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病,不了解的人甚至可能连名称都没听过。而有些了解的人则可能对它有一些其他的联想,比如“天才病”就是很多人在提起双相情感障碍时第一个冒出来的词。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是因为历史上确实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作家、政治家等都被指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比较著名的有梵高、牛顿、贝多芬、丘吉尔等。
早年有关于杰出作家的研究发现,43% 的杰出作家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而普通人群只有 1%;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创造力衡量指标上,的确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究其原因,是因为双相的患者在经历轻度躁狂的时候,他们的精力、自信、热情,以及表达欲和创造力往往会达到一个高峰。在此期间,很有可能完成一些创举,表现出一个“天才”才会有的特质。
但康达君必须指出:双相情感障碍和所谓的“天才”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所有的双相患者都会在躁狂期表现出高出平均的能力,也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是双相患者。
真实的情况是,更多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并不比普通人厉害,而哪怕那些有创造力的患者也不会一直保持在轻度躁狂的状态,等这种状态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抑郁期,抑郁会让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大幅度丧失,这十分容易引起自杀的风险。
无论有无创造力,双相患者都像被绑在“情绪跳楼机”上面,在抑郁和躁狂这两种极端的情感中来回切换,这对一个人的情绪消耗是很大的。极度兴奋的躁狂期体验,让抑郁时的痛苦更加难以忍受,因此双相患者的自杀率比单纯只是抑郁症的患者要高出许多。
正因如此,康达君才呼吁大家正视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精神疾病,停止对患者的“怪才化”解读,不要再将他们和“天才”联系在一起。这种固有印象不仅会是对患者的不尊重,也会影响社会对他们的看法和对待方式,导致他们更难融入社会。
“天才病”这三个字完全掩盖了患者与其家属所经历的痛苦,让人只着眼于此人在带来的艺术、文学等方面可能带来的贡献,甚至于透露出一种“得了这个病还有好处”的意味。这种言论只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和家属的痛苦。
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本身就带有耻感和对身边人的愧疚,如果社会给予的不是正视、理解和同情,而是探究的眼神和娱乐化的讨论,那患者将感受不到周围的善意,也更难向身边人求助。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氛围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去掉双相患者身上“天才病”的标签,让大家在讨论双相的时候回归到病的本身,这是对患者最起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