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奥迪,再出发

车云来说说 2024-11-14 20:22:35

1909年,与霍希公司的投资者大吵一架后,创始人霍希离开了这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司。不久,他另起炉灶,创办了另一家汽车公司“奥迪”,用“Audi”作为品牌标识。在与霍希公司同台竞技的许多年中,Audi是奥迪品牌一路发展的重要标志。

直到1932年,经典的四环标识才开始出现——它象征着奥迪、霍希(Horch)、DKW和漫游者(Wanderer)四家公司的紧密结合,品牌基因的传承发展之路就此铺开。从“Audi”到“四个圈”,随着品牌标识的转变,奥迪穿越岁月的起伏,成长为人们更熟悉的模样:经典、豪华、高品质。

将近100年后的这一晚,奥迪品牌再次发生新的变化:11月7日,奥迪发布新品牌“AUDI”,该品牌与经典四环共存,都代表“奥迪”,也标志着百年奥迪以崭新的姿态,在新能源竞争最激烈、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市场中开启新的战斗。

奥迪对新品牌的支持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德两地共同研发,与上汽集团强强联合,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宋斐明(Fermín Soneira)直接向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兼技术研发董事高德诺(Gernot Döllner)汇报。发布会当晚,包括大众集团董事长贝瑞德、奥迪全球CEO高德诺、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博士(Dr. Johannes Roscheck)、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宋斐明等一众高管悉数出现在上海的会场中。

高德诺强调,奥迪·上汽合作项目“比想象中更重要”,“作为奥迪品牌史上最大规模产品布局的组成部分,新品牌AUDI将助力我们拓展新的细分市场,增强奥迪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接力中国速度,再造纯血“奥迪”

“今晚对于奥迪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奥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管理董事会市场及销售董事石柏涛(Marco Schubert)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这一晚,这个豪华汽车品牌的佼佼者对外宣布,要为中国市场推出一个新品牌“AUDI”。

“中国的消费者是这一转型的关键驱动者”,高德诺说。

中国市场正在经历着全球最激烈的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的消费者也比全球其他地区更加挑剔。

中国在数字化和电动化方面树立标杆,中国的高端用户群体的平均年龄(35岁)比全球平均水平更加年轻(55岁)。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追求潮流科技,希望体验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以及彰显个性表达。

面对中国这个最大单一市场上的市场变动和消费群体的变化,奥迪没有理由坐视不理。它选择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携手应对,一如当年为中国市场开发加长版奥迪A6那样,具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

上海和英戈尔施塔特距离9273公里,但它们的联系却空前密切。奥迪·上汽项目的中德两个团队在各自的时区中交替工作,接力完成对方案的讨论和反馈。这种合作形式保证项目近乎24小时都在推进。

德国团队主要完成包括内外饰在内的设计、工程和整车研发等工作,而上海本土的工程团队负责人机交互、智能化等部分。

在这个项目上,奥迪投入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支持。项目负责人宋斐明搬到上海,和他一同来的还有众多产品开发专家。“在上海生活了6个多月,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使用的偏好。”宋斐明表示。

宋斐明将中国市场的变化形容为“新世界”,奥迪上汽项目是“在白纸上重新绘制”,要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宋斐明直接向高德诺汇报,他们一周至少有一到两次会议。遇到项目难题或重大决策时,高德诺还会直接飞到上海解决问题。

多方的力量汇聚,最终要围绕一个目标进行:做出一个纯正而崭新的奥迪品牌。AUDI品牌是奥迪四环的延伸,代表着一次拓展纯电边界的新升级。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健旭透露,宋斐明的加入,代表新品牌对奥迪DNA和百年豪华品质的传承,“他有一票否决权,这个不行就是不行,哪怕你再快的速度,如果不能达到奥迪的要求,这个东西就坚决不能上。”

作为奥迪A级到C级细分市场电动车型系列的负责人,宋斐明在大众汽车集团工作已有25年,由他把控新品牌,将使得奥迪的品牌基因得以在新品牌中传承。

宋斐明此前强调称,“通过这一全新合作项目,我们希望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路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打造一款全新车型,但无论过程如何,结果都一定是纯正的奥迪汽车。”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8年,通过签订技术转让许可证,奥迪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也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豪华汽车制造商,从此开启了奥迪与中国汽车行业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中国得以引入汽车行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后来,奥迪又成为首个为中国市场定制化生产加长轴距车型的国际汽车厂商,如此“在中国,为中国”,也让奥迪收获了一个超过900万忠实用户的单一大市场。

30年后,中国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策源地。向中国市场倾斜,成为BBA们的共识。它们选择加大在华投资,升级在华研发体系,推动本土化生产……

面对这个行业转折的关键时刻,奥迪再次打破常规,以全新合作姿态在竞争中突围,又一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也将创立豪华车品牌本土化合作的新范式:双方绕开设立合资公司的传统流程,以轻兵简行的合作形式进行资源整合、高效决策,从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

高德诺说,“在奥迪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希望通过新一轮的产品攻势和战略,继续强化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优势。”

与合作伙伴上汽集团的这一轮携手源于去年7月。双方在当时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合作推出“下一代电动车型”;今年5月,合作协议正式签订,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专注中国市场的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11月,新品牌概念车亮相,首款产品预计在明年正式上市。

研发周期提速,一方面是双方股东将项目优先级提到了足够高的位置;另一方面,“中国速度”的推动也帮助项目快速流转。

事实上,这也并非奥迪首次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今年7月,奥迪确认基于PPE豪华纯电动平台打造的A6 e-tron将会实现国产,新车将交由位于长春的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量产。

奥迪接连在中国市场打出电动牌,究其根本,这个来自英戈尔施塔特的百年汽车制造商正在实施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型,而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正是其蓝图中的重要部分。

去年9月,高德诺出任奥迪全球CEO,随后发布了“奥迪未来计划(Audi Agenda)”。这项计划中提出,奥迪要围绕产品、技术、品牌定位,聚焦重要战略市场,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在这份计划的指引下,奥迪开启了一系列改革。

组织架构上,高德诺在董事会中新设软件方向董事一席;引入矩阵式组织架构,加快推进研发速度。

今年4月,在奥迪工作多年的罗英瀚博士接任奥迪中国总裁一职。在此前的媒体沟通会上,他反复表达了奥迪坚定且持续地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以设计、技术和中国市场为转型抓手,奥迪正整装待发,要在智能网联出行时代实现新一轮的引领。

双品牌驱动,奥迪扩张市场边界

如果说2024年还是奥迪的“过渡之年”——新产品和新技术仍在持续投入,新旧产品切换还未完成,那么随着新品牌“AUDI”的发布,与经典四环两大品牌汇合,奥迪将进入纯电市场的反攻之年。

罗英瀚博士此前预告称,奥迪即将在华开启“品牌史上最大规模的产品布局”,未来24个月内,奥迪旗下现有产品都将迎来升级换代,新产品陆续上市,电动化产品线是重点。

Q6L e-tron系列将率先吹响这一系列布局的号角,这款车定位豪华中型SUV,加长轴距、增大电池容量的Q6L e-tron将直接在国内投放生产;而性能版则会在原版引入的基础上做出本土化调整。

AUDI品牌的车型也加速到来。高德诺宣布,未来三年将陆续推出三款电动车型。首款车预计在2025年中正式发布。

根据概念车来看,首款车型AUDI E定位B级纯电动Sportback,轴距为2950毫米,搭载800V电气架构和双电机电动quattro,百公里加速仅为3.6秒。

可以说,AUDIE车型集合了当前纯电领域的热门要素。新车中将融入奥迪经典基因与中国式创新,也让新品牌的主基调更加鲜明。

在纯电四环品牌所聚焦的豪华感之外, 新品牌将进一步聚焦那些更加年轻、更加有潮流感、更具有极客精神的目标人群。

在中国日益红温的竞技场上,奥迪的双品牌相继就位,扩张和延展奥迪的影响力,最终强化奥迪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竞争格局正在重构,擂台双方的角色总会经历动态互换的过程。在过去115年的发展中,这样的时刻奥迪已经见过不少。最终,穿越一次次起伏与动荡,奥迪仍然留在牌桌上。

奥迪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豪华汽车制造商,是第一个为中国市场定制化生产加长轴距车型的国际汽车厂商,也是第一个跨越累计销量900万辆红线的豪华品牌。当中国市场出现转折,奥迪没有坐以待毙,凭借百年时间带来的先锋进取和对中国市场的熟知,它决心在这片市场中重新掌握主动权。

0 阅读:5
车云来说说

车云来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