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过几遍《梦华录》,还是抗拒不了这两个长镜头的魅力

青苹侃书影 2022-11-26 00:11:25

《梦华录》前十集里,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长镜头。

一个是苏州的萧府。

镜头从右向左,依次扫过写着“知苏州事”、“参知政事”、“平江军节度使”的灯笼,直到萧府大门。

入眼是两个小厮,右侧的在擦拭灯笼,左侧的正擦拭大门。

(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紧接着,镜头探向萧府内部,一名小厮扫地,另一个在擦盆景的盆,地板还留着水痕,明显才擦洗过。

恰在此时管家走来,向两人吩咐着什么。

(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稍微仔细一点就能发现,管家手里拿着铃铛。之后有个镜头是男主出现、萧钦言欲和他单独谈话而摒退下人,管家摇铃吸引仆从们注意、摆手示意大家退下,用的就是这个铃;换言之,铃铛并非凭空出现。

然后,随着管家的行动路线,观众开始“走进”萧府。

每到一处,就能看到小厮、侍女们在干活,有些是四五人聚在一处。尽管人多、人忙,给人的观感却是多而不杂、忙而不乱。

因为每个人的工作没有重复的:有的提水、有的擦地、有的喂鱼、有的在拂去香炉表面的灰,就连某一盆景旁聚了两名侍女,也是一位擦拭叶子、一位浇水。

(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一路看下来,只让人觉得井然有序,同时生出一种“不愧是相府”的感慨。

听到后面管家说萧钦言“以军法治家”,也就不会产生违和感:单单这个“进入”萧府的镜头,只那么几处,所有人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可见平日里萧府是何等规矩严整、令行禁止!

另一个长镜头是赵盼儿三姐妹初到东京。

马车上赵盼儿掀起帘子时,背景音是人群吆喝、叫好以及放烟花的声音,下一秒镜头转到东京城,是从俯视镜头开启:

(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天灯、悬挂在桥上的一长串灯笼与它们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繁茂的花树,虽暂时不见烟花,然烟花绽放声不断,水面隐约可见杂耍的火光(个人觉得从马车到东京城的镜头衔接很好,前后呼应);

镜头向前推进,一派火树银花的景象。

(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与此同时,这里的人们也是“各司其职”:杂耍(起码有两种)、驻足水榭桥上和酒楼里鼓掌叫好的游人,也有人单纯游湖,还有母亲叫住跑得太快的孩子;

街上,有舞狮、有小贩叫卖香包,也有胡人、僧侣,有牵手逛街的小夫妻、亦有人坐轿、还能看到优哉游哉的骆驼……

瞬间令人想起辛弃疾那首著名的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虽然这一天并非上元夜,不过词里的描述放在此时此刻,绝对适用。

甚至正因它不是上元夜才更叫人激动——不过一个寻常的夜晚,就有如此盛景,真到了节日又会是怎样的热闹?这般繁华,确实足够“迷人眼”。

——赵盼儿三人融入这片盛景的方式也很巧妙:伞。确切来说,她们跟街上的部分行人一样撑着伞,伞的颜色也没什么特别,她们的左手边和身后就有好几把同样颜色的伞;

于是赵盼儿三个外乡人,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东京人中,或许这也暗示了她们后来在东京城的如鱼得水。

(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而且东京城的镜头跟萧府的镜头类似,同样多而不乱,只觉琳琅满目。

单只这两个长镜头,我都很乐意反复刷,无他,太富有美感!

PS:虽然没学过拍摄,但是完全想象得到,像这种每向前推进一步每转一分都是新风景、且所有人各行其是的一气呵成的长镜头,要拍好非常不容易,导演运镜绝了!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号同名账号,严禁洗稿抄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