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本来是四川华西医科大学的学霸,毕业后要是按部就班,肯定能当个好医生,稳稳地拿份工资,受人尊敬。
但他却一头扎进了动画创作的海洋。这种“非典型”选择,源于他自幼对绘画的痴迷。
学生时代的课本上满是他的涂鸦,甚至被老师视为“不务正业”。
但正是这种天赋与兴趣的结合,让他对动画的敏感度和创造力远超常人。
他自己也说:“如果不喜欢,根本没办法坚持。”天赋这东西,就像一颗种子,但要是没有热爱当土壤,早就枯死了。杨宇的天赋和热爱,让他在动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刚转行那会儿,杨宇失业在家,靠妈妈每月不到2000块钱的退休金过日子。
他花了整整三年半时间,才磨出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打,打个大西瓜》。
这种近乎“孤注一掷”的投入,不仅需要经济支持,更依赖对目标的绝对信念。
网上有人骂他“啃老”,其实这背后是他妈对他的支持,还有他自己对动画的死心塌地。
杨宇并非动画科班出身,但他通过自学软件、研究经典作品(比如《黑客帝国》《阿凡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他的创作方式更接近“匠人模式”,反复修改剧本、亲自参与分镜设计,甚至为《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的镜头耗费数月。
有人认为这种努力是“低效的”,但正是这种非工业化的创作模式,让作品保留了强烈的个人表达。
2015年后,国产动画电影市场逐渐成熟,政策扶持与资本入场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机会。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恰逢“国漫情怀”的爆发期,63亿票房背后是观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需求。如果早十年,这样的作品可能因市场容量不足而湮没。
杨宇赶上了国漫崛起的“天时”,再加上他本身的才华和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网上有人瞎说“努力没用”,这话要是让杨宇听到,肯定得笑掉大牙。
他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努力得找对方向,还得有天赋和机遇。
他学医出身,虽然跟动画没啥直接关系,但学医培养的严谨思维,让他在写剧本的时候特别有条理。
现在中国动画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像“可可豆”这样的特效公司能帮他把作品做得更精美。
杨宇的成功被传得神乎其神,好像他就是个“天选之子”。
其实,动画圈里还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没他那么幸运。
他的故事被简化成“逆袭神话”,但其实动画行业有多难,大家都知道。杨宇自己也说过,《哪吒2》那会儿,他每天都在崩溃边缘徘徊。
杨宇自称“影迷”,强调创作初衷是对动画本身的热爱而非商业回报。
这种纯粹性让他能抵御外界干扰,面对“穿大牌”的谣言时,他仅以“普通毛衣”回应,将注意力回归作品本身。
杨宇的案例揭示了成功的非线性:天赋是种子,热爱是土壤,努力是养分,机遇是阳光。
与其争论“努力是否有用”,不如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找到四者的平衡点。
正如他所说:“如果方向错了,拼命跑只会离目标更远。”
普通人或许难以复刻他的成就,但至少可以从中学会:在热爱中深耕,在机遇中突破,在争议中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