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辩证3

翠巧谈文化 2024-11-14 05:15:25

看看庄子讲故事:很早以前山中有一棵树,长得高高大大的,已有千年之久,有人问:′′此树何以成为千年树?'′

庄子笑着说道:′′此树虽然高大,但它的材质太差,木匠要它没有用途,樵夫也嫌它不经烧。因而幸存达千年之久。′′

有人过年要杀鸡,掌柜的左右为难,这么多的鸡该杀哪只为好呢?他拿不定主意,便请教于仆人,仆人坚定地说:′′自然是那只公鸡该杀啊!它既不能下蛋,又不打鸣,留他何用?′′于是主人亳不犹豫地杀了这只鸡。

看似自相矛盾的故事,也能悟于深刻的道理。生活中面对有用和无用,该如何取舍呢?这就严肃的问题,应该认真的反思,大树因为无用而存活千年;公鸡却因无用被宰割。为什么同样的无用会有不同的结局呢?这就是生活的辩证。

辩证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对待问题不能僵化,要因人,因事,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甚至看人下菜碟,也是这样的道理。

生活中的事绝非是非黑即白,存在辩证的对立和统一。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脱离具体环境,凭主观经验是难以做出正确选择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也是至理名言,但有人把它做为标语贴在考场上,那就显得不合时宜。同样,时间就是金钱。争分夺秒一类的用语,如果用在十字路口,同样会闹出笑话。礼让三先,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用在那里就显得和谐。

车让人,让出一份和谐;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用温馨的话语给人如坐春风之感,同样的话换一种方式表达就显得生硬。人往往都是这样,遇事爱钻牛角尖,跟人争吵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其实静下心来,辩证的思考,往往的争执的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一方显示的矛盾的普遍性,一方展示的矛盾的特殊性。生老病死是矛盾的普遍性,因而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则是矛盾的特殊决定的。人的死亡是自然规律,治病养生是生活更健康,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二者互相依存,是矛盾的整体。日出东山落西山,顺其自然,人也舒坦,心也舒坦;遇事不钻牛角尖,辩证思维,事也不争,理也自明。

学习生活就要从辩证法开始,它能使人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大道至简,一根钢筋向左弯曲,本来就它调直即可,挺简直的事儿。偏偏有人硬要往牛角尖钻,把弯向左边的钢筋用力把它弯向右边。矫枉过正,事情就走向了反面。徒劳无益。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把辩证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处理问题就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古语曰:′′提起作文章,不如作泼娘。'′足见作文之难,古代大多妇女是上学的。可是又有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同样是作文,为什么是冰火二重天呢?原来是不同的认识层面来理解的,看似矛盾的二句话却有辩证的统一性。前者基于初学者二者,挖空心思,抓耳挠腮,却挤不出一个字来。也一样有生活基础,同样的可信;后来是经验丰富专业作家而言,他们有渊博的知识,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手到擒拿,如轻车熟路。虽然话语有点张狂,但也是经验之谈,同样的令人信服。

独立思考是打开生活大门的金钥匙。有多少迷茫之事使我们陷入生活的困顿中不可自拔,要掌握真理,拔云见日,明白事情的真相,独立思考,使我们始得庐山真面目。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也不一定为虚,世间事真真假假,实实虚虚,唯有用心去感悟,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提高。到那时,你才会明白′′治小国如烹小鲜′′的真正的含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的,行万里路,不读书,充其量是个邮差。读万卷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永远是个书虫。只有二者结合,通过思考,化知识为能力,融会贯通,才能无往而不胜。

到如今我才明白,生活是个大染缸,同时也是一个大熔炉。只有经过生活的提炼,才能百炼成钢。真可叹,不觉己到风烛残年,为什么年轻时舍本逐末,放弃生活的美好,在书堆中摸爬滚打呢?怎么不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呢?

0 阅读:0
翠巧谈文化

翠巧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