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颠覆国家的阴谋叛乱

浩博评过去 2023-11-09 00:43:03

一、

太史公在《史记·周本纪》里,把周朝败亡的原因,归结为周幽王宠爱褒姒并废长立幼,有一种浓浓的天命观。但随着《清华简》和《竹书纪年》的普及,更多的历史资料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定程度上推翻了太史公的论断。

把各种资料总结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周朝败亡的明确路径,甚至可以说,周朝败亡体现了“生老病死”的历史周期律。

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人建立了,但是完成翦商大业后,周武王便驾崩了,新建立的周朝留给周成王。

不过那时的周朝生机勃勃,又有雄才大略的周公旦辅政,所以在历史的惯性下,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周朝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号称“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后世称为“成康之治。”

随后继位的周穆王,通过数十年的南征北战,直接把周朝带到最顶峰。

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周穆王在位时发生了一系列大事——

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冬十月,王北巡守,遂征犬戎。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徐戎侵洛。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十四年,王帅楚子伐徐戎,克之。

周穆王先是北伐犬戎,然后向西征讨开疆拓土,这时淮河一带的徐戎造反,兵锋直指洛阳,于是造父驾驶战车立即带周穆王回师,周穆王随后统帅楚国兵马击败徐戎,一举平定南方。

而为了奖赏立下大功的造父,周穆王把赵城封给他,后来造父的直系后裔以“赵”为氏,建立了赵国,同族近支亲属借助造父的地位,逐渐建立了秦国的根基。

后来周穆王又发动了数次大战,向西打到昆仑山,见到所谓的西王母,向北讨伐犬戎,俘虏犬戎的五个王公,向南则渡过长江征服越地,并在涂山大会诸侯。

周穆王用一代人的时间,建立了赫赫武功。

周穆王征战数十年,虽然极大开拓了周朝的战略空间,但消耗太大,把“成康之治”积累的家底都给折腾空了,所以此后的共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周朝改弦更张,用不折腾的态度来休养生息。

紧接着,就到了周厉王时期。

这个时候,周朝已经建立将近二百年了,诸侯贵族们很难和先辈一样,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军队数十年不作战导致战斗力急速下滑,再加上大量的公田化为私田,周朝直接掌控的田地变少,财政赤字也严重起来。

对于农业时代的王朝来说,这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朝发生了一件大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淮河一带的戎狄部族又造反了,并出兵洛阳,周厉王命虢公长父统兵讨伐,结果战败了。

这场军事失败,让危机四伏的周朝雪上加霜,也让周厉王的威望受到严重打击。

于是周厉王做了两件事——

荣夷公向周厉王建议,把山林湖泊收归国有,用这部分收益来补贴财政。周厉王同意了,任用荣夷公为卿士,专门负责山林湖泊的国有化政策。

诸侯、贵族、国人对周厉王议论纷纷,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并推进国有化政策,周厉王颁布命令,不允许他们妄议朝政。

其实周厉王要把山林湖泊国有化的政策,和汉朝的盐铁官营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在农业经济衰落以后,用垄断工商的方式充实国家财政。不允许妄议朝政,则是控制舆论,任何事都不要讨论,按我说的做。

从周朝长治久安的角度来看,周厉王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但在诸侯贵族们看来,国有化政策伤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不允许妄议朝政伤害了他们的参政议政权。

于是三件大事陆续爆发了——

十一年,西戎入于犬丘。十二年,国人围王宫,王亡奔彘。十三年,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号曰共和。

犬丘在镐京以西,现在属于咸阳市管辖,是周朝的门户要地。国人围王宫就是国人暴动,驱逐周厉王。

至于“共和”有两种说法,《竹书纪年》和《清华简》里说,共伯和是封地在共、排行或爵位为伯、名为和的诸侯贵族。

《史记》的说法是,周朝初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佐朝政,于是周公旦的长子被封到鲁国、召公奭的长子被封到燕国,他们的次子一系则世代继承周公、召公的爵位,在镐京辅佐朝政。现在新一代周公和召公共同秉政,号称共和。

不管怎么说吧,犬戎莫名其妙的攻占犬丘,紧接着国人暴动驱逐周厉王,诸侯贵族替代周厉王执掌朝政,这三件事要说没有关系,恐怕是不可能的。

所谓的国人暴动,极有可能是诸侯贵族和犬戎勾结起来,对周厉王内外夹击,反扑周厉王的强势统治。

周朝的共和时代维持了十四年。

因为周王的嫡系部队宗周六师还在、姬姓诸侯国还在,暂时没有人能真正改朝换代,于是在完成对周厉王的清算、诸侯贵族们拨乱反正之后,周宣王便顺利继位了。

但正是在周宣王时期,周朝迎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十八年,王师及晋穆侯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三十九年,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王师败绩。四十年,料民于太原(宁夏固原)。四十一年,王师败于申。

随着历史周期律的不断推进,周朝的国力也在不断衰落,而戎狄却在不断向关中地区迁徙,于是周朝在和戎狄的战争中,接连战败。

所谓“料民于太原”,指的是周朝在宁夏固原一带调查人口、征收赋税、征调兵役,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周朝和戎狄的两次战争中,宗周六师受到极大的损失,逼的周宣王不得不重新组建嫡系部队。

申国其实是戎狄的一支,号称申戎,和犬戎是世代盟友,和周王室也世代联姻,周厉王的王后申姜就来自申国。

也就是说,申国是周朝和戎狄之间的中间势力,既能借周朝压制戎狄,又能联合戎狄要挟周朝,实力非常强悍。

那么按照常理来说,申国是不希望周朝消灭戎狄的,一旦没有戎狄的威胁,申国也就失去了统战价值。

周宣王和条戎、奔戎、姜戎的战争失败,可能和申国有极大的关系。

所以周宣王向申国宣战,想消灭这个不安定因素以后,再集中全力和戎狄作战,但是周宣王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更差,被申国给击败了。

这样一来,在内外战争中屡屡战败的周朝,不仅无法应对戎狄的挑战坚守镐京,也失去以武力弹压东方诸侯的实力。

那个万国来朝的周朝,其实已经成为空架子了。

二、

周宣王之后是周幽王。

周幽王的王后也来自申国,两人生下的儿子便是太子姬宜臼。从前文的脉络来看,周幽王和申后的婚姻,要么是周朝和申国作战前的拉拢,要么是周朝败给申国之后的妥协,总之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政治婚姻。

政治婚姻原本是很正常的,但在申国击败周朝之后,这份婚姻的问题就大了。

周朝已经不能用硬实力压制申国了,那么申国在周朝的话语权便急剧增加,再加上申国背后的戎狄部族,导致申国的一举一动,都能对周朝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申后可以看作申国在周朝的代言人,周幽王的执政生涯,必须看申国的脸色。将来太子姬宜臼继位,虽然有强大的外戚支持,但更有可能成为申国的傀儡。

到那个时候,周朝到底是姬氏的,还是申国的?

所以周幽王决定废除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伯盘)为太子。

《史记》的说法是:“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清华简》写道:“王与伯盘,逐平王(姬宜臼),平王走西申。”

《竹书纪年》是另一种说法:“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八年,王以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不管怎么说,周幽王都是想摆脱申国的控制,册立势力不强的褒姒和伯服,然后逐步整顿周朝的政治格局。

但结果是确定的,那就是姬宜臼不甘心失去王位,跑到申国寻求帮助,申国不甘心放弃对周朝的控制,接纳了姬宜臼。

对于周幽王来说,姬宜臼借助外敌的力量谋取王位,事实上是背叛周朝,背叛周宣王和周幽王的既定路线,绝对不能容忍。而申国已经击败周朝,现在又得到前太子姬宜臼,如果不立即处理,以后更加难制。

于是周幽王起兵讨伐申国,准备夺回前太子姬宜臼——“王师伐申。”

做为对周幽王的回应,申国的做法简单粗暴,不仅不交出姬宜臼,还联合鄫国、犬戎击败周朝军队,并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和伯服,俘虏褒姒。

《竹书纪年》的记载非常详细——

“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

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关于郑桓公有这么一条记载:“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这件事发生在周幽王初年,说明周幽王和郑桓公是一条战线的,已经和鄫国交战过。

这意味着,申国、鄫国、犬戎是周朝的世仇,他们击杀周幽王和郑桓公是算总账。

战争结束后,《竹书纪年》里写道:“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鲁国在山东曲阜,许国在河南,他们跑到镐京和申国走到一起,并拥立姬宜臼,说明在战争爆发前,他们是有长期串联的。

郑子是郑桓公的继承人,郑子拥立姬宜臼,说明在周幽王和郑桓公死后,郑子立即背叛了他们的路线,向胜利者靠拢。

为什么?

答案就在《春秋左传》里:“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武公就是郑子,按周朝的礼法,诸侯继位当年不能称爵位,只能称子,所以郑武公拥立姬宜臼的时候是郑子。

从姻亲关系来看,郑子(郑武公)和申国、姬宜臼是战略同盟,和其父郑桓公的政治立场完全不同。

而虢公是世代辅佐周王室且有封国的诸侯贵族,虢公翰拥立余臣,说明在周幽王失败之后,他选择继续拥护周朝正统,不和叛乱者合流。

但《清华简》写的是:“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周朝的绝大部分贵族诸侯,都和虢公翰站在一起,拥立余臣为新的周王,根本不承认姬宜臼的地位。

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但结论很明确,周幽王之死绝不是废长立幼那么简单,而是周朝在失去嫡系军队和权威沦丧之后,遭到一部分诸侯贵族的联合绞杀。

就这样,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

毫无疑问,历史清白的余臣更有资格继承周朝正统,而联合外敌和野心家夺取王位的姬宜臼,更像一个背叛者的角色。

但正是历史清白害了余臣的性命,正是没有资格继承周朝正统,让姬宜臼成为真正的周王。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诸侯贵族看明白了,如果余臣重建周朝,诸侯贵族们就要回到以前的状态,事事都要守礼,不能自由发展。可如果改换门庭拥立姬宜臼,那么缺乏法统并有历史污点的姬宜臼,必然不能重建周朝,周朝便礼崩乐坏了,诸侯贵族们就自由了。

于是余臣的支持者日渐减少,二十一年后,曾经坚决支持周幽王并和郑桓公讨伐鄫国的晋文侯,背叛了自己的立场,统兵攻入虢国杀死余臣,拥立姬宜臼。

姬宜臼至此成为史书里的周平王。

但结果正如诸侯贵族们预料的一样——

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周室衰微,政由方伯。

三、

周平王即位之后,在晋文侯和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到洛阳,郑武公负责接应并安顿东方诸侯,后世称之为东周。

从此以后,戎狄占据关中地区,准备复制周朝走过的路。

而因为周平王东迁远离戎狄,做为周朝和戎狄之间的中间势力,申国也失去统战价值,从此衰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申国,是周宣王为了分化申国势力,把亲舅舅封到河南南阳另外建立的申国,不是杀死周幽王攻破镐京的申国。

周平王东迁的最大赢家,其实是郑国。

为什么呢?

首先,洛阳就不是定都的最佳选择。

周朝建立初期,周公旦营造洛阳并布置成周八师,是为了镇压散布各地的殷商旧族,同时也是镐京征服东方诸侯的前进基地,可以说,洛阳的军事功能远远大于政治功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周朝定都镐京,洛阳才能产生作用,一旦放弃镐京迁都洛阳,周朝就成了一条腿走路的瘸子。

而且镐京所在的关中地区,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从四面撑开,给关中极大的战略纵深,再加上关中成熟的农业经济,足以支撑一个强势政权。

但洛阳周围的孟津、小平津、轩辕关、伊阙关等险要关卡,几乎都集中在洛阳周围的方寸之地,导致洛阳的战略纵深极其狭小,洛阳盆地又只有1200平方公里,农业经济能力远远不如34000平方公里的关中盆地。

这样一来,周平王东迁以后,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壮大周朝。

其次,洛阳离郑国太近。

郑国原本在陕西境内,是周朝的畿内封国,但受封不久后,郑桓公感觉周朝矛盾重重迟早要出事,便通过一番运作,把封国改到河南郑州一带,按照现在的距离来算,郑国距离洛阳只有一百公里左右。

等周平王迁都洛阳的时候,郑国已经经营数十年了,而且占据了虎牢关天险,直接掌握洛阳的命脉。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实力不足又失去天险的周平王,如何能摆脱郑国的控制?

最后,郑武公拥立周平王是立下大功的,尤其是安顿东方诸侯,对周平王的意义非常大,于是在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郑武公便成为周朝的卿士,全权负责周朝的军政事务,甚至能借周平王的名义,调动“王师”为郑国作战。

这样一来,实力雄厚并入朝主政的郑武公,事实上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翻版周公旦,但周平王却不是拥有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的翻版周成王。

这样的权力和地位,郑武公薨逝后,又传给郑庄公。

所以说,郑国才是周平王东迁的最大赢家。

四、

周平王一辈子窝窝囊囊的,但此后的周王,不是没有反抗过郑国,试图恢复周朝天下共主的地位。

公元前720年,做了五十一年傀儡的周平王驾崩,其孙周桓王继位。

同年,周桓王便准备任命世代忠于周朝的虢公忌父为卿士,和郑庄公共同主政,这样便剥夺了郑庄公专权的资格,也可以让虢公忌父和郑庄公互相制衡。

在那时的现实条件下,周桓王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郑庄公的消息很灵敏,直接质问周桓王:“我对周朝忠心耿耿,你竟然要搞我?”面对实力雄厚的郑庄公,刚继位的周桓王不敢面对现实,便说:“没有。”

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周桓王提出互换质子,于是周桓王的叔叔“王子狐”到了郑国,郑庄公的太子“公子忽”到了洛阳,一旦对方有背叛的行为,就可以先杀质子。

这件事称为“周郑交质”,在历史上非常重要。

周王原本是天下共主,只有诸侯提供质子表忠心,哪有周王向诸侯提供质子的?现在周朝和郑国互换质子,意味着迁都洛阳后仅仅一代人,周朝便彻底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沦为一个地位较高的诸侯国了。

到了公元前715年,周桓王终于任命虢公忌父为右卿士、郑庄公为左卿士,两人共同主政。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正式剥夺郑庄公的卿士职位,把主政的权力交给虢公林父(虢公忌父之子)和周公黑肩(周公旦之后)。

郑庄公失去主政的权力,非常不满,便不去朝贡周桓王。周桓王大怒,你做为诸侯国竟然不来朝贡,反了,便召集诸侯讨伐郑国——

周桓王亲自统领中军,虢公林父统领蔡国和卫国军队为右军,周公黑肩统领陈国军队为左军。

周桓王犹如一个力挽狂澜的勇士,浩浩荡荡的杀向郑国,结果郑庄公也兵分三路,利用周、蔡、卫、陈军队不统一协调的特点,先击败蔡、卫、陈国军队,然后集中兵力包围周桓王,周桓王大败,郑国大将祝聃甚至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战争结束后,郑庄公还派人慰问周桓王,简直是杀人诛心。

这是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周朝试图收权的最重要一次努力,战败了,便让郑庄公更加轻视周朝,也让其他诸侯国看到周朝有多么虚弱。

当然,周桓王还做过另外一次努力。

晋国的晋文侯薨逝后,其子晋昭侯把曲沃封给叔叔成师,自己继续住在故都翼城。但曲沃比翼城大得多,在那个年代,城池大意味着实力强,所以当时就有人说,成师得到曲沃,一定会凭借实力更进一步的。

“晋之乱其在曲沃矣。”

果然,成师得到曲沃便自号桓叔,短短七年后,晋国大臣潘父刺杀晋昭侯,准备迎接成师主政晋国。虽然晋国大臣诛杀潘父、拥立晋昭侯之子晋孝侯,并出兵击败成师,但从此以后,曲沃和翼城开始长达六十年的战争。

在这场漫长的晋国内战中,周桓王最初是站在曲沃一方的,于公元前718年出兵,帮助曲沃攻打翼城。

可能周桓王的想法是,曲沃毕竟是不正义的一方,我帮助曲沃夺取晋国,便拥有一个强势的外援,可以用来制衡郑国,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但曲沃的想法是,我都是不正义的一方了,周桓王支持我不是违背礼法么,怎么可能呢,这里面肯定有阴谋。

于是在战后,曲沃背叛了周桓王,断了联系。

周桓王大怒,直接出兵讨伐曲沃,从此以后站在翼城一方。

结果在公元前709年,曲沃和翼城爆发“陉庭之战”,俘虏翼城的晋哀侯,彻底得到晋国内战的主动权,“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

周桓王不甘心,于公元前704年册立晋哀侯的弟弟为晋侯,希望晋国正统能支棱起来,但是二十八年后又被曲沃击败,周朝无奈之下承认曲沃为晋国正统,列为诸侯。

这样的战果,不仅意味着周桓王的诸侯制衡方案失败,同样是在宣告天下,诸侯之位可以用武力夺取,只要有实力,周朝就是橡皮图章。

礼法不存在了,规矩没人遵守了,天下便乱了。

曾经做为天下共主的周朝,至此彻底烟消云散了。

五、

其实在周幽王被杀之前,郑桓公就问过周朝的太史伯:“周衰,何国兴者”,周朝矛盾重重,即将衰落了,以后哪国能崛起呢?

太史伯给出一句话:

“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尝有功於天下。而周武王克纣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险,以此有德与周衰并,亦必兴矣。”

简而言之,齐、秦、楚、晋一定能崛起,我说的。

后来郑桓公和周幽王战死,郑武公和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做了数十年的小霸主,等郑庄公薨逝后,郑国便陷入内乱,再也没有重新崛起。

此后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除了打酱油的宋襄公以外,其他四位霸主和太史伯说的完全一致。

而用阴谋诡计颠覆周朝的周平王,子孙后代始终都抬不起头来,申国、鄫国、犬戎、鲁国、许国也都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即便是后来站队周平王的晋文侯,后代也被其弟弟成师建立起来的曲沃,消灭的干干净净。

晋文公就是曲沃的后代。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用阴谋诡计获利的野心家们,终究要给历史一个交代,这个世界必定属于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人们。

0 阅读:147
浩博评过去

浩博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