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民间史书记载中,朱允炆当时并没有死,而是偷偷隐居了起来。
从南京城中逃出来后,一个太监打开了一个铁皮箱。箱子中有一封朱元璋留下来的密旨信,朱允炆读完后直呼:“早知如此,朱棣必败!”
当年朱元璋给孙子留下了什么秘密良策?
提起刘邦、朱元璋等皇帝,想必许多人会非常钦佩。
作为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清楚皇位来之不易,所以他早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长子朱标了。
朱标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的各方面能力也是非常不错。
当时的皇子中,能力可以和朱标碰一碰的,恐怕只有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只是非常可惜,朱元璋还没驾崩呢,朱标就先行一步离开了人世,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标离世后,储君的位置暴露出来了,那当时朱元璋考虑过朱棣吗?
对于这个能力非常大的宝贝儿子,朱元璋自然考虑过,但那样的话国家只会更乱。
不管是哪个儿子继位,其他皇子都会非常不满,所以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这样的话,朱元璋的那些儿子们就不会说什么了,因为其他兄弟没成为储君,所以大家心中平衡了。
虽然消除了儿子们的争吵,但后面的问题同样严重,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孙子降服自己的儿子们。
朱元璋的那些儿子都是有实权的藩王,像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更是握有非常大的兵权,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元璋着重开始教导朱允炆如何降服这些藩王。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刚开始并没有说出答案,而是先问朱允炆会怎么办。
朱允炆说自己会“以德服人”,非常礼貌地对待这些藩王们,毕竟这都是他的叔叔们。
这两招要是不行的话,再出动军队威胁他们服从。这个办法还是不行的话,那就只能出动大军剿灭了。
朱元璋听后点了点头。
同时朱允炆还说过,不论什么时候他都不会减少藩王们的土地,也不会随意更换藩王。
这些话说得实在是太好听了,可惜朱允炆几乎没有按照这个来。
就拿他所说的“先礼后兵”来讲,后来的他并没有“礼”,而是直接出“兵”。
如果朱允炆真按照自己所说的那么做,可能最后也不至于会落得那样的下场。
自己的这个孙子虽然说得非常好,但朱元璋还是不太放心,所以他就给朱允炆留了一个铁皮箱,里面除了那封密旨信,还有不少钱财。
从这笔钱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觉得朱允炆会斗不过自己的这群叔叔们,就连跑路钱都给他提前准备好了。
那当时朱元璋在信中究竟写了什么话,会让朱允炆那么后悔?
“如若燕王造反,可联合宁王朱权共夹之,如此皇位可保。”
从这封信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早就预料到了朱棣可能会造反。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几个藩王中,就数燕王的实力最强大了,这一点朱元璋肯定非常清楚,那他不服气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出,这朱元璋实在是有点偏心,难道朱棣就不是他们老朱家的血脉吗?就算怀疑也至于会亲手害自己的儿子吧?
自古以来不论皇位还是官职,都是有能力者居之。就拿朱元璋来说,元朝的皇帝不行了,所以非常有能力的他成了下一个皇帝。
朱棣要是真比自己侄子强的话,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后来的事实证明,朱棣的确要比他的侄子朱允炆强多了。
那时候朱允炆不仅呆傻,而且做事还经常拿不定主意,总想着依靠他人。此外,他的见识和经验更是不如朱棣。
不过话又说回来,朱元璋为何会让朱允炆联合宁王朱权呢?除了与位置有点关系外,就是朱权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在当时的众多藩王中,边境藩王的实力普遍比较强,因为他们要防范国家外面的敌人,只有他们实力够强,才能保证边境和国内的安全。
所以那时候朱元璋赋予边境藩王的权力很大,朱棣那时候只是总体实力非常强,但只论军事实力的话,应该是不如朱权的。
朱棣曾经到过朱权的大宁城,其手底下的兵马非常强壮,给朱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朱棣起兵造反时想到了朱权的朵颜三卫,与此同时朱允炆也想到了。双方可以说是同一时间往朱权那儿赶的,但朱允炆他们毕竟在南方,还是慢了一步。
对于这次的行动,朱棣也不敢保证一定会成功,毕竟他和朱权不是同一个母亲,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朱棣带着军队过去了。
到了大宁城后,朱棣先是一人进去了,大军则埋伏在了城外。
见到弟弟朱权后,朱棣直接抱着他大哭了起来:“我并不是故意起兵造反的,都是被咱们的那个好侄子给逼的。”
朱权这个藩王心比较软,于是他就先把朱棣带回去好吃好喝地伺候了。
见弟弟如此热情好客,朱棣直接说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那就是拉着朱权一起造反。
朱权闻之也是吓了一大跳,他连忙拒绝了朱棣的好意。
其实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坐山观虎斗,谁也不帮是最明智的选择,为何?
朱棣和朱允炆不论最后谁成功了,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处置朱权,尤其是朱棣。
要是朱允炆的话,他还能以不勤兵护驾为由给朱权定罪,不过朱权可以说:“我拼命守护边疆呢,没空救你。”
边境防守要是虚弱的话,必然会导致国土丢失。作为皇帝,自然不忍心国土丢失,所以就算朱允炆最后胜利了,朱权也不会被处死,除非他比朱元璋还狠。
至于朱棣的话,朱权更是没有任何理由帮他。
最怕的就是,不论朱权帮谁,万一最后要是失败了,那指定活不成了,所以谁也不帮就是最好的选择。
见这个聪明的弟弟不愿意帮忙,朱棣并没有强求也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大宁城中暂住了几天。
一切准备妥当后,朱棣对朱权说道:“好弟弟,我要走了。”
见这个惹祸的终于要走了,朱权开心地出城送送他。为了保险起见,朱权还带上了自己的朵颜三卫保驾护航。
一出城朱棣就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眼看事情不对,朱权急令朵颜三卫“护驾”,岂料朵颜三卫直接将他抓了起来。
在大宁城逗留的那段日子,朱棣已经暗中让人买通了朵颜三卫的各个将领。
朵颜三卫其实就是一大支雇佣军,他们都是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谁给的钱足够多,那谁就是他们的金主。
自己最精锐的部队都跟别人走了,朱权自然就失去了与朱棣抗衡的资格,所以他只能乖乖答应与朱棣一起造反。
朱棣这个人也是非常会安抚人心,他还让自己的手下带上了朱权的家人,这样朱权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除此之外,当时朱棣还向朱权做出承诺:“事成之后,咱们一起平分天下!”朱权听后只是象征性地笑了笑。
平分天下,可能性有吗?当然没有。
后来朱棣带领朵颜三卫接连打了不少胜仗,这支雇佣兵非常好用,每次打仗的时候都冲在最前面。
要说朵颜三卫的劣势,就是人数太少了,只有三千人。要是三万人的话,估计这场战争早就结束了。
在朱棣打天下的过程中,朱权还算比较老实,同时也在幕后乖乖为朱棣分忧解虑,最后万幸的是,朱棣获得了胜利。
朱棣胜利后,朱权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最起码性命保住了。
如果是一个愚蠢的人,他肯定会这么问朱棣:“当初说好的平分天下呢?”要是这样问的话,指定是完了。
这天下毕竟是人家朱棣费了半天劲儿打下来的,岂会甘心与别人平分?
不过朱权还算明智,他只求朱棣能让自己过上稳定的生活,至于别的,没有什么要求。
朱棣见状非常满意,然后他就让朱权到南昌玩去了,最后朱权成功善终。
天下虽然是得到了,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朱棣一直在暗中寻找自己的这个侄子。就拿郑和下西洋来说,他们也曾暗中在外国打探过朱允炆的事迹。
直到今天,关于朱允炆最后的去向依旧存在各种说法。
要说大家最不相信的,自然就是朱允炆自杀了。
作为皇帝,谁也想过给自己留后路,所以当时朱允炆应该是通过某条不为人知的暗道逃走了,于是便有了许多他在民间出现过的说法。
不管朱允炆最后怎么样,他之所以落得这个下场,完全是因为他自己。这并不能怪别人,要怪就怪他出生在帝王家,也怪他自己没有本事。
就算这个世界上有卖后悔药的,那也不足以治好朱允炆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