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赖文光:披霜踏月,以期复国

人物图书馆 2025-02-14 16:30:55

赖文光既是太平天国,又是捻军将领,想了想标题还是加上“太平天国”的头衔吧,毕竟他的目的是“复国”。

今天介绍下赖文光。

赖文光临死前亲笔写了一份自述,这样的亲笔原稿还是很珍贵的,在后面附上。

赖文光出生在广西,比洪秀全小13岁。

洪秀全的老婆也姓赖,他是赖氏的族弟,算是跟洪秀全沾上点亲戚。

赖文光是个文人,很早就参与了太平天国起义工作,后来一路跟随洪秀全到南京,做文职工作。

直到天京事变之后,他才被派去带兵,后来主要在陈玉成手下,但一直没啥特别的战绩。

直到1861年,安庆失守。

赖文光建议陈玉成北上联合捻军,进军湖北,再图安庆

但陈玉成不听,心灰意冷,死守合肥。

后来,陈玉成派陈得才和他,一起去西北招兵,招兵还挺顺利,队伍从3万,很快扩大到几十万(饥民)。

那时候大多数太平军将领都没有“兵不在多,而在精”的理念。

这支队伍十分庞大,却人心惶惶。

听说天京危机,就千里迢迢,从陕西回救。

当时连年战乱,在皖北等地,形成大片的无人区。

没有粮食,加上清军围追堵截,再加上听说南京陷落的消息,军心大乱。

很多将领纷纷叛变,队伍迅速崩塌,陈得才服毒而死,另外一将领被凌迟。

但赖文光队伍还不错,保留了几千人,这样就成为太平军在江北的独苗。

在当时大崩盘的情况下,赖文光及时阻止自己部下叛变,说明他对治军还是有一套手段的。

如果没有赖文光,江北太平军基本上也就没有了。

太平军和捻军残部汇合,成为新捻军,推举赖文光为老大。

就这样,赖文光从太平天国的遵王,变成捻军的老大,名号上还是不变。

新捻军改步兵为骑兵,只占农村,不占城市,流动作战,从之前处处挨打,到一跃成为当时战斗力数一数二的部队。

赖文光以太平天国的名义,给诸位捻军将领都封了王,坚持战斗了4年。

之后,捻军转移数省,流动千里,终于在山东,将僧格林沁的蒙满骑兵一举歼灭。

蒙满骑兵一死,李鸿章的机会就来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捻军,就没有李鸿章的飞黄腾达。

这个过程前文都写过,所以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可以看文后的目录,查看前文是怎么杀僧格林沁的。

赖文光也算给北伐将士们报了仇。

1866年秋,捻军一分为二,东捻军留在中原地带,西捻军去陕西联合回众。

赖文光带着几千太平军留在东捻军,东捻军的战斗力比西捻军强一些。

接下来,东捻军转战多省,这个跑路的过程就不说了,反正到处跑,捻军的理念就是只要永远跑就能永远活。

假如把跑的路线城市列出来,也眼花缭乱,没有必要,反正知那几个省到处跑就行了。

因为之前写过东捻军的覆没过程,这个跟赖文光的经历是重叠的,所以这里就简单写了。

东捻军在运动中寻求战机,连斩多位淮军大将,大有起色,整个东捻军都有点飘飘然。

但在1867年2月,在武昌西边的尹隆河大败,遭受重创。

这一战之前写过,这次写点不一样的。

在这场战争附近的一个地方,有个人叫程郢秋,写的书叫《翠岩馆笔记》提到赖文光,说:

刘铭传和鲍超两军相约7点开战。

赖文光侦查知道了他们的计谋,用箭射书给刘铭传说:鲍超勇敢胆略,不是你能比的上的。你何不跟鲍超合作,明日早晨一同战斗?你反而单独驻扎,岂不自寻死路?

刘铭传好胜,并且与鲍超不合,耻于被其言中,竟然违约提前2个时辰前来作战。

赖文光得知后,非常高兴,计划亲自带兵堵截鲍超。

但军中某将领(李允)认为不可行,表示分兵会让兵力单薄,不如集中兵力先打败刘铭传,之后再对付鲍超更为稳妥。

赖文光无奈之下,只好听从。

结果就是,虽然捻军先大败刘铭传,但鲍超军到达后,捻军又大败。

赖文光的策略是对的,在敌人打团没有全部进场时,要留技能,但可惜被否决了。

这说明赖文光虽然名义上时统领,但并没有绝对的控制力。

这很正常,赖文光毕竟人马不多,这个在农民起义中比较常见。

那么这个记载是否真实呢?

作者程郢秋是谁?

不知道。估计没啥名气,我实在没查到这个人的资料。

《翠岩馆笔记》这篇文章最早记载在民初(1915年)《中华小说界》杂志上,所以可信度也值得怀疑。

但这篇文章发表的晚,不代表成书时间晚。

作者的家乡就在当时的战场附近,可能他根据口头相传,或者当地某人的记载来写的,我估计可信度跟县志差不多。

这一战之后,东捻军损失1.8万人,5000匹战马,400杆洋枪,士气低落。

赖文光本想入川,但这一战失败后,放弃了这个战略。

东捻军渡过京杭大运河,转战山东。

没有根据地,虽然跟淮军有胜有败,但兵力、粮饷得不到补充,所以东捻军越战越弱。

淮军又利用山东的河流天堑,让捻军骑兵无法驰骋。

1867年9月之后,东捻军试图突破屏障,连战连败,损兵折将。

1867年12月底,东捻军再次损失万人,太平军的很多将领,都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可见太平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还是可以的,覆灭时间比较晚。

赖文光继续率领2万残兵,突围南下至江苏。

赖文光虽然取得了部队的绝对控制权,但这种残兵战斗力约等于零,失败已经进入倒计时。

这支队伍仓皇逃窜,有时候一天一夜就能跑200里。

但淮军紧追不舍,捻军死的死,散的散,几天后,队伍只剩一千多人。

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部被击败,东捻军覆灭,赖文光被俘。

赖文光怎么被捕的,说法有好几种,这里采用薛福成的记载:

赖文光强行过河,到达扬州湾时,已经手无寸铁,饥饿疲惫到达极点,竟然闯入民家掠夺食物。

恰逢天降大雨,淮军将领知道贼已无退路,夜晚率领水师发起攻击。

各营勇士争先恐后掠夺牛马财物,收获颇丰。

淮将担心敌人趁机反击,急忙下令撤军。

此时已经二更时分,士兵回到营地放下所携带的东西,又在三更出队。

贼人冒雨淋湿,被河水阻挡,正处于彷徨、饥饿、困顿的时候,淮军如捉鸡猪那样,轻易地将他们捆起来,活捉了赖文光。

扬州一带有流传赖文光隐匿茅草屋(或土墓)里,被人发现活捉的说法。

还有人说他因为无法行走,席地而吸鸦片,被掳的妇女唤清兵来,将他抓获。

总而言之,大部分史料都说,抓他是没有什么抵抗的。

这也很正常,基本上到后面又累又饿,也没啥反抗能力了。

赖文光写下一千多字的自述,现在流传了下来,是他亲笔所写,清方未改一字,史料价值极高。

下面把文字整理如下:

我曾听说,英雄易称,忠良难为,亘古一理,难道今天不是这样吗?

我生长在广西,有幸陪伴在我天王圣驾,从金田起义,定都金陵,到现在已经与十八载。

其中成败兴亡的道理,我才疏学浅,只有简单写几句,以表衷肠。

……

1861年秋天,安庆失守,当时我提出建议:安庆已经失陷,应该向北联合捻军,以保护京城左侧,出奇兵夺取湖北,不到半年时间,兵多将广之日,可以再恢复安庆,巩固京都门户,这是上策。

可英王(指陈玉成下同)等畏惧曾国藩如神明,看待湘军如同熊虎,因此英王不采纳我的建议,率军回合肥请求自保。

英王再次请求加封我为遵王,让我跟扶王等远征,招兵买马,以图早日恢复安徽。

这是英王自取灭亡,导致国家沦亡的根本原因。

还有忠王李秀成,不懂时局变化,违命妄自攻打上海,不仅未能攻克,而且失去跟外国的约定,败国亡家都因为这一举动。

1861年底,我等勉强遵照,从合肥渡过淮河。

那时候我就知道,今天有渡淮之日,终无返淮之时。

因此我们越秦岭,出潼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864年春天,我们从汉中回师,以求解除京围,但没有成功。

南京失守,人心离散。

当时,江北有数万无家可归的人,头目是任化邦、张宗禹、李允等,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请求我带领。

这是官兵好屠戮无仁所导致的,

正如不可行一件不义之事,不可杀一个无辜之人。

我看到这情况,在国亡家散之后,不得不勉强行事,竭尽臣子的忠诚,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已经数年,战无不捷,披霜踏雪,以求复国。

谁料李鸿章足智多谋,兵精将广,且能体察圣人教化,因此人人都能沐及他的仁风。

(也有学者说这份供述是被人篡改过的,这句话不该出现。)

我虽然才疏学浅,早就知道独力难持,孤军难立。

于是,在1866年秋,特命张宗禹等,前往陕甘,联络回众,以成掎角之势。

如今事已至此,恐怕天意如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古代的君子,在国家败亡之时,君主受辱,臣子殉国,大义昭然。

现在我军心自散,实在是天败于我,我有什么可以我惋惜的呢。

只有一死来报答国家,以全臣子的节操,只希望大人明鉴,迅速裁决。(完)

赖文光跟李秀成自述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李秀成批评洪秀全,而赖文光没有。

我倒希望了赖文光骂两句洪秀全,他显然知道洪的缺点,但作为一个“忠臣”,他没有说。

赖文光说自己是“披霜踏月,以期复国”,关键他复的是什么样的国呢?

太平天国跟清朝俩货,半斤八两,打来打去,不过是为了恢复一个旧世界。

赖文光对李秀成、陈玉成的批评,没啥毛病,说明他的战略眼光很好。

他也知道孤军难立,在绝望中勉强维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吧。

仔细看太平天国时期的人,其实个个都很聪明,但转来转去,没有推动世界的进步。(即使推动了,也是偶然巧合,不是其本意。)

人的头脑受限于时代,这是人类的悲剧之处,这也是赖文光说的“天意如此”的绝望,谁去都没办法。

可见世界上真正稀缺的是开放的头脑,谁还能说文科没用吗?

没有文科的进步,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有近代科学的出现。(当然反过来,科技的进步也会让头脑进一步解放。

很难说二者谁更重要,文科至少跟理科应该同等地位。

理科还好,1就是1,2就是2,你改不了,但文科就被糟蹋的不像样了,从独尊儒术,到清朝的严酷,历朝历代,历来如此。

4 阅读:491

评论列表

叼大全

叼大全

5
2025-02-15 12:04

此人之才胜火秀多矣,惟时不与之,大势倾颓,流窜数省,难逃一磔,仍不失为英雄

人物图书馆

人物图书馆

还原真实人物,写有真正价值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