骨,“换一个人出来”。但是身体如此不给力,让他感觉非常灰心。

这段话让当代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深深共情了。

也许是允许自己不那么努力的借口。到底是借口,还是为健康长远考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总而言之,是我们自己需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如果体能够不上,太过拼命努力,那就是竭泽而渔。这句话没毛病。

努力对底层普通人来说是最廉价的。虽然互联网的繁荣富了一波又一波人,即使没赶上这波,还有下一波。即使哪一波也没赶上,至少还有健康。

更惜命一点,不下牌桌,以后还有上场的机会。早早把命折腾没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03

刚过去一周的新闻:30岁同济大学女博士杜梅癌症逝世,徒留惋惜。

网友梳理了一下,发现她家境不富裕,兄弟姐妹共3人。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不甘心贫困,希望通过读书翻盘,用力过猛就容易拿身体健康做赌注。

如果她研究生毕业后,能待在国企安于现状,工作稳定,结婚生子,平凡人过平凡生活,身体可能也不会出问题。命都搭上了,有什么意义?

要求的太多,你拿不住。

曾国藩的立场和时代背景不一样。他生于民族危亡时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保护古籍,培养人才,领衔洋务运动,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倾尽心血。

他为国为家,不是为自己。被后世尊为半圣,名副其实。

但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时代不一样,立场不一样,如果是为追名逐利,大可不必如此消耗身体。

对现代人来说,安天命,就是最好的命了。安天命,就是你能拿住多少财富,就拿多少,不多拿;你能造福多少人,就是多少人,不强求;你能把握多少权力,就把握多少,不贪婪。

《黄帝内经》中讲述的长寿之道,对于身弱之人尤为适用: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管理好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情绪,压力,至少你能好好活着。而活着本身,比什么都重要。

那些普世价值观,自强,勤奋,自律......都没有错。但打拼事业从0到1,真不是什么人都适合的。一切伟大的背后,皆是苦难。

安于现在所拥有的,不去攀比,保持健康,心情愉快,双亲俱在,儿女安康,就是最好的命运了。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

或者,把时间线拉长,不要着急出人头地。允许自己慢慢来。

以上,共勉。

0 阅读:23
陆小小霖

陆小小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