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很奇怪,里面有一些难以掩饰的东西。感觉在前半段的煽情很用力,然后再慢慢根据剧情渲染淡化开去,而且我蛮喜欢它的结局的,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最终还是一个人上路。显然导演希望在前十几分钟让观众先稳住,然后把情绪打到你心里,自然会耐心看你的故事了。故事的结局里刘德华他最终也没有找到儿子,就让故事结束。等于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失孤,寻找,再寻找,然后大团圆的事情,这仿佛就是一种新的意思。这个故事转换为描述过程的得失,从刘德华井柏然由路人转化为父子情的描述。看完之后我决定看看导演是谁?原来是一直在中国内地编剧界混的女性编剧彭三源。彭三源的这部作品始终不能绕开的就是陈可辛的《亲爱的》,题材撞车,必须拍出新意。现在看来,做得还可以。
早几年,彭三源看了《桃姐》,就萌发找刘德华演《失孤》的初衷。其实辗转五个省拍摄的这部影片挺辛苦的,许多业界人士或者在新闻媒体或者在网络上,大肆渲染刘德华转型化身农民,丢掉偶像面具的噱头,在我看来,完全是一个小噱头。华仔转型已久,不做偶像派也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前提当然是如果你看过《桃姐》,如果你看过《天下无贼》,如果你看过《投名状》的话。 刘德华出彩了,他以最不像刘德华的方式出彩了,这部电影与《亲爱的》人物集体爆发完全不同,而这种方式恰恰是刘德华一贯的方式。那便是一个人的电影模式。什么是刘德华的一个人的电影模式呢?个人感觉,刘德华在对等对手交流的戏份里,往往容易被对手的演技所掩盖。那这种电影就不是刘德华的一个人的电影模式。比如《无间道1》,比如《江湖》,往往在拍摄与同等戏份的对手戏时,他就会被梁朝伟和张学友完全盖过风头。而从《暗战》、《无间道3》、《大只佬有大智慧》、《桃姐》这四部他拿到业界评选而得到的影帝桂冠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出华仔无论是从一贯的耍帅、飙狠、爆发、到慢慢收心的示弱、收敛、忧郁。他完全是进步的,这种进步空间很大的表演方式,却都往往是在一个人的模式下进行。也就是说,当对手演员不那么强悍而戏份也稍微偏向他的时候,他往往能比较出彩。可以说,这部电影里的刘德华再次展现了他的演技,这根本就是《桃姐》收心模式衍伸出来的一个内地农民版,无论从造型,状态,技巧,刘德华在这部电影里都是可圈可点的。因为导演的视角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德华,因为电影的视角决定了主角的出彩度。这就是故事的火力点的问题。当你集中火力去攻击一个点的时候,这个点总是会出彩。示弱,收敛,忧郁,哀求,最不像刘德华的时候,刘德华自己演得最好。收心了,就出彩了,用30年耍帅的历练,换一个动人的花白头发的小人物。当年最没有天赋的那个人,当年那个怎么唱都不如张学友,怎么演都不如梁朝伟的那个人,硬生生坚持到今天,54岁。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不能忽视他,有一种坚持,叫刘德华。
让我们来看看《亲爱的》陈可辛怎么拍,他当年拍得是多视角多角度,从赵薇到郝蕾,从黄渤到佟大为,试图从各个个体绚烂,来丰富电影情感的积累度,这是色调斑斓点面结合的例子。从整个故事的完整性,高大上的社会觉悟思想方面,这部电影不能和《亲爱的》相提并论。或者可以这么说,彭三顺讲了一个伟大的父亲寻子的故事,而陈可辛讲了一群失孤父母心酸的血泪史。
铁索桥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地方,而且把井柏然表演的曾帅这个角色放在了跟铁索桥相关的命运上,这样的镜头对于影片来说还是有象征意义的。当他找到故乡的那一天,铁索桥没了。这是整个故事唯一的一处隐喻,除去此处,整部影片还有一个亮点便是片头片末出现在城市街道边的倪景阳。这个角色可有可无,但是她的处理,让人物神经质般的出彩,是全片为数不多的亮点。回家的路,所有人,包括刘德华,包括我们每个人,始终都要一个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