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元帅军衔评选要求严格,故粟裕虽战功赫赫但只被评为大将

史海撷英 2024-08-10 09:27:45

在共和国将帅当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从来没有上过军校,却让很多军校出身的将才甘拜下风;他不是元帅,战功却让许多元帅望尘莫及;他被授大将军衔,开国上将中却有近一半都曾是他的部下。有这样一位将军,在守卫宝岛的时候,他曾经是攻台部队的第一位总指挥。他就是粟裕。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年起名粟多珍、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由于长期的民族融合,粟裕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少数民族,一直到去世都认为自己是汉族人。

据李银桥回忆,当年在商讨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的会议上,在谈论到粟裕的军衔问题时,毛泽东曾提议给粟裕授元帅军衔,同时还给了粟裕很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粟裕最终被授为大将,他战功赫赫,许多人觉得授他大将有些不妥。可粟裕对这件事却表现得非常平静,他认为大将已经够高了,还要什么元帅呢?粟裕保持着一贯的谦逊说:“我只嫌高,不嫌低。”

虽然粟裕没有被授予大将军衔,可是在十位开国大将中仍然能够排名第一,这也是对粟裕的一种认可。对于粟裕授大将,萧克授上将,有人曾提出过这样的分析。这样的安排其实是有警示作用的,如果有个别人对授衔结果有所不满,甚至觉得自己的功劳被埋没了,他们不妨这样想一想:想当元帅,你的功劳有粟裕大吗?想当大将,你的功劳有萧克大吗?有人更是据此作出极为贴切的总结: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

开国十大将个性鲜明,大将之首的粟裕是有名的“老实人”。

粟裕在战场上杀伐果决、从不拖泥带水,平时工作生活却从不与人争执,很是宽厚。红军时期,粟裕和红七军团政委乐少华的关系就一直比较被动,三年游击战时期,和挺进师政委刘英的关系也一度紧张。

粟多珍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协同山东八路军、华中新四军的问题上,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如果没有新四军“陈军长”压阵,许世友、宋时轮、陈士榘这些骄兵悍将很难镇得住。

建国以后,粟裕在和彭总、聂帅的工作接触中,性格上的特点制约了“战神”更上一层楼。张爱萍看到粟裕受了委屈悄悄掉泪,曾让他主动找彭总把事情挑明了说,但是,粟裕善于隐忍,最终自己默默承受了一切。

粟裕性格比较拘谨,给毛泽东担任警卫连长,和彭总、聂帅在总参相处,大体上是公事公办,没有发展为很好的私交。加之工作理念和方法不同,粟裕和彭总、聂帅屡屡发生工作冲突。

在驾驭下属方面,十大元帅各有高招:比如彭总的冷峻威严,让部下令行禁止;林彪的高深莫测,让部下望而生畏,刘帅的和蔼可亲,让部下敬如师长。

“老实人”聂帅,在驾驭下属方面也有自己的办法:抗战初期,对于一个槽里拴不住的邓华、黄永胜,采取分而治之;对公然在总结大会抨击自己的开国上将郭天民,一撸到底冷处理;对见异思迁、为了新欢杀害激发妻子的参谋长黄寿发,采取断然措施予以枪决,杀一儆百。

陈庶康‍

开国大将陈赓,驾驭部下的本事也是很高明的。

抗战时期,386旅捏得像一个拳头,有人甚至说是“铁板一块”。即便刘师长要人开发冀南,陈赓只让出一个副旅长陈再道去,所需要的几个连队还从陈锡联385旅拆借。129师师部偶然从386旅借772团一用,仗一打完,就像回家见新婚媳妇一样急不可耐。386旅名将如云,王新亭、许世友、周希汉、王近山,这些桀骜不驯的战将,一到陈赓麾下,个个服服帖帖。

粟裕驾驭部下的本事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胜仗!遇到那些资格比自己还老的“刺头”,有时候显得办法不多,只有靠毛泽东的命令和陈毅的威严来助一臂之力。

从战功的层面考虑,粟裕的功勋绝对配得上元帅军衔。但是军衔评定考量因素众多,绝对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战功这一个因素上。授衔,既是解放军正规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将领们革命事业贡献的一种肯定。因此,在战功之余,资历、德才、威望与平衡等诸多因素都需要被考虑进去。

根据记载,授予元帅衔的标准是这么规定的: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从这里看,粟裕的条件应该是符合元帅评定资格的,那又是为何没有被评为元帅呢?

粟裕和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为同龄人,二人都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个来自洞庭湖南端,一个则来自洞庭湖北。更巧合的是,两人性格也非常相似,皆沉默寡言,凡事不喜形于色。

粟多珍

民国十四年(1925年),粟裕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念书,林彪则考入黄埔军校。粟裕最初没有当兵的念头,想谋取个教师职业,赚钱养家。

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粟裕参加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与之同龄的林彪,担任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三营七连连长。南昌起义结束后,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剩余起义部队转移。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17日,部队行至福建武平,粟裕掩护大部队撤退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左耳上侧,侥幸捡回一条命。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28日,朱、毛成功会师于井冈山。粟裕因屡立战功,颇受朱老总器重。有一次,朱德带着陈毅、粟裕去帮当地老乡收麦子。有人看朱德年纪大了,就劝他多休息,朱德则笑着说:“没关系,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传下去。我老了,还有粟裕。”虽然这句话是玩笑话,但也能看出粟裕在朱老总心中的地位。

民国十九年(1930年),粟裕已经升为支队政委,在赣南苏区随部队和国民党军独立15旅进行周旋。战斗中,一发迫击炮弹弹片击中粟裕,他当时昏倒在地。士兵们看到粟政委头部负伤,满脸是血,急忙跑过去帮他包扎伤口,要把他抬下战场。粟裕苏醒后坚决不肯,刚说完:“别管我,快去追击敌人。”又昏了过去!

战斗结束,士兵们把昏迷不醒的粟裕抬到医院,发现一块弹片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颅骨。由于医院条件简陋,无法进行手术,医生只好用纱布将其头部紧紧缠住。因为弹片一直未能取出,让粟裕将军晚年时期饱受病痛折磨。直到1980年,粟裕死后被火化,弹片才从骨灰里拣出,作为文物,藏于军事科学院。

粟多珍

红军时期,粟裕先后担任过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才一鸣惊人,成为大家熟知的“神将”。

抗日战争时期不用多说,由于粟裕一直担任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这样的文职,大显身手的机会并不多。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仗,莫过于60万解放军歼灭80万国民党军的淮海战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三支大军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针,以集中更大兵力歼灭敌人重兵集团,兼顾开辟新区工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18日,粟裕向中央建议:华野一、四、六纵队暂不渡江,会同三、八、十等纵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集中于黄淮地区展开一场大歼灭战。如此一来,淮海战役从发起到统一指挥都是由粟裕主导的,得到了毛泽东的亲自拍板。

粟裕坚决主张在江北和国民党军展开一场大战,就是因为当时解放军缺少运输工具,要大规模将兵力运到江对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人数少了没有太大作用,去江南建立根据地至少还要再等两年时间,这样就会贻误战机。

淮海战役示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大胆的计划。按照粟裕的设想:淮海战役最好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要歼灭黄百韬兵团,扩大战役规模。同时,其他兄弟部队要在华中、华东对敌人发起进攻,极大程度减少全国解放的时间。

毛泽东同意了粟裕这一提议,并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1日亲自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要求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迅速部署攻击牵制孙云良兵团,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粟裕更是不敢怠慢,亲自制定作战计划。就连战争进行中部队粮食供给困难,都是粟裕发现并亲自制定解决方案。

整个淮海战役,粟裕的角色相当于总工程师,毛泽东则是总设计师,二者配合默契,将淮海战役升级为“中原对决”。结果就是,粟裕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在华东腹地对蒋介石造成致命性打击。如果没有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打赢淮海战役,解放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推迟几年胜利。一旦中路战场被盘活,解放军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淮海战役这一军事奇迹之外,粟裕还曾经打赢过孟良崮战役、豫东之战、上海战役、济南战役。

比如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张灵甫麾下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兵强马壮,他甚至叫嚣要全歼我人民军队。粟裕临危受命,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亲自指挥孟良崮战役。为消灭敌人,粟裕制定了详细的“围点打援”作战计划。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粟裕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整编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

上海战役形势图

除孟良崮、淮海战役之外,上海战役同样值得说道。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初,国民党长江防线被突破,约30万国民党军退守上海。上海乃远东经济中心,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解放军必须要安全拿下上海,所以不能动用重武器。在种种不利的情势下,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用时十六天,解放全上海。进城后,解放军露宿街头,与群众秋毫无犯,这又是粟裕创造的一大奇迹。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粟裕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上,刘伯承向代表们介绍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刘伯承应该是十大元帅中军事理论水平最高的,他能说出这番话,就足以证明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同小可。

有人时常拿粟裕与林彪进行比较,说这两人年龄相当,为何林彪能入选十大元帅,粟裕却只能屈居次席。

林彪曾经专门比较过他与粟裕的作战风格。简单来说,林彪认为自己从不打无把握之仗,粟裕长期孤军作战,养成了敢于冒险的特点。眼高于顶的林彪说粟裕专打“神仙仗”。能对粟裕有这样的评价,也实属不易。

总的来说,粟裕无论是军事天赋还是实际战绩,都是让人信服的。

粟裕指挥战争的风格,以“奇”字当先。类似于汉将韩信,先布局整个战场,然后收割胜利,不拘泥于细节,用兵非常“诡”。看似凶险的局势总是能化险为夷。

粟多珍

具体战绩方面,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接连打赢淮海战役、上海战役,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单从军事天赋与战绩来看,粟裕的确有资格评为元帅。

之所以大家会为粟裕大将鸣不平,主要还是拿他与林彪比较。粟裕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资历不够,更不是建军元勋。

1955年2月8日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简单来说,就是要满足以下5个条件:1、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者;2、红军时期军团(或者军)级领导职务;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4、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当时没有设立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常委)职务。

很显然,林彪符合元帅军衔评选要求,而粟裕不满足。元帅的评定是非常严格的,有资格被评为元帅,但放弃的有周恩来、邓小平。

粟多珍

而就上述五个条件来说,粟裕没有一个能达到,评为大将合情合理。当然,粟裕大将自己都不看重这些功名,粟裕曾对劭力子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这都是低级趣味,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没有什么意思。”

粟裕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奋斗了一生,是杰出的军事家。

不求虚名,远离政治,功成却全身而退,这是何等的智慧!

0 阅读:10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