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嚷嚷“躺平”的年轻人,终归没有躺下去

ECO新势 2021-12-09 10:40:53

前几天看到一条热搜,是说导演文牧野评价易烊千玺身上散发着一种成熟的脆弱。

有点纳闷了,这也能上热搜?成熟的脆弱,难道不是每个打工人的标配气质吗?

不敢生病怕花钱、不敢裸辞怕断社保、不敢对抗996、怕房贷失控,不敢手机静音怕被“钉”,桩桩件件都在敲打着打工人的灵魂。

而豆瓣小组成为了很多人释放情绪的出口。

他们时而在“同辈压力研究中心”寻求解压,时而在“考试失败垂头丧气互相安慰联合会”报团取暖,又或者去“985废物引进计划”、“普通学”小组寻求与现实的和解,要么干脆加入“今天也反内卷了”、“消费主义逆行者”,采取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但最后,多数人往往会来到“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重新上路。

所谓成熟的脆弱,说的不就是这群在奋斗和躺平间徘徊的人吗?

-01-

从搞钱、打鸡血到物极必反

近代史学家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先生曾说,人生在世,总有一个志愿,志愿而做到,就是成功,就是快乐。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特定群体的梦想本是各不相同的,同时受时代、地域的影响而呈现出差别。

中国古代读书人讲究修齐治平,在国外中世纪时,骑士们的梦想是荣誉和爱情。

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当代年轻人的目标逐渐统一了起来:“搞钱”。

比如年初的“深圳女孩”,她们每次聚会,不聊八卦不吹水,聊的都是如何“搞钱”,如买房、炒股、基金、项目、副业。

“说我没人要可以,但不能说我赚不到钱!”

不同于“拜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时代过去了,“深圳女孩”的目标是将汽车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今年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制度时,对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没想到竟然有1/3的员工不赞成。

按理说加班少了大家应该高兴不是吗?

但加班少了意味着加班费没了,字节员工集体在脉脉上吐槽,更有员工哀嚎道就因为取消大小周,一年下来自己所损失的加班费达到十来万,引发网民围观,脉脉服务器都差点崩溃。

而同样因“搞钱”而出名的还有 “祥子”,为了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而奋斗不息。

为了买车,祥子埋头苦干、拼命拉车,一干就是数年。然而万恶的旧时代却总是无情地毁灭祥子的梦想。

永久地拥有一辆人力三轮车之于祥子,正像城堡之于土地测量员K,看起来明明触手可及,却总是抓不住。

但祥子并未灰心,车没了,再买;钱没了,再攒;即使是面对虎妞的引诱也不为所动,一心只想“搞钱”。

像极了当代年轻人“一心搞钱,无心恋爱”的样子。“面包和爱情,我选面包!”

可以看到,为了“搞钱”,这届年轻人可以说是很拼了,除深圳女孩外,年轻人中还盛行着“两栖青年”,同时拥有主、副业的他们,是少壮努力的代表。

他们到底有多拼?来看一组数据。

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的8月、9月、10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分别为47.5h、47.8h、48.6h。

即使最低周工作时长47.5h,一周工作5日来计算,日均工作时长也高达9.5h,远远超出劳动法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

但周围的“996青年”似乎乐此不疲,他们常说:叫醒你的是饥饿,叫醒我的可是梦想。

如果说,成熟就是明白应当承担责任:养育子女、反哺父母、实现个人价值,那么脆弱便产生于奋力拼搏时所感到的理想同现实之间的差距。

“城堡”就在眼前:翠色的帷帐,细软的丝被,幽香的明烛,绝代的佳人或飒爽的王子,清炖的甲鱼,炭烤的羊羔,晶莹如玉的醇酒……却怎么也无法进入。

在短视频平台上,就经常会出现因为小事崩溃大哭的年轻人。

有地铁上边嚼面包边偷偷落泪的;有逆行时被交警拦下而嚎啕大哭的;有因为陪领导喝酒醉倒坐在地上起不了身,边等家人接边抽泣的……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生活中的确存在许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脆弱的神经进而直接导致年轻人的睡眠出现问题。

据《2020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进入2020 年,国民平均睡眠时长仅为 6.92 小时,相比 2013 年减少了 1.58 小时。

失眠几乎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的常态。于是各种助眠的方法应运而生。

各大健康APP如薄荷健康、Keep等,以前置顶的都是“减脂”、“塑形”,现在是“教你十分钟迅速入睡”“冥想睡眠法”。

淘宝等购物软件也开始将“助眠”一类专题推荐置顶,点开一看,除了记忆床垫、乳胶枕、艾草枕头外,还出现了各种神器:有号称“越握越困”的智能睡眠仪、睡眠贴、睡眠喷雾。

随便点开一个智能睡眠仪,其动辄五千、八千的销量,实在不得不令人感慨当下大家的睡眠状况究竟有多糟。

-02-

嘴上说躺平,身体很诚实

在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的面前,丧文化应运而生。

2021年5月底,随着帖子《“躺平”即是正义》横空出世,“躺平主义”浪潮几乎一夜之间风靡全网。

帖子宣称: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躺平主义”迅速得到年轻人的追捧,他们普遍启动“防御性悲观”,在戏谑中宣泄压力、焦虑。 “996”的“码农”在“躺平”,创业失败的老板也在“躺平”。

“躺平大师”在网络狂欢中自嘲与自我解嘲: “只要我‘躺’得够快,资本就剥削不到我”。

再观察一下国外青年生活现状,发现,“躺平”文化不是中国年轻人所独有的,在国外,年轻人中也有着类似的现象,如同处于亚洲的韩国有“社畜精神”,日本有“低欲望群体”,连欧洲的英国有“尼特族(NEET)”,而美国也有“归巢族(BoomerangKids)”

其实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上早就存在躺平文化:俄国契诃夫“我没有钱用,但又懒得去挣钱”;南朝宋时元嘉三大家鲍照说“自古圣贤尽贫贱”,那我没钱就没钱吧。

但是说归说,大家还是将“躺平”当作一个供他们短暂休憩的中转站,而不是终点。

以豆瓣一些小组为例,虽然小组的名字看上去很丧,如“就地躺平”,“人间不值得”,但是进组一看,组内讨论的话题实则是五五开,有人刚躺下去,就有人原地爬了起来。

就像自称最擅长一蹶不振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并没有一直“躺平”,他所留下的作品开一代风气之先,被后世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就像高吟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发牢骚是发牢骚,实际上也没少为考取功名奋斗,参加科举数次均以落第告终,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直等到50岁再度拥有参考资格,一举高中。

所以自嘲也许只不过仅仅是一种“防御性悲观”,疲惫了躺一躺,无伤大雅,年轻人总归还是要站起来的,这是一种既让人心生敬意,又让人不胜怜惜的“成熟的脆弱”。

他们普遍有着一种桑地亚哥式悲壮的精神:“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03-

“成熟的脆弱”,也许是必经之路

围绕“搞钱”这一终极目标,年轻人似乎陷入了从焦虑到躺平再到站起来的怪圈,在奔波中散发着“成熟的脆弱”。

综观知乎、豆瓣、小红书,所有的APP都在告诉年轻人,要努力赚钱,因为可以获得自由、幸福。

但是继续追问,为什么年轻人几乎都认可拥有钱就等于拥有幸福呢?

或许是因为现代人的幸福在于观察“商店橱窗”的激情,在于购买一切能够付得起钱的商品,付现款或分期付款。

而这种观念的成因又牵涉众多,有关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的因素。

所以“成熟的脆弱”,也许是大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必经之路。

但是有钱真的会幸福吗?就连钱钟书先生也会不乏悲哀地感叹“老天爷用一时的快乐,骗人活了一世” 。

然而年轻人何曾因为未来之不确定性就放弃奋斗呢?

虽然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但人们至少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

-END-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1-12-09 12:19

    我一个星期工作70个小时,一个月工作300个小时,

ECO新势

简介:与你息息相关的新经济与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