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最近老是摸头,跟以前不一样。”这是张奶奶带着2岁孙子小浩去医院时对医生的第一句话。
原本以为是孩子的小动作,没想到检查后,竟是颅内异常的早期信号。
医生听完孩子的表现,又看过CT影像,连连感叹:“来得早,真是万幸。”

这不是个例,在儿童早期,很多疾病的征兆并不典型,尤其是神经系统或颅内疾病,常常被误以为是小孩调皮或者生长发育中的“正常反应”。
但很多细节,可能正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孩子摸头,看似简单的小动作,背后有可能隐藏很多原因。最常见的是皮肤瘙痒,比如湿疹或者头皮过敏。但如果孩子没有明显的皮肤问题,频繁摸头的行为就要引起重视了。
张奶奶注意到,小浩一天中会拿手去摸头部很多次,有时还会揉太阳穴,甚至在晚上睡觉时也会突然坐起来摸头。起初家人以为是头皮痒,或是长牙不舒服导致头部放射性疼痛。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动作越来越频繁,孩子也开始变得有点烦躁,情绪比以前更易激动。

医生在接诊后,建议做一次颅脑磁共振,结果发现:小浩颅内存在轻微脑积液。虽然目前量不大,但已经对神经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引起头部不适感。
脑积液:不是水多了那么简单脑积液是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一部分,它存在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内,起着缓冲、保护、营养大脑等作用。但一旦脑积液过多,或者循环不畅,就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产生一系列症状。

小浩的情况属于轻度脑积液积聚,虽然还没有发展成严重的脑积水,但已经出现了早期信号。医学研究指出,婴幼儿期的脑积液异常,若干预及时,恢复机会很大;但若忽视,可能会影响智力发育,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有研究显示,儿童期脑积液增多可能与先天性脑结构发育异常、感染、颅内出血或外伤有关。也可能是母体妊娠期间的病毒感染所导致。总之,这不是一个可以拖延的问题。

在医学临床中,越是小的孩子,越难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不适。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就成了极其关键的诊断线索。
除了频繁摸头,家长还应注意以下一些细节表现:
孩子突然变得不爱说话,或者原本已经能说几个词却退步了;
情绪变得异常易怒,经常无缘无故大哭;
走路走不稳,动作不协调;
眼神呆滞,或者经常盯着一个地方看很久;
睡觉时频繁惊醒、出汗、呻吟。

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是脑部问题,但一旦同时出现多个,就应当及时带孩子去神经内科或儿童发育专科做检查。尤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早期介入越早,预后越好。
从文化习惯到科学认知的转变在不少老一辈人的观念中,孩子身体有点小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发育期的过渡反应”,或者归因于“上火”“缺钙”等模糊判断。张奶奶起初也有类似想法,但她敏锐地察觉到孙子的行为变得不寻常,才促使她坚持去医院。

这种转变,是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科学养娃”意识觉醒的体现。随着育儿知识的普及,年轻父母和祖辈逐渐意识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反复性、不寻常的行为,都可能是健康的“信号灯”。
有一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研究指出,我国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早筛率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很多家长直到孩子出现严重症状才就诊,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提高大众对儿童异常行为的敏感度,是未来儿童健康管理的关键之一。

儿科神经科医生常常感慨:“很多大问题,其实在最开始都只是‘小动作’。”但很多家长由于经验不足,或是对疾病认知不够,往往错过了最好的干预窗口。
医生建议,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应当养成定期观察孩子行为的习惯。如果发现孩子近期经常重复某种怪异动作,比如摸头、抓耳、扭脖子、眨眼频繁等,就应稍加留心,记录下频率和发生时间,有助于医生判断。

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轻易用“习惯性动作”来解释一切。尤其是当孩子的动作越来越频繁,或伴随其他表现,比如食欲下降、情绪不稳、发育落后等,就应高度警惕。
幸好奶奶多了一个心眼回到小浩的故事,医生最终为小浩制定了观察与干预相结合的治疗方案。通过药物调节脑积液循环,配合后续随访和脑发育监测,目前孩子的情况已趋于稳定。
医生特别提醒家属:“如果再晚来一个月,可能就得考虑手术了。”
张奶奶事后也感慨:“以前总觉得孩子哭闹摸头是闹情绪,现在才知道,真的是身体出问题了。幸亏我没拖。”

这件事也提醒每一位家长:孩子不会说话,但身体会“说话”。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可能正是健康亮起的红灯。
保持对孩子行为变化的敏感,才是父母和祖辈最好的“护脑行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晓燕,王建军,刘永梅.婴幼儿脑积液循环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10):742-745.
[2]张敏,杜文,李佳.婴幼儿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3):236-24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