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上市时,火锅第一品牌——海底捞可谓风光无二,尽管身处流动性贫瘠的港股市场,但是在高速扩店预期的带动下,市场热情丝毫不逊于大A,股价迅速窜红暴起,溢价80-90倍PE一度成为一种常态。
然而,时过境迁,六年时间过去了,当前的海底捞早已变得泯于众人,PE值下落至20倍以下,貌似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副精气神。

根据最新公布的年报,2024年海底捞共实现营业收入427.55亿,净利润47.08亿,分别同比增长3.14%、4.65%;全年共接待顾客4.15亿人次,同比增长4.5%。业绩再度刷出历史新高,但是很明显当初被市场所看重的高成长性已经不再。
关于成长性不再,其主要原因大致在于两点: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火锅品牌、新餐饮势力层出不穷,特别是疫情之后,明显感觉到各类火锅、餐饮品类貌似变得更多了。
从海底捞目前的定价来看,似乎也能看出问题所在,记得在疫情之前,海底捞大体属于价格中等偏上档次的火锅消费,但是在疫情之后,餐饮消费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不但没有涨价,反而呈略微下滑态势。
这多少意味着公司已感受到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以规模效应下的价格战来应对危机。

2、跑马圈地不断扩店模式本身也陷入了饱和状态。
比较典型的就是翻牌率,巅峰时期海底捞的翻台率曾达到恐怖的5.0次/天,也就是说,其每张餐台平均每天要接待5桌客人。但到经过上一轮大规模扩店之后,到2022年时,翻台率下降到了2.9次/天。
总客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受众客户明显遭到了稀释。
显然,海底捞管理层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对开店节奏进行了控制。2023年,只新开了9家海底捞餐厅,重启了26家前期关闭的门店,同时又关闭了效益不佳的32家门店,餐厅数量仅净增3家,期末海底捞总店数为1374家。
2024年,继续对门店进行调整和优化,年内新开店62家,重启前期关停门店2家,全年关闭或搬迁70家,门店净减少6家,期末门店数量为1368家。
在公司对节奏的控制下,单店平均收入有所回暖,叠加疫情影响的消失,2023年翻牌率回升至3.8次/天,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4.1次,成效显著。

上述一切迹象表明,公司正式度过成长期,进入成熟稳定期。可能正因为如此,公司的整体战略上出现了两点非常显著的调整。
一是大大提高了股息分红力度。2023年期末每股股息0.824元港币,相对于2022年末提高了610.34%。2024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拔高,中期每股派息0.391元港币,期末每股派息0.507元港币,合计每股派息0.898港币,同比提升8.98%,对应股息率超过了5%(当然通过港股通买该股,要缴纳高红利税,拿不了这么高的分红),开始展露出现金奶牛特质。
二是适度开放特许加盟,由全直营转变为“直营+加盟”模式,不过对加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不对普通人开放,范围仅限定于机构和有经验的企业。
这种打法实际上还是在控制扩店节奏,并且不再纯粹依靠自由资金去推动扩张,更多试图去借力打力。
在此背景下,个人认为我们不再适合以成长股的眼光去看待海底捞,而更应该以成熟消费股的视角去看待它。当前对于习惯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的朋友而言,海底捞大体处于合理价格区间,扣除红利税之后。4%的股息率勉强处于让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