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开始,国内房价进入到长期调整的趋势之中。先是二三线城市。而在进入到2023年之后,又有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也加入到调整的队伍中来。截止2025年3月底,国内平均房价跌幅达30%。而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销售低迷,全国商品住宅待售面积高达7.5万亿平米,各地商品房去库存压力非常大。

实际上,从2024年开始,我国相关部门一直都在出台救市利好政策。①从政府层面看,除了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之外,绝大多数城市都已经放开了限购政策。同时,很多地方都上调了公积金贷款上限,以鼓励刚需入市购房。
②从银行方面看,银行把房贷利率从之前的4%以上,降到了现在的3%以下。同时,首付比例也从这前30%,下降至15%。③从税收方面看。去年底,税务部门减免了契税和增值税。总之,所有能用的救市利好政策基本上都已经用了。

于是,有不少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国家一定要出手拯救楼市?对此,有以下3个原因:第一,如果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建材、家具、装潢等56个行业,间接影响金融、物流等行业。现在很多地方经济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高。一旦房地产业救不起来,就会拖累当地的GDP增速。所以,各地一定要救楼市。
第二,房地产业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几十个相关行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数据显示:房企员工数量超1300万,而家具、装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超过千万。此外,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800万,其中4000万人与商品房开发有关。如果房地产业救不起来,不仅是经济增速放缓,而且就业市场压力也会大幅上升。

第三,房地产业关系到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如果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开发商就会选择谨慎拿地,届时土地出让金收入会大幅减少。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而与房地产相关税收占财政收入的35%。
一旦房地产业救不起来,就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就会影响到公务员绩效工资的发放、基建项目的上马、到期地方债的偿还等。而这些都需要动用财政收入来应对的。

更为严峻的是,全国财政需要供养的人口约8000万,假设人均年薪10万元,那仅财政需要供养人群,每年支付工资的金额就高达8万亿。这其中有5万亿就与房地产直接和间接挂钩。
而一旦楼市救不起来,这8000万财政供养人群的工资发放会出现缺口,无法填补。显然,各地方要救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救财政收入。再进一步讲,就是这8000万吃财政饭的人,都等着政府在房地产领域的收入,来为其发放工资。

事实上,现在救楼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房价的涨与跌,而是要让房价在短期内保持稳定。这样就能够为国内经济转型争取更多的时间。可以预见,各地将逐步摆脱对房地产业过度依赖,并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重点发展中高端制造业、科技产业等。
同时,在救楼市的同时,各地也将会逐步开征房产税,这样就可以在土地出让金减少的情况下,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税源。总之,现在之所以要坚决救市,主要原因有8000多万吃财政饭的人,在张嘴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